為了更好地為廣大讀者服務,本欄目歡迎您將急需得到解答,卻又無處咨詢的“難言之隱”提供給我們,我們將約請名醫專家為您解疑釋惑。
本欄目編輯:陳彤
ct66314@163.com
10歲孩子怎么也得糖尿病?
編輯同志:
我兒子今年10歲,是個小胖墩兒。他愛吃零食,吃飯時也只吃葷不吃素,體重年年增長,連上體育課都成了一大難題。最近我發現他胃口越來越大,身體反而比以前消瘦了,精神狀態也大不如從前。去醫院一檢查,居然是得了II型糖尿病!請問,小孩子怎么會得中老年常見的糖尿病?該怎么治療?
讀者 李嫣然
李嫣然讀者: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經成為威脅兒童健康的常見慢性病之一。相對中老年患者,兒童患者面臨著更長病程和更早并發癥等棘手問題。
兒童糖尿病一般有兩種,一種是I型糖尿病,一種是II型糖尿病。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兒童患糖尿病的概率比其他孩子更大一些。I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島β細胞受到損害,患兒體內胰島素分泌量減少而引起的。兒童糖尿病大部分以I型糖尿病為主。而II型糖尿病,目前對它的病因認識不足,認為是由多個基因和環境因素綜合引起的復雜病癥,以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缺陷為主要病理特征。肥胖是II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目前II型糖尿病呈上升趨勢。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小孩出現“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飲、多食、體重下降)的癥狀,尤其是有家族史、體重超標的小胖墩兒,要及時就醫檢查。
糖尿病具有遠期的危害性,而兒童糖尿病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覷,它的危害性主要表現在:血糖高不易識別,人感覺倦怠,有些頭暈,沒有其他信號,但是如果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長期處于高水平,最容易受到損害的是微血管。微血管主要分布在人體的視網膜、腎臟、手腳等部位,一旦長期高血糖以后,損傷了這些微血管,就會導致失明、腎衰竭,遠端肢體因為供血不好而出現潰瘍,長期不愈,嚴重的甚至需要截肢。微血管受到損害后,繼而大血管也會受到損害,如果冠狀血管出現硬化、堵塞,心臟供血功能喪失,就有生命危險。因此,糖尿病發病年齡的提前,可能會導致青壯年發生心腦血管病的危險性增加。
兒童糖尿病與成人糖尿病,在治療上有相似之處,但因兒童自身的特點,在治療上也有他獨特的地方。
第一,預防要從胎兒期開始。孕婦在孕期合并有糖尿病或者出生時為巨大兒的,孩子出現糖尿病的概率會高一些。因此,孕婦在孕期要做到合理膳食,加強孕期營養管理。
第二,飲食控制。合理飲食是糖尿病患兒穩定血糖和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是兒童糖尿病治療的基本措施。患兒的血糖值容易波動,容易受生活習慣的影響,而貪吃、偏食是大多數孩子的天性,限制飲食對他們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事;另一方面,青少年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期,需要足夠的營養來保證他們的生長需要,因此,控制飲食需要醫生和家長的密切配合,在營養師的指導下,根據患兒的年齡特點,制訂平衡膳食計劃,監督實施。
第三,運動治療。運動能增強體質,促進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消耗熱量,強化心血管功能,提高肌肉對葡萄糖的利用和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還可降低血糖,減少胰島素用量。兒童多好動,家長應該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各種有氧運動。運動要適量,切忌空腹運動和過量運動,以免誘發低血糖,最好能在醫生的指導下制訂合理的減肥計劃。
第四,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患兒需要終身胰島素治療,這就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不同的病情制訂相應的胰島素運用方案,再指導家長如何正確注射,盡量避免注射部位皮膚組織萎縮,同時對家長進行低血糖癥狀和自救措施的教育。
第五,預防感染。由于糖尿病患兒免疫系統功能受損,極易并發各種感染,如口腔炎、皮膚感染、潰瘍、足部壞疽等,因此要注意口腔衛生和皮膚清潔,可以每天用生理鹽水早晚漱口,勤換洗衣服,必要時使用抗生素。
第六,心理治療。目前,糖尿病是無法根治的,有些患兒可能會出現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甚至自暴自棄,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同時,這些負面的心理壓力也會影響到患兒的學業;有些家長病急亂投醫,導致患兒病情加重,更加重了惡性循環。因此,在兒童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家長必須更耐心、細心,更有信心,消除孩子對糖尿病的疑慮,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疾病。
醫生 方芹英
哪些藥物會導致聲音沙啞?
編輯同志:
我身體素質不好,經常服用藥物,有治療性藥物,也有營養性藥物。有時,因藥物的副作用,我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癥狀。請問,哪些藥物會引起聲音沙啞?
讀者 寧重
寧重讀者:
臨床研究表明,一些西藥和中藥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會對嗓音有影響。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
抗膽堿藥物。阿托品、顛茄、山莨菪堿、普魯本辛等藥物能減少唾液和消化液分泌,引起口干、咽干,長期使用,口咽部處于較干燥狀態,容易誘發聲音嘶啞。
鎮咳藥。咳必清、咳美芬、咳平清鎮咳藥具有阿托品樣作用,會使腺體分泌減少,而產生明顯的口干、嗓子啞。
抗組胺藥物。臨床用來治療過敏性疾病的撲爾敏、非那根、苯海拉明等藥物,使用一段時間后,容易引起口干、聲音沙啞。
性激素。女性在長期使用雄性激素治療疾病時,由于其能對抗雌激素的作用,而造成聲音嘶啞。同理,男性在使用雌激素后,嗓音會變得尖而細。
具有發散驅寒作用的中藥。如麻黃、肉桂、細辛、蒼術、桂枝、荊芥、附子、干姜、吳茱萸、鹿茸、仙茅、紅參等,也可產生口干、咽干等副作用,故不宜多用。
醫生 王燁
常吃草莓能預防心臟病嗎?
編輯同志:
我今年33歲,身體健康,只是有心速過快的毛病。我家有心臟病家族史,所以我對心臟病格外忌憚。昨天,我在網上看到一條消息,說中青年人常吃草莓能預防心臟病。請問,這是真的嗎?
讀者 陳春蓮
陳春蓮讀者:
您所說的網絡消息,是轉載國外的報道。據美國“網絡醫學博士”網站報道,中青年人常吃藍莓和草莓,能降低心臟病的發病風險。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研究人員的研究對此做了進一步的說明。該研究對9.3萬人進行了長達18年的跟蹤調查,被跟蹤調查者被分為5組,年齡均為25~42歲,每4年報告一次飲食情況及影響心臟健康的其他情況,如是否有高血壓、心臟病家族病史,體重是否超標或肥胖,是否有鍛煉習慣,是否吸煙、飲酒等。結果發現,每周吃藍莓或草莓至少3份(一份約半杯)的人比其他被跟蹤調查者心臟病發病率更低。研究負責人愛丁·卡西迪博士表示,紅、藍、紫色水果、蔬菜中的自然抗氧化劑可使年輕人和中年人心臟病風險降低32%。研究認為,年輕時多吃富含花青素的水果蔬菜,有助于降低日后患心臟病的危險。花青素有助于提高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同時還可以減少與心臟病有關的體內炎癥。除了藍莓和草莓,富含花青素的食物還有紫茄子、李子和櫻桃等。
醫生 楊峰
坐著大便易導致肛腸病嗎?
編輯同志:
網上有傳聞說,坐著大便容易導致多種肛腸疾病,蹲著大便才健康,或者坐著的同時腳踩一個小板凳。理由是:當人以坐姿排便時,恥骨直腸肌只是部分放松,只有以蹲姿排便時,肌肉才完全放松,這樣排便不僅更輕松也更加徹底。如今已普及的坐式馬桶是誘發痔瘡、便秘、大腸炎、闌尾炎和結腸癌等肛腸科疾病的罪魁禍首。請問,這個傳聞有科學依據嗎?
讀者 張瑋琪
張瑋琪讀者:
據估計,人在一生中要從肛門排泄糞便多達10噸,假如每次排便都使盡全力,對肛門無疑是一次又一次的刺激。雖然蹲著能借助重力的作用,用更少的力排出大便,但并不等于蹲著排便更科學。以臨床最為常見的痔瘡來說,蹲著排便的時候腹壓增大,此時重力往往集中在肛門處,雖然排便輕松了,但同時也容易引發痔瘡,或加劇病情。坐著排便時的重力有了大腿分擔,對肛門造成的壓力也小些。坐著排便也不會增加患便秘、大腸炎、闌尾炎和結腸癌等肛腸疾病的風險。
至于坐著排便時腳踩小板凳模擬蹲姿,更是沒有必要。有研究發現,雖然腳踩小板凳可以縮小大腿和軀干的夾角,但是對拉直肛腸角沒有任何幫助,和正常坐姿沒有區別,也談不上幫助減少排便壓力。
醫生 周波
為什么愛生氣的人易得癌癥?
編輯同志:
身邊有人得了癌癥,回顧其日常言行,大家總會發現他“平時就愛生悶氣”,“遇事想不開,病是憋出來的”,“他老愛發牢騷,鉆牛角尖兒”。請問,為什么愛生氣的人易得癌癥?怎樣才能消除不良情緒呢?
讀者 池梅
池梅讀者:
毋庸置疑,性格缺陷和不良情緒是癌癥啟動和發展過程中的危險因素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國曾做過一次大型的食道癌調查,發現個性急躁、易怒的男性最易得食道癌。臨床也證實了這一點,得食道癌的患者十有八九都是固執、急性子的人。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國外就有了C型行為容易導致癌癥的研究成果。所謂C型行為,是美國學者1977年在研究哪些人易得惡性黑色素瘤時提出的一種性格類型,主要特點是過分耐心、回避沖突、過分合作、屈從讓步、努力控制負性情緒、追求完美。我國的臨床研究也發現,乳腺癌和中年患胃癌的人多是這種性格,表現為愛生悶氣、自我壓抑、不善于表達。
其實,“抑郁容易致癌”是西方醫學之父——古羅馬名醫蓋倫早就得出的結論。我國南宋時期著名醫學家朱丹溪的《格致余論》里也提到,女性和公婆、姑嫂不合,心情抑郁,容易得“奶巖”,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乳腺癌。可見,愛生氣的人易得癌癥有一定道理。
中醫很早就有“情志致病”的說法,這種由內因導致的疾病與由風寒暑濕等外因導致的疾病不同,前者會直接損傷五臟功能,發病更加嚴重。
癌癥是一種慢性病,具有很多誘發因素,但總體來說,和人的內在機能紊亂有關,情緒和個性是其中很重要的環節。國外研究很早就認定敏感、抑郁、多疑、厭世是癌癥的催化劑。其機理是,抑郁大大削弱了人的免疫功能,使人體機能處于低質量運行狀態,當細胞突變時不易自我清除。比如有些女性癌癥患者愛較真、性格內向、愛生氣又不擅表達,導致植物神經、內分泌與免疫系統長期處于高度亢奮和緊張狀態,反復刺激,造成靶器官(如乳腺和卵巢)受傷。而很多男性拼命工作,壓抑自我,患胃癌與胰腺癌的較多,因為消化系統是情緒的晴雨表,很易受損。
免疫功能高低是決定人是否患癌的因素之一。愛生氣的人日常血中氧飽和度易低,和滿面紅光、血氧飽和度高的人截然不同,生氣時面色蒼白、嘴唇發紫、手腳冰涼,天長日久,會導致免疫功能低下,臟器病變。
生氣是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情緒,但不是說人只要生氣就會得癌癥。兩口子吵架、被領導批評等都是常見的負性生活事件,不同的人對此反應不一樣。如果你覺得生活中讓你生氣的事像道坎一樣,怎么也邁不過去了,思想鉆了牛角尖,而且抑郁的心態持續時間特別長,達到一兩年以上,就要小心了,因為人處在長期抑郁狀態,至少要兩三年以上才會出現疾病癥狀。
其實,生氣的人不止易得癌癥,還面臨著生活中很多其他健康風險。有研究表明,女性愛生氣容易長色斑、加速腦細胞衰老,導致胃潰瘍和心肌缺氧,還可能引發甲亢。
要想不生氣,改變錯誤認知方式是關鍵。如何改變呢?不妨按以下公式思考:A+B=C→D→E。其中,A代表事件,B代表認知方式,C代表結論,D代表情緒,E代表身心健康。相同事件,不同認知方式,得出的結論不同,會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也不同。比如一杯水,被你不小心弄灑了半杯。一種人得出的結論是還剩半杯,并因此感到高興,從而對身心健康造成好的影響;另一種人得出的結論是水少了半杯,為此郁悶、生氣,從而對身心健康造成壞的影響。很多時候,人改變不了客觀環境,只能改變自己。你不能總是抱怨“為什么倒霉的總是我”,卻忽視了人都有走運的時候。要求別人太多,改變自己太少,就會出現問題。
此外,對事情的后果不做無謂的聯想,多交朋友,種花養鳥,培養多種興趣愛好,讀好書,多曬太陽也非常重要。一旦出現情緒低落、性欲減退、失眠、焦慮、恐懼、悲觀、厭世等癥狀,并持續兩周以上,有可能是患有抑郁障礙,應該及時就醫。
醫生 程永途
憋尿能治療早泄嗎?
編輯同志:
我今年31歲,婚齡3年。結婚時我就有早泄的毛病,3年來試了各種辦法,都不見好轉。我聽說,性生活時憋尿可以防止早泄,因為憋尿會讓人興奮,提高勃起程度,多加練習,早泄會不治而愈。請問,這個辦法靠譜嗎?
讀者 郜輝
郜輝讀者:
憋尿做愛對治療早泄沒有幫助,反而會加劇早泄病情。早泄是由于性器官過度敏感所致,若性生活時憋尿,再加上尿液的刺激,會讓男性更容易出現早泄。此外,由于有尿意,為了避免尿液的溢出,男性也不得不分神去加以控制,也導致了性生活質量的降低,甚至可能由于過度隱忍出現陽痿。
建議您采取科學的辦法治療早泄,比如調整心態,做愛時戴安全套以避免過度刺激,對性生活方式進行適當調整,等等。以下小竅門,供您參考。
1.放松提氣法:過性生活時,在消除不必要心理顧慮的同時,應放松全身肌肉,特別是肛門及足趾部分的肌肉,不要緊縮屈曲,抽插動作宜緩不宜疾。同時,把氣上提到喉部,進行閉氣、憋氣的動作,然后放慢呼氣頻率。
2.意境轉移法:過性生活時,男方可有意避開與性愛有關的幻想,去思考其他問題。待女方性高潮臨近時,立即移回意境,快速抽插射精。此法宜在黑暗中進行,以免影響女方的情緒。
3.斷續做愛法:在接近性高潮前,停止陰莖抽動,片刻后再重復抽動。這種一起一落交替沖擊的方式,對女方的性刺激格外強烈。但應注意,在性交停頓過程中,男方要做輔助性動作,如撫摸或親吻女方的性敏感區。
4.特殊姿勢法:性交時除陰莖外,男女盡量減少身體的接觸,以緩解性緊張,延緩性高潮的來臨。如女方跪臀位、男方膝立位的后進式,或女子仰臥屈膝、男子站立位的前進式等。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