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我帶兒子去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不知是巧合還是婚禮主辦人有意安排,我們那個包間兩桌客人,竟有6個四五歲的孩子。大家坐定后,離婚禮開始還有差不多半小時,有位家長便慫恿自己的女兒給大家唱首歌,說活躍一下氣氛,也讓孩子在大家面前展示一下才藝。
小姑娘挺大方,站起身,張口唱起了《小背簍》。那音質,那表情,非常有明星范兒,儼然一個“小歌星”。
小姑娘唱罷一曲,大家紛紛鼓掌,都夸小姑娘唱得好。經人一夸獎,小姑娘來了勁頭,更自信地說:“我還有更好聽的歌唱給大家。”大家當然又是一通鼓掌。掌聲里,小姑娘傾情唱起了《媽媽的吻》,邊唱邊舞,可謂歌舞俱美。大家更是贊不絕口。
小姑娘唱罷,又贏得一陣熱烈的掌聲。看著小姑娘一臉自信的模樣,我忽然靈機一動——何不讓我兒子也唱一支歌呢?兒子平時在家很愛唱,《吉祥三寶》唱得還不錯。恰在這時,有位來賓說:“哎呀,現在的孩子真是不得了,唱歌這么棒——還有沒有哪家的孩子為大家獻唱?”我趕忙替兒子“報名”:“有,有,我兒子來給大家唱一首。”說著,我推推兒子讓他起來唱。沒想到兒子卻一個勁兒地扭動身體,低著頭,就是不起身。這孩子,這般不上了臺面,不管唱得咋樣,你倒是大大方方的,別站都不敢站起來呀!可我越是推兒子,兒子越是往下縮身子。我給兒子鼓勁:“你看人家小姑娘都唱兩首了,你就唱一首嘛,《吉祥三寶》你唱得挺好的。”兒子緊張得幾乎要哭了:“不,我不唱。”我進一步鼓勵:“你在家的時候不是經常自己唱嘛,這兒就是多了幾個聽眾,為什么不唱呢?別害怕,唱吧!”說著,我扯住兒子的胳膊把他弄到了桌邊的過道上,催促道,“唱吧,就唱你喜歡的《吉祥三寶》。”我甚至還幫他開了個頭,“爸爸,太陽出來月亮回家了嗎……”可兒子站著沒有開口,反而想退回來,不知是怕我不高興還是怕退回來太尷尬,很難受地站在那兒,時不時很無助地看我一眼。大家都想鼓勵一下他,紛紛鼓掌,有人甚至喊:“小帥哥,來一首!”萬沒想到,聽見掌聲兒子更慌了,歌沒唱出來,眼淚反倒嘩嘩下來了。
想讓兒子在人前唱歌露露臉,樹立自信心,誰知竟是這個尷尬的結果,我事前還真沒料到。無奈,我只好上前把兒子弄了回來,一邊給他擦眼淚一邊安撫:“沒事兒子,哭什么呢?不唱就不唱唄,也用不著哭啊!”
那天的喜宴,別人都歡歡喜喜,只有我兒子不但一臉郁悶,而且飯都沒吃好。
回到家,妻子聽說后抱怨我:“都怪你,硬讓兒子去唱什么歌,把兒子好端端的心情給搞壞了。”我反駁:“我不是想借機讓兒子表現表現,練練自信嘛。”
妻子說:“你想讓兒子練自信,得讓他做他最擅長的事情。你倒好,在他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讓他當眾表演,他從未當著那么多人的面表演過,能不緊張嗎?就算兒子克服緊張心理張口唱了,肯定比不過人家小姑娘,‘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了還會有什么自信?所以,你讓兒子唱歌不但培養不了他的自信,還會嚴重打擊他僅有的一點自信心。”
聽了妻子的這番話,我立即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誤——要讓孩子有自信,就要讓孩子做他擅長的事情,至少,讓孩子做他愿意做的事,而不是在他不愿意的情況下強迫他去做。那樣的話,孩子要么因為做不好而失去自信,要么因為勉為其難甚至臨陣退縮而當眾出丑,也會打擊自信心。只有讓孩子做他愿意做而且很擅長的事情,孩子才會取得勝利,而勝利是獲得自信的正能量。
從那以后,遇到類似的聚會,再有讓兒子展示才藝的機會時,我不再鼓勵兒子唱歌跳舞,而是讓他展示自己的“絕活”——講故事。
兒子是一個特別愛聽故事的孩子,他聽過的故事可以用不計其數來形容。聽得多了,兒子漸漸成了講故事的高手,《三個小豬》《小鴨子和狐貍》,他都講得繪聲繪色,頗有故事家的風采。
憑借講故事,兒子贏得過很多掌聲,掌聲當然是自信的力量,因此兒子變得越來越自信,再不像以往那樣扭扭捏捏不敢登臺了。
孩子的自信來源于一次次的成功,而成功靠的是孩子的能力,換句話說,只有讓孩子做他最擅長的事,孩子才會取得成功,獲得自信。可有些家長,往往會強迫孩子去做他不愿做或做不了的事情,我就曾是這樣一個家長。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