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敬老尊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雖然已經進入了21世紀,但傳統的孝道文化我們依然需要傳承。當然,盡孝也需要與時俱進。古代“二十四孝”中有許多體現了兒女們的孝心,實際上也合理可行,應該傳承,但也有一些做法明顯不適應現代社會,不宜提倡;有一些則帶有明顯的封建迷信色彩,不能仿效。近日,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布了新版“二十四孝”行動標準。與古代“二十四孝”相比,此次出臺的新“二十四孝”標準更實在,文字簡潔易懂,體現了時新觀念和對父母的心理關懷。對此,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表示認可和支持,也有人認為新標準不過是紙上談兵,缺乏操作性,難以得到落實。那么,新“二十四孝”究竟有哪些新亮點?作為子女又能夠按照新標準做到多少?現代人到底該如何盡孝?本期,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投放于此。
新標準,新亮點
亮點一: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
新“二十四孝”第十六條: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這是考慮到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還處于廣覆蓋、低水平的層次上,城鄉之間以及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身份的人之間養老金待遇有明顯的差別。為此,希望有經濟能力的子女給父母購買社保以外的商業養老保險,使他們的晚年生活能有一定的經濟保障。除了商業養老保險外,還有健康險——在父母生病時獲得補償,這是對國家醫療保險的一種補充。另外,還有意外險——在父母發生不可預測的意外時有份保障。意外險是針對老年人因意外傷害引起的高殘、骨折、關節脫位、重大手術等提供較高的保險保障,覆蓋面廣,賠付率高。
從事金融工作的長沙市民張玉說,新“二十四孝”中他最贊同的就是“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案改改昙o大了,養老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睆堄裾f他剛參加工作不久就給父母買了養老保險,同時還為父母購買了健康險?!坝辛诉@兩份保險,我感覺父母以后的生活有了保障,作為子女我也少了后顧之憂?!?/p>
亮點二:教父母學會上網
“現在許多空巢老人在家寂寞無聊,如果他們能上網看看新聞、了解一些國內外大事,能夠在QQ上跟別人聊天交流,就不會感到寂寞了。”長沙市民柳女士說,新“二十四孝”第九條:“教父母學會上網”,極具時代特征。“我打算從現在開始就教我爸媽上網,這樣以后我也可以和他們網上聊天了。”在柳女士看來,現代社會是網絡社會,教父母上網可以使子女與父母更好地溝通,也是增進感情的一種方式。
“我覺得新‘二十四孝’中的標準講出了我們老年人的心里話。”家住長沙市的賀女士說。賀女士早年離異,兩年前從一家國有企業退休,唯一的女兒又在北京上大學,她平時獨自一人在家,感覺很孤獨。去年女兒為了與她保持聯系,利用寒假時間教她學會了上網,并為她申請了QQ號。“現在我都是通過QQ和女兒聊天,而且還經常上網瀏覽新聞,生活也不那么枯燥了?!辟R女士說,上網讓她的晚年生活充滿樂趣。
亮點三:支持單身父母再婚
父母年齡大了,總有一位會先離去,另一位就會承受孤單之苦。事實上,無論從生理角度還是從生活角度來說,許多單身老人都有再婚的意愿。
單身老人再婚,不但可以解決他們的生理需求和晚年孤寂問題,而且能夠解決子女不在身邊沒人照顧的實際困難。但現實生活中往往有許多子女不理解單身父母再婚,甚至百般阻撓,他們擔心父母再婚后財產的一半會給予繼母或繼父,有這種私心的子女很多。此外,社會輿論和習俗壓力也是不少子女阻止父母再婚的原因。在一些人的大腦中,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認為老人再婚有辱門風,讓家人丟臉,從而使有再婚意愿的老人在子女面前不敢把心里的想法說出來。
正是為了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倡導子女新的孝道觀,新“二十四孝”才有了“支持單身父母再婚”這樣帶有明顯時代特色的標準。在某銀行工作的王先生認為,“支持單身父母再婚”這條標準很人性化,體現了對傳統觀念的突破,符合喪偶(離異)老人的心愿。
與古代“二十四孝”相比,新“二十四孝”提倡父母子女之間建立平等關系,更加提倡精神層面的交流和對長輩的尊重。新標準中還把許多老年人不好意思對子女提的要求列出來,道出了老年人的心聲。比如,老人年紀大了喜歡懷舊,看看老電影或者到年輕時工作生活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心里的這些想法希望子女能幫他們實現。新“二十四孝”與古代“二十四孝”相比,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就是對父母與子女溝通的重視。這種溝通顯得親近、平易、溫和,這些行動標準鼓勵子女成為父母的朋友,聆聽父母的往事,時常跟父母交心,并希望子女真正了解父母內心的真實需求。
你能夠做到多少?
按照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逐項進行對比,做兒女的究竟能夠對父母盡多少孝心呢?為此,記者隨機對20位居民進行了走訪調查。
調查一:24條行動標準最多的選12條
記者所調查的20位居民中,30歲以下的4人,30歲至50歲的6人,50歲至60歲的10人。調查結果顯示,按照新“二十四孝”標準能做到10條以上的只有1人,大部分人只能做到4條或5條,有的坦言只能做到2條。無人選擇“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僅有1人選擇“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
46歲的蔣先生是一名司機,他表示,從沒對父母說過“我愛你”之類表達感情的話。不但他自己沒有對父母說過,也沒聽自己的孩子對他說過。由于平時工作比較累,蔣先生很少鍛煉身體,更別提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了。調查中,蔣先生只選擇了4項:節假日與父母共度;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支持父母的業余愛好和定期帶父母體檢。
29歲的李馨在24條標準中選擇了12條。李馨告訴記者,她剛結婚一年多,每逢周末都會和愛人去雙方老人家里看看,一般兩三天就會給家里打電話詢問一下,對于父母的愛好及生活他們從不干涉。在李馨看來,新“二十四孝”中的很多行動標準是她日常必做的事情,但也有幾項她覺得做起來難度很大,如“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等,因為平時的生活習慣及愛好不同,她覺得不但自己做不到,老人也不一定喜歡。
“對比新標準,我居然三分之二都未做到,按照這個標準我可是個不孝女。”趙女士說,不是自己不愿盡孝心,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工作原因,她一年也只能回老家兩三次。她表示,除了“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這兩條之外,再無其他能夠做到的。多數居民表示,不知道“關愛卡”為何物,從未聽說過,所以也沒想過。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對父母的關愛多體現在具體行動上。
調查二:“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選擇率最高
記者調查發現,“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的選擇率最高,幾乎達到了80%。不少居民告訴記者,一周打一次電話間隔時間較長,基本上兩三天就給父母打個電話,聊的時間也不長,都是一些家長里短的瑣事,主要是想聽聽父母的聲音,看他們是否安好。黃女士的老家在廣西,平時很少回去,打電話就成了她和父母聯系的最重要方式,每周最少要打兩次電話。
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居民,大多會選擇“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孫女士說,平時忙于工作,難以和父母每天見面,所以節假日都會和丈夫、孩子回家看看父母,讓老人享受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而年輕的單身人士,由于沒有家庭的拖累,大多愿意在節假日回到父母身邊,感受一份濃濃的親情。
調查結果顯示,年齡在30歲至50歲的人群中,只有2人選擇“定期帶父母做體檢”。居民周先生說,他父親去世早,母親年紀大了,身體也不是很好,所以每年都會帶母親到醫院做一次體檢。母親的身體健康了他也就放心了,關愛父母的身體健康他覺得是子女必須做到的。
記者發現,大部分居民選擇給父母打電話、回家看望父母、帶父母體檢、給父母做飯等方式表達對父母的關愛,而說出對父母的愛、打開父母的心結、常跟父母做交心溝通等幾項的選擇率極低。
“我不善于和父母談心,把對父母的愛說出口更是覺得不好意思,所以還不如直接做點事更實際一點?!备呦壬f,不把愛說出來并不是不愛父母,只是自己不太習慣這樣的表達方式。他的話代表了大多數居民的心聲。
調查三:精神贍養成最大難題
“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最難做到的就是精神層面的東西。”“80后”私營業主小孔說,“拿最后一條來說吧,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就很難做到,一方面是現在放映老電影的電影院不多,另一方面老人覺得電影院里人多嘈雜不愿意去?!痹谛】卓磥恚丝措娪爸猓鲩T旅游也成了兩代人之間不容易達成一致的事情?!袄先苏J為看電影、旅游花錢比較多,挺心疼的,有這些錢還不如存起來備用。”
“70后”小汪說,新“二十四孝”中倡導的“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等,對他來說太難了。因為他開了一家超市,每天從早忙到晚,既沒法與父母共度節假日,也不可能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后,大部分時間都放在孩子身上,與父母交流的時間就更少,很多時候甚至不知道父母真正要什么。
“我每天早出晚歸,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工作,很多時候國家的法定節假日都要加班,哪有時間給父母做飯、為父母拍照?更不要說教父母學會上網、定期帶父母做體檢了?!闭f起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90后”小胡搖頭嘆息,覺得對不住父母。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像小汪、小孔、小胡這樣說自己不孝的人不在少數。
兒女怎樣做才算孝?
新“二十四孝”符合當代人的道德觀,對喚起人們失落的孝心有積極作用。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存在這樣那樣的客觀原因,可能會遇到種種困難。那么做兒女的到底怎樣做才算是孝呢?
訪談一:孝道標準,讓人很困惑
王宇(男,45歲,機關干部):我父母在廣州生活,而我的岳父岳母是四川人。逢年過節,我們夫婦倆都得奔波于廣州、成都兩座城市之間。我們都是獨生子女,老人年紀大了都不愿意離開家,逢年過節要陪雙方父母不太現實,新“二十四孝”那些標準對我來說要想做到真是有心無力。我覺得這樣的行動標準大多數人都難做到,如“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等,對在外地打工的人來說就很難,他們一年甚至幾年才回一次家。不是他們不想家,而是回家的成本太高,他們無法承受。
鄧細花(女,52歲,農民):我兒子在外地工作,回趟家很不容易,他平時上班很少休假,像中秋節、國慶節等國家法定假期車票又難買,過年能回來就不錯了,怎么可能給我做飯、陪我體檢呢?出臺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初衷是好的,但真的要子女按照這個標準去做,多半不可能。如“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在農村就很難做到。再如“教父母學會上網”,在農村很多地方并沒有接通互聯網,如何教父母上網?
訪談二:只要有心,不必看形式
范先順(女,50歲,社區黨支部書記):很多人對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感到困惑,認為自己很多方面沒有做到,只能劃歸不孝子女行列。于是,有人從內心排斥這個行動標準,覺得這是個違心的孝心裁判。其實做兒女的不必太在意這個標準能否在自己身上得到落實,只要有那份孝心,父母并不會在意你具體做了什么。
方向新(男,56歲,湖南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只是一種倡導與引導,不能按圖索驥,生搬硬套,關鍵是用心用情,不是說24條標準全部做到了才算有孝心。行孝不只是物質上滿足父母,更重要的還要有精神上的慰藉。盡孝除了“孝”還應該“順”,比如,父母不喜歡過生日,就應該順著他們的意,而不是教條地去理解,不必拘泥于形式,因為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只要有這個心,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就可以了。
訪談三:在行孝中喚醒自己,找回心中的敬意
史鐵爾(男,54歲,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社會工作系教授):孝道的核心內容是晚輩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孝道是親情,沒有標準的認同何談行動?任何一個做晚輩的都應該想方設法讓自己的父母晚年生活得更好。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是當今孝道文化建設的一個行動指南,它讓我們時刻提醒自己,要孝敬父母,尊敬老人。
于丹(女,45歲,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論心不論跡。孝首先是你內心要有報答父母的愿望,新“二十四孝”告訴我們行動標準,并不是說你24條里面做不到20條就不是一個孝子。理解這個標準,完全不必教條主義。出臺這個標準,是為了喚醒大家對孝的重視,更好地關心父母,學會感恩,找回心中的那份敬意。
訪談四:標準之外,還需制度保障
錢梅(女,29歲,私營企業員工):一邊是不斷開枝散葉的小家庭,一邊是日益增多的空巢老人,這就是當今社會的現實。因此,要想每一個子女都能定時、定期回家看望父母,僅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條文和新“二十四孝”的口頭宣傳是不夠的。在呼吁子女增強孝心之外,政府還得配合出臺一系列的保障制度。比如倡導在外地工作的子女經?;丶铱赐改?,就必須增加法定節假日和探親假,增加職工與父母團聚的時間與機會。像春節這樣隆重的傳統節日,無論是在哪里工作,子女們都會趕回家和父母團聚。政府應當延長春節假期,比如可考慮把春節假期延長到元宵節,讓父母與子女有更多團聚的時間。
李摯(男,43歲,湖南省總工會副主席):除了政府需要增加法定節假日外,機關企事業單位也要給職工行孝提供更多便利,創造更多條件。一方面要認真貫徹落實好國家的法定節假日職工休假的權利,不以加班為由剝奪職工的休假權。確因特殊情況需要加班,就得嚴格按照國家的加班費標準發放加班費,或者發給比國家規定的加班費更高的加班工資。另一方面,要認真落實職工休年假和探親假的規定,讓做子女的有足夠的時間與父母團聚,表達孝心。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有關道德的一項重要內容。本刊策劃此期專題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告訴大家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告訴大家什么是孝,怎樣做才算孝,更希望借此提醒每一個人:孝是一種責任與義務,要記得在工作之余給父母多打一個電話,多一聲問候。
〔編輯:劉波〕
鏈接 ★★★★★★★★
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
1.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
2.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
3.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
4.親自給父母做飯;
5.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
6.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
7.為父母建立“關愛卡”;
8.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學會上網;
10.經常為父母拍照;
11.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
12.打開父母的心結;
13.支持父母的業余愛好;
14.支持單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帶父母體檢;
16.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
17.常跟父母溝通;
18.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
19.帶父母參觀你工作的地方;
20.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
22.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
23.陪父母拜訪他們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