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馬拉拉,今年15歲。
她住在斯瓦特地區。這是個旅游勝地:白雪皚皚的群山,鱒魚成群的河流,一望無際的果園,高聳入云的佛塔……美不勝收。可是,她們在這里生活得并不美好。因為,斯瓦特是一個受恐怖組織——巴基斯坦塔利班運動組織控制的地區。
2008年的冬天,他們來了。盤踞,控制,槍殺……他們頒布禁令:女子不能再去上學。否則,后果由監護人和學校承擔。那個寒冷的冬天,數百座女子學校在冬雪中被燒毀。斯瓦特被恐怖陰云籠罩。
硝煙中,馬拉拉帶著所有的同學從一個學校逃往另一個學校。
本應是天真爛漫的年華,她卻開始了在硝煙中的抗爭。她用博客記錄斯瓦特恐怖主義下被統治的女子們的日常生活。她說道:我有受教育的權利,有大聲說話的權利,如果我們這一代人沒有拿過筆,就會接受恐怖分子遞過來的槍支。在生與死的煙火中,她高聲吶喊,呼吁給予女孩受教育的權利。她傳達給這個國家的孩子們乃至全世界的孩子們一個信息:無論何時你看到暴政,無論何時你看到人們被壓迫,都應當提高你的嗓門進行反對——反對那些試圖奪走你權利的人。
這樣立場鮮明的斗爭,除了馬拉拉,沒有任何人敢這么做。
馬拉拉的生死斗爭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同時,在她與恐怖勢力斗爭的幾年間,她的處境也愈來愈危險。2012年,塔利班武裝人員把她列入槍殺名單。為了暗殺,他們精心籌劃了數月。
那天,剛剛結束考試的女孩們喜悅異常。當大巴車行駛到離明戈拉市區大約一公里的地方時,兩名男子突然揮舞著旗子叫停了這輛車。兩人荷槍實彈,登上了校車,厲聲問道:“你們當中,有沒有馬拉拉·優素福·扎伊?”一車的人沒有一個人回答。但是,馬拉拉毅然地站起來,說:“我是,這一切與她們無關!”話音未落,“砰”的一聲,子彈穿過她的脖子。鮮血飛濺,化作一枚殷紅的花,盛開在斯瓦特的高山上。
馬拉拉被槍擊的事件傳開以后,巴基斯坦乃至全世界都在憤怒。人們無法想象,恐怖分子竟然會如此對待一個未成年少女。人們舉起馬拉拉的照片走上街頭,表達抗議與憤慨。醫院里,街道邊,許許多多的學生高舉雙手,為這位巴基斯坦少女祈禱康復。
當馬拉拉醒來的時候,她已經身處英國伊麗莎白女王醫院。萬幸,她脫離了生命危險。父親看著女兒說,孩子,你是我們的驕傲。馬拉拉沖父親微微一笑:“父親,您放心。除非我死了,否則,我不會放棄我們一直在追求的和平與夢想!”
馬拉拉帶來的影響是空前的。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說:“此次襲擊導致了兒童運動空前高漲。孩子們穿著印有‘我是馬拉拉’的T恤自豪而堅定地主張自己的權利。”聯合國宣布,每年11月10日定為“馬拉拉日”,以表彰馬拉拉不畏塔利班威脅、積極為巴基斯坦女童爭取受教育權利所作出的杰出貢獻。2011年12月,馬拉拉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國家和平獎”,成為這一獎項的首位得主。當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年度人物,馬拉拉獲得亞軍之席,僅居美國總統奧巴馬之后。《時代》給予她的評語是:塔利班試圖讓這個巴基斯坦女孩沉默,但卻放大了她的聲音。她現在成了世界女性爭取權益的象征。
(編輯 李婉莉 njlw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