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瀲(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北宋詞人蘇軾的這首《飲湖上初晴后雨》,歷來被認為是吟詠西湖的絕唱。在秀山麗水的西子湖畔,在草木蔥茂、繁花似錦的白堤東端,有一座西湖風景中最負盛名的橋——斷橋。一聽這個名字,一般人該覺得這是一座斷了的橋。但實際上,它卻是一座完整無缺的獨孔長橋。
那么,好好的橋為啥要叫“斷橋”呢?有人認為,從孤山過來的一條路至此而斷,故名斷橋;也有人說,此橋原來叫“段家橋”,又名“段橋”,后來慢慢就被誤傳為同音的“斷橋”了;在民間,更有一種離奇的說法:因為兩個好朋友在這座橋邊分手,折柳贈別,友誼暫告中斷,故名此橋為“斷橋”。然而按現今最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叫“斷橋”,是冬季雪后人們從遠處觀橋時產生的一種幻覺所引起的。嚴冬白雪紛飛之際,橋頂橋頭都積滿了雪。等太陽一出來,橋頂上的積雪先融化,露出一段黑色的橋面,而兩邊靠近地面的橋面地勢低下,仍是白皚(ái)皚地一片。從遠處望去,中間黑,兩頭白,好像橋在中間斷了一截,故名“斷橋”。“西湖十景”中的第一景便是這“斷橋殘雪”。
斷橋如此聞名,還不僅僅在它的命名上,最主要是因為它和我們熟知的傳說故事《白蛇傳》有著密切的聯系。傳說白蛇變成的白素貞,最初就是在這里遇見了許仙,然后二人結為夫婦。再后來,許仙被法海和尚騙到金山寺當和尚,逃出后,一路尋找白素貞,恰好又是在斷橋邊和她重逢。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給斷橋增添了一層濃郁的浪漫色彩,使這座橋聞名遐(xiá)邇(ěr),家喻戶曉,成為西湖一大著名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