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大多數海洋為藍色,這是海水的性質決定的。我們還知道: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靛(diàn)、藍、紫七種顏色組成的,這七種顏色混在一起,就成了白色。因此,平時我們看見的太陽光是白色的。這七種顏色的波長不同,被海水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較長的紅光、橙光和黃光,穿透能力較強,但易被水分子吸收,它們在射入海水后,隨深度的增加,就逐漸被吸收了。一般來說,在水深超過100米的海洋里,這三種光大部分都會被海水吸收。而波長較短的藍光、紫光和部分綠光,穿透能力弱,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粒的阻隔時,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散射或反射。而人眼對其中的紫光比較不敏感,因此海水看起來就成了藍色。
海水的顏色還受到天氣的影響。在萬里晴空的藍天映襯之下,大海顯得更藍;在云霧的籠罩下,則會顯得灰暗。
海水中泥沙的含量也會影響海水的顏色。如果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則呈現出黃色。例如我國的黃河帶著大量泥沙注入渤海,就使附近的海面呈現出黃色。在北極被稱為白海的海面上,一年中有200多天覆蓋著冰層,呈現出一片銀白。
此外,海洋里的生物也會影響海洋的顏色。在亞洲和非洲大陸之間有一片長方形的海,海水微紅,人們稱它為紅海。原來那里海水的表面,生長著一種叫藍綠海藻的植物。這種植物死后,變成了紅褐色。大量死去的藍綠海藻漂浮在海面上,海水就變成紅色了。在被稱為黑海的地方,海水很臟,流動緩慢,生長著鞭毛蟲,看起來就成了黑色;而在極地海洋中,甲殼類動物大量繁殖,就把海水染成了玫瑰色;在波羅的海里,生長著一種藍綠色的水草,結果使海水看起來就好像綠色的草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