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腦電信號是極其復(fù)雜的非平穩(wěn)信號,為了精確處理運動想象腦電信號,采用LMD(局域均值分解)方法對其進行時頻分析。首先給出仿真信號的LMD分解及時頻分布,而后對左右手運動想象腦電信號進行LMD時頻分析。研究結(jié)果表明,LMD具有較強的時頻刻畫能力,能夠精確描述腦電信號的非線性時變特性,是對腦電信號進行時頻分析的有效方法。
關(guān)鍵詞: LMD分解; 運動想象; 腦電信號; 時頻分析
中圖分類號: TN911.7?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3)17?0055?04
0 引 言
正常人的腦信號具有節(jié)律性,是一種隨機性很強的非平穩(wěn)信號,頻率范圍分布在0.2~50 Hz之間,并且腦電信號(Electro Encephalo Graphy,EEG)受意識和行為等影響。研究表明,人們進行想象運動(左手動或右手動)時,大腦感覺運動皮層會出現(xiàn)腦電的節(jié)律性活動,在μ節(jié)律(8~12 Hz)和β(13~28 Hz)節(jié)律兩個頻段,腦電信號幅度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并符合對側(cè)優(yōu)勢[1]。在BCI研究中,當腦電信號幅度減小時,稱其為事件相關(guān)去同步(Event?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ERD);當腦電信號幅度增大時,稱其為事件相關(guān)同步(Event?Rrelated Synchronization,ERS)[2]。通過ERD與ERS的節(jié)律差異,運用信號處理方法提取腦電信號的有效特征,是BCI研究中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
根據(jù)腦電信號的非平穩(wěn)性,信號處理方法多為時頻聯(lián)合分析方法,常用的有短時傅里葉變換、Wigner?Ville分布、小波變換等。然而傳統(tǒng)時頻方法多具有自適應(yīng)分解能力差,易產(chǎn)生虛假信號與虛假頻率等局限性,不利于信號分析[3?6]。1998年,N.E.Huang等人提出Hilbert?Huang變換方法,該方法首先將復(fù)雜信號通過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方法分解成若干包含單一組分的IMF(Intrinsic Mode Function)分量,而后對每個IMF進行Hilbert變換求得瞬時頻率與瞬時幅值,最后得到原信號的時頻分布。HHT具有較強的自適應(yīng)性,提出后在很多領(lǐng)域得到了一定的應(yīng)用,然而EMD分解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如端點效應(yīng)、過包絡(luò)、欠包絡(luò)等,另外,對IMF進行Hilbert變換后產(chǎn)生不具有物理意義的負頻率[7?8]。2005年,Jonathan S. Smith提出另一種自適應(yīng)時頻分析方法——局部均值分解(Local Mean Decomposition)。該方法將復(fù)雜信號分解成若干個單分量的調(diào)幅?調(diào)頻信號,而后提取各分量的瞬時頻率和瞬時幅值,從而得到原信號完整的時頻分布[9],與EMD相比,LMD方法端點效應(yīng)減小,并不會產(chǎn)生難以解釋的負頻率。本文選用LMD方法對仿真信號和EEG的ERD/ERS進行時頻分析,驗證LMD分析處理運動想象腦電信號的有效性。
1 LMD方法原理
從本質(zhì)上講,LMD方法就是將一個復(fù)雜的非平穩(wěn)原始信號自適應(yīng)地進行逐級分解,最終結(jié)果是從原信號中分離出包絡(luò)信號和純調(diào)頻信號,將二者相乘,便得到瞬時頻率具有物理意義的一系列PF分量。
2 仿真信號分析
為了使結(jié)果更加直觀,用LMD方法對一組仿真電壓信號進行分析。由于LMD方法需要確定局部極值點,信號兩端點有可能不是極值點,因此需要對端點進行處理,首先在不進行端點處理的情況下進行LMD分解。
采用鏡像延拓方法解決端點效應(yīng),設(shè)置邊界延拓點數(shù)為1,處理結(jié)果如圖4所示,與圖3相比較,端點效應(yīng)有所緩解,并且殘量信號減小。由此可以看出,端點效應(yīng)的處理在運用LMD算法分析信號時有重要作用。
仿真信號經(jīng)過LMD算法,自適應(yīng)地分解為三階PF,在時域表現(xiàn)為小尺度到大尺度的層層分解,在頻域則表現(xiàn)為高頻到低頻的濾波。可以看出,LMD算法更優(yōu)越地反映原信號的固有特性,分解過程是自適應(yīng)的,每階PF序列都反映出一定的物理意義,有利于信號分析處理和實際應(yīng)用。
3 LMD在腦電信號分析處理中的應(yīng)用
腦電信號采用國際腦機接口競賽BCI Ⅱ 2003中Graz科技大學(xué)的腦電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說明如下:實驗包括7組,每組40次試驗,共280次試驗。腦電信號以128 Hz進行采樣,采用AgCl差分電極,由國際標準的10?20導(dǎo)聯(lián)系統(tǒng)的C3,CZ,C4三通道獲得,試驗過程時序與電極位置示意圖如圖5所示。
圖6(a)所示為C3導(dǎo)一次左右手想象3~9 s腦電信號的LMD分解示意圖,根據(jù)LMD分解方法,將腦電信號自適應(yīng)地分解為5階PF分量,在時域范圍表現(xiàn)為小尺度到大尺度的濾波。圖6(b)所示為各階PF分量的頻譜,在頻域范圍內(nèi)表現(xiàn)為高頻到低頻的濾波。而后得到各階PF分量的瞬時頻率和瞬時幅值,通過分析,左右手運動想象的顯著信號主要分布在前幾階PF分量,可得前三階PF分量的瞬時頻率與瞬時幅值對應(yīng)關(guān)系如圖7所示。
由圖7對應(yīng)關(guān)系可以看出,瞬時幅值能量高的頻率基本在8~25 Hz之間,驗證了左右手運動想象時μ節(jié)律和β節(jié)律的變化占主要地位。
根據(jù)腦電信號時頻分布可以看出,腦電信號非線性特征可通過LMD分解方法較好地刻畫,主要體現(xiàn)在:
(1)LMD方法比較清楚地刻畫了腦電信號的非線性變化過程,能夠較好地反映腦電信號的非平穩(wěn)性,頻率和能量的差異能夠在時域范圍內(nèi)清楚得到體現(xiàn),這是其他方法所難以揭示的。LMD方法為腦電信號分析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2)由圖7可看出,能量主要集中在8~25 Hz,這與ERD/ERS中μ節(jié)律和β節(jié)律的主導(dǎo)地位相符。
(3)在PF分量曲線和時頻分布中,腦電信號突變點、能量分布均能得到體現(xiàn),表明LMD方法的完全局部時頻特性。
4 結(jié) 論
LMD將信號自適應(yīng)地分解為一系列反映信號本身固有特性的PF分量,且各分量具有實際物理意義,為精確分析非平穩(wěn)腦電信號提供了保證。
LMD方法不同于傳統(tǒng)時頻分析方法,不需選擇基函數(shù),完全不依賴窗函數(shù),因此其結(jié)果不受時頻測不準原理影響,具有完全局部時頻特性,因此有很強的時頻分析能力。
通過LMD分解,再一次驗證了腦電信號中μ節(jié)律和β節(jié)律能量特征可以用來區(qū)分左右手運動想象,因此,LMD是處理運動想象數(shù)據(jù)的一種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徐寶國,宋愛國.單次運動想象腦電的特征提取和分類[J].東南大學(xué)學(xué)報,2007,37(4):629?632.
[2] PAWEL Herman, GIRIJESH Prasad, THOMAS Martin,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pectral approaches to feature extraction for EEG?based motor imagery classific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2008, 16(4): 317?325.
[3] COHEN L. Time?frequency distribution?a review [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989, 77(7): 941?981.
[4] CLASSEN T, MECKLENBRAUKER W. The aliasing problem in discrete?time Wigner distribu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1983, 31(5): 1067?1072.
[5] LEE Joon?Hyun, KIM J, KIM Han?Jun. Development of enhanced Wigner?Ville distribution function [J].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01, 13 (2): 367?398.
[6] MALLAT S. A theory for multi?resolution decomposition, the wavelet represent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 A. M. I., 1989, 11(7): 674?689.
[7] HUANG N E, SHEN Z, LONG S R, et al.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the Hilbert spectrum for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analysis [J]. Proc. R. Soc. Lond. A, 1998, 454: 903?995.
[8] CHENG Jun?sheng, YU De?jie, YANG Yu. Energy operator demodulating approach based on EM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echanical fault diagnosis [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4, 40(8): 115?118.
[9] SMITH J S. The local mean decomposi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EG perception data [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2005, 2(5): 443?454.
[10] SEHLOGL A, LUGGER K, PFURTSCHELLER G. Using adaptive autoregressive parameters for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experiment [C]//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EEE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Chicago, IL: IEEE, 1997, 4: 1533?1535.
[11] PFUASCHELLER G, NEUPER C H, SEHLOGL A, et al. Separability of EEG signals recorded during right and left moor imagery using adaptive autoregressive parameter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Rehab. Eng, 1998, 6(3): 316?325.
作者簡介:張曉楠 女,1987年出生,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數(shù)字信號處理。
劉建平 1967年出生,教授,武警工程大學(xué)理學(xué)院院長,軍事通信學(xué)學(xué)科帶頭人,博士后,碩士研究生導(dǎo)師,畢業(yè)于西安交通大學(xué)。在睡眠質(zhì)量評估的研究方面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武警部隊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發(fā)表論文30余篇,被EI檢索6篇,核心刊物9篇,7篇論文在國際會議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