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詳細介紹了“用戶負荷管理”方面的研究進展和具體的實施方法,以及“用戶負荷管理”對電力系統所產生的作用和效益;同時,介紹了當前學術界,利用“配網自動化”技術,開展“用戶負荷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對其可行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用戶負荷管理;措施方法;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TU413 文獻標識碼:A
對用戶負荷進行有方向的控制,不僅可以有效地改善負荷曲線的形狀,而且還可以適當的減少峰谷差,從而使設備的利用率有所提高,以保證優良的供電質量,可靠的運行環境。因此,對用戶負荷管理的控制,在電網的調度管理中,顯得越來越重要。
1用戶負荷管理的研究進展
1.1傳統用戶負荷管理終端的弊端
對于傳統用戶負荷管理終端的弊端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通信手段單一、落后。傳統的用戶負荷管理終端采用的是“專用230M”頻段,集中式、點對點式傳輸,不支持主動上傳,對于開放式的鏈路,沒有設置任何的安全措施;(2)功能定位難以滿足電力營銷的需要。傳統的用戶負荷管理終端是以開關控制為主,以抄表、監測為輔的,這將很難轉化為以抄表、監測、用電服務為主,以控制為輔的新模式;(3)軟件平臺設計相對落后。傳統的用戶負荷管理終端大都采用6位或者8位單片機,系統資源十分有限;(4)技術壁壘非常嚴重。不同類型的終端很難進行互聯、互通、互換。(5)價格昂貴,體積碩大,安裝天線困難。
1.2現代用戶負荷管理終端的功能要求
新一代的用戶負荷管理終端的主要功能需求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方面:(1)自動抄表。新一代的終端應該能夠兼容國內外的主流電表廠商的規約,并且可以支持主站遠程升級電表的規格,實現自動抄表的功能。(2)數據分析。新一代的終端需要面向應用設計,不僅應該實現數據的轉發和存儲,還要具備日極值、日、月電量、防竊電和電能質量分析等多種數據處理功能。(3)異常檢測。發現異常,需及時上報,主要的報警內容有:運行狀態異常;電表參數修改;電表和終端自身狀態的監測;用電設備和用電狀態的異常。(4)負荷管理。主要包括有序用電和錯峰用電管理兩種形式。(5)兼容多種通信方式。由于使用人數眾多,采用一種通信方式顯然不能滿足如此規模的需求,SMS、PSTN、GPRS/CDMA、電力載波等都可以作為補充通信方式加載到用戶負荷管理終端中去。
2用戶負荷管理的具體實施方案
2.1負荷管理和控制系統的結構組合
負荷管理和控制系統呈輻射狀,由控制中心、通道設備和用戶終端三部分組成。控制中心是用戶負荷管理系統的核心,負責整個系統的控制、管理和監視。通訊設備是用戶負荷管理系統的主要設備之一,它承擔著傳輸信息的重任,通道設備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著該系統主要功能的實現能力。用戶負荷管理系統的終端,可以由成千上萬個終端設備組成,每個終端不僅可以接受中央管理機的信號,而且還可以按照中央管理機的各種各樣的命令,實現對用戶的分時段、定性、定量的控制。同時,這些終端還可以反過來向中央管理機發送信息,具備遙控、遙測和遙感的功能。
2.2用戶負荷管理系統的硬件設計
(1)主控系統
主控系統主要負責采集電流、電壓、功率等遙測數據,對脈沖量輸入的子系統進行實時掃查,并對經子系統預處理的電度信息進行采集,生成實時數據庫。主控系統是用戶負荷管理系統的核心,按照現行的規約向控制中心發送信息,并且執行控制中心下達的命令。
(2)脈沖量輸入子系統
脈沖量輸入子系統可以處理路電能脈沖量,提高電能脈沖計數的可靠性,但每路脈沖量在進入計數之前都必須先進行整形,其子系統共配置8片8255A,輸入已整形好的脈沖信號。
3用電負荷管理對電力系統所產生的作用和效益
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晝夜負荷差距大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同時對電能的質量和供電的可靠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由于目前電力峰谷差持續變大,這不僅使系統運行的經濟性受到了降低,而且還對電源和電網的安全運行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另外,由于電力市場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點以及天氣等方面的影響,負荷峰值變得很難預測,持續時間也有所變短。其次,由于投資峰值負荷的設備利用率很低,需要較高的峰值電價與之相匹配,這就導致在負荷高峰期時,發電廠商的邊際成本增長較快。
所以,在實施投資時,需要均衡系統可靠性與投資收益之間的要求。實施用戶負荷管理系統,這不僅有利于電力市場的安全運行,而且還可以帶來短期以及長期的經濟效益。從短期效益來看,用戶負荷管理系統降低了峰值負荷的價格,從長期的效益來看,用戶負荷管理系統具有延緩固定投資的效果;用戶負荷管理系統的實施可以削減系統峰荷,這就相當于給系統增加了備用的機組,大大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這便使市場中的用戶,以不高于原價的優惠,享受到了更好的服務。
結語
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逐步建立起用戶負荷管理系統,不僅可以為錯峰用電、分時計價政策的實施提供技術上的保證,而且還可以使用電管理水平得到較大的提高。該系統不僅能夠滿足當前的用電形勢,為供電企業不斷地強化需求側管理提供依據,而且還可以提高電力部門的經營服務水平,使廣大用戶得到更多的益處。
參考文獻
[1]蔡劍彪,羅滇生,周小寶,等.大用戶負荷預測管理系統[J].電力需求側管理,2012(04):7-10.
[2]葉露鳴.論述大用戶負荷管理系統建設與電能計量裝置改造[J].廣東科技,2009(02):104-105.
[3]李愛波.大用戶負荷管理系統的建設及應用[J].廣東輸電與變電技術,2005(0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