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一個地級市供電區域為例,首先分析了電網集控站管理模式存在的制約因素,進而介紹了“監控中心+操作站”與集控站管理模式優劣,最后對“監控中心+操作站”模式在電網的實施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措施。
關鍵詞:監控中心;操作站;集控站;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F40 文獻標識碼:A
1 概述
目前在我國電力系統內變電站運行管理模式采用集控站模式居多,少數還采用少人或有人值班模式。集控站管理模式和有人值班模式相比大大減少運行人員的數量,為企業“減人增效”起到非常明顯的作用。但與此同時,隨著電網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綜合自動化變電所數量不斷增多,一些不具備無人值班條件的變電站也逐步得到改造,在此狀況下,集控站模式正面臨著運行人員不足和運行模式發展政策方向兩個方面因素的制約,一個新的變電站運行管理模式——“監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模式被采用。
2 集控站模式的制約因素分析
2.1 導致運行人員不足
電網不斷發展和綜合自動化變電所數量不斷增多,集控站所管轄變電站的數量和范圍也不斷增加,由此帶來的是集控站工作量增加和人員緊張,在實際工作中,由于集控站所轄無人站有操作、巡視工作時,不僅要派出運行人員到變電站,還要考慮留下集控站監控人員及集控站本埠變電所操作預留人員(按有關規定為3人),而預留人員往往是不進行操作的,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這就造成了一個怪現象,一方面大量叫休息人員備班,一方面是集控站內預留人員的資源浪費,導致了運行人員嚴重不足的現狀。
2.2 政策因素的限制
根據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實際,有些條件較好的地區電網在變電站管理方面已實施“監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模式,而有些地區電網正在實施“監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模式,省級電網會要求各地區按“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組建監控中心技術支持系統,并提出向新系統過渡期間的方案:在新系統建成之前,新建變電所就近接入原有集控站監控系統,在新系統建成后,新建變電所接入新系統,已投運變電所根據原集控站監控系統的運行情況逐步分片接入新系統,原集控站監控系統自然淘汰。雖然明確要求監控中心、集控站的設置不應受監控技術支持系統建設的制約,但是監控中心技術支持系統的建成,為監控中心值班模式打下了硬件基礎,也為省公司推廣監控中心模式的政策提供了前提支撐,這也是集控站運行模式繼續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
3 “監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模式
3.1 概念
“監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模式是指“集中監控、分散操作”,即由一個監控班和若干個操作班組成,管轄若干座無人值班變電所。監控中心監控的變電所數量以30~80座為宜,操作站管轄的無人值班變電所以10~20座為宜。
3.2 工作職責
監控班職責:負責所轄變電所的監控、遠方操作、事故前期處理、監控中心管理等。
操作班職責:負責所轄變電所的操作、巡視、日常維護、工作票許可終結、事故處理、運行管理等。
3.3 優缺點分析
優點:監控和操作職能的分工,符合當今世界分工精細化的發展趨勢,使監控職能和操作職能在各自專業上更加完善。同時,在人員的設置上,監控和操作人員可按不同標準合理設置,特別是操作班人員,可以根據電網運行的操作規律來靈活安排,從而達到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
缺點:監控人員對實際設備的不熟悉,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監控的質量。而且調度、監控班、操作班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明確職責和界限,如何在操作流程、工作許可流程、事故(異常)處理流程中理順關系,都將對管理提出考驗,如果管理不當,很容易發生問題。
4 “監控中心+操作站”模式的實施
要實行“監控中心+操作站”模式,首先要設立監控班,監控班配至10~20人,監控班也可以與調控中心的調度班合二為一,實現調控一體化。操作班的設置要因地制宜,將操作班設在所管轄各變電站的中心,同時還要考慮生活、地域和交通因素(一般上級部門要求操作班人員應在40分鐘內到達最遠的220kV變電所,1小時之內到達最遠的110kV變電所),所以,一般情況下宜在每個縣(市)設立一、二操作班個操作班。操作班配至15~20人。
4.1 “監控中心+操作站”模式“減人增效”分析(以一個地級市電網為例)
(1)從運行人員總數來看,實行新模式,可大大減少運行人員,例如:以一個地級市電網為例,它原有6個集控站,配至110人,實行“監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模式后,操作站人員大約在80人左右,減人效果明顯。
(2)新模式的實施明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有效操作人數。現有各集控站平均監控的變電所數量為6.3座,而新模式按1人同時監控10~20座變電所計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新模式的實施,為靈活排班提高了可能。由于監控職能和操作職能的分開,在人員配置和排班上可以結合各自特點,科學安排。
4.2 “監控中心+操作站”模式所面臨問題
問題1:如果考慮有重大生產任務情況下,如某一個操作班有一座甚至是兩座新建變電所(所轄范圍內)有運行準備工作,需抽調操作班3人甚至是6人,這對于現有操作班的總人數為15人左右和以往集控站模式下總數為20人的班組來說,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從電網的發展速度來看,這種擔心并不多余。同樣的,還需考慮學習培訓、出差等對班組結構的影響。
問題2:監控崗位對現場設備的不熟悉,將成為一個影響安全的重大問題。由于監控崗位人員不再接觸現場的實際設備,造成對現場實際設備的不了解。在對一些信號的監控上,可能造成含義理解不清。無法判斷情況的嚴重性,不能分析異常的初步原因,對事故處理、異常匯報等造成影響,將成為一個影響安全的重大問題。特別對地處山區,雷電天氣較多,雷暴季節的開關跳閘數量非常多,對于監控中心配置一班4人(按1人監控10~20座變電所計算)來說,這種時侯是完全來不及監控的。
問題3:監控中心的每一位監控人員都必需有足夠的能力來擔負起同時監控10~20座變電所的任務,這意味著監控班的10~20位人員必需是工區現有運行人員,抽走了這部分人員,對操作班的安全保證力量以及運行管理工作力量將構成極大考驗。實際上,監控職能剝離后,對操作班來說,工作量并沒有減輕多少,特別是技術骨干的工作量并沒有減少。操作班除擔任操作、巡視外,還需負責新建、擴建運行準備以及變電所的現場管理等。也就是說,要保證監控中心模式下能順利完成各項任務,運行工區必須加速培養一批能勝任監控崗位或者操作班技術骨干崗位的人員。
問題4:調度、監控班、操作班三者之間的關系問題。監控職能和操作職能的分開,在倒閘操作發令流程、事故(異常)處理流程、事故(異常)匯報分工、工作票許可終結流程等方面,都需要妥善考慮三者之間的關系,不然會產生工作延誤、設備檢修后設備狀態不清和有些后臺信號是否該要派人到現場確認等問題。
4.3 新模式所面臨問題的解決措施
對于問題1:可以在運行工區層面上,成立“運行準備班”。運行準備班抽調技術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能干實事等人員組成,相當于生技科技術人員,但重點在大型生產任務的運行準備工作上。在沒有大型生產任務時,可以把工作重點放在工區全員技術培訓上。這樣,既可以打造一批技術過硬、熟悉工區整體技術業務的專家型人才,又減輕了操作班的工作量。
對于問題2: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監控人員事故(異常)處理的監控能力,增強處理復雜局面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合理分工、科學設置事故處理流程等管理措施,予以解決。比如,在復雜事故、大量開關跳閘的情況下,監控班通知操作班人員至現場后,有關現場的檢查情況可以第一時間由操作班直接匯報給調度,調度在處理事故時也可以直接下令給操作班人員,提高處理效率,減輕監控人員的工作量。
對于問題3:按照成立“運行準備班”的思路,可以在工區層面上成立“運行巡視、維護班”,主要負責運行巡視、定期切換、非設備類設施維護等工作。“運行巡視、維護班”抽調部分年紀較大、業務水平層次不高但責任心強的人員組成,既確保了主體操作人員的精干性,讓主體操作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倒閘操作、工作許可、設備管理和班組管理上面,也為一些運行崗位年紀較大、業務水平層次不高的人員減輕了安全壓力和思想包袱。同時,工區必須立足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大力培養人次隊伍,加快工區人才梯隊建設,鼓勵運行人員立足崗位成才。
對于問題4:一方面需要根據新的運行模式,量身定制相關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提高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的科學性。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分工,精細化管理,參照其他局已有的監控中心管理經驗,進一步梳理調度、監控班、操作班三者之間的關系。
結論
通過對集控站模式現狀存在問題的分析可知,隨著電網規模的不斷發展,集控站模式將不適應電網的運行,監控新模式的實施勢在必行。而“監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新模式實現了監控和操作職能的分工,使得監控職能和操作職能在各自專業上更為完善,還能有效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監控中心+操作站”管理模式將會被廣泛采用。
參考文獻
[1]曾紅艷.集控站相關技術的應用及展望[J].新疆電力技術,2008(01):32-35.
[2]郝曉平.無人值班變電站運行管理模式探討[J].湖北電力,2009(0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