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信號傳輸通道相位估計等問題,提出了一種通過利用Chebyshev正交多項式逼近函數計算反正切函數值求取通道相位的算法,該算法通過象限判別、區間劃分的方法計算反正切函數的輸入值,然后利用Chebyshev正交多項式逼近函數計算信號相位,最后,通過迭代算法簡化計算。該算法具有算法簡單,估計速度快、精度高的特點。
關鍵詞:Chebyshev正交多項式; 反正切; 函數逼近; 相位估計
中圖分類號: TN911?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3)19?0148?03
0 引 言
相位估計在相控陣雷達和通信等領域應用非常廣泛,通過改變通道間的相位關系,可以實現波束捷變。相位估計的實現方法有很多,包括載波鑒相法、相位逼近等,通過反正切法逼近算法可以實現信號通道相位估計。反正切值估計算法包括泰勒公式估計算法[1]、CORDIC算法[2?3]等,在獲得相同精度條件下,Chebyshev反正切逼近算法相對于泰勒公式算法和CORDIC算法具有迭代次數少、乘積項少和迭代速度快的特點。
1 基本原理
1.3 快速迭代算法[4]
由切比雪夫遞推公式(2)可知,隨著迭代次數的增加,會導致乘加項過多,從而導致算法過于復雜。根據切比雪夫迭代公式(2),待實現函數可以通過遞推的方式實現,從而避免了隨著逼近精度的提高導致硬件難以實現的問題。
[dm+1≡dm≡0,dj≡2xdj+1-dj+2+cj,i=m-1,m-2,…,1f(x)≡d0=xd1-d2+c02,] (7)
式中:[i]為Chebyshev估計系數個數;[dj]為迭代估計過程值;[f(x)]為估計結果。
2 相位估計系統設計
2.1 接收系統構架
相位估計接收機構架如圖1所示,相位估計系統接收到的發射機信號為[s=Acos(ωt+θ),]通過模數變換將模擬信號變為數字信號,通過正交變換后,將信號分為I,Q兩路:
通過計算兩路信號的反正切[θ=arctan(QI)]值,即可估算出信號通道相位[θi,][i=1,2,…,n。]
相位估計系統組成如圖1所示,其中相位估計模塊用于實現反正切值計算。
對于多通道相控陣系統,通過計算通道相位差[Δθ=θi-θj,][i,j=1,2,…,n,]即可實現通道相位差估計。
2.2 相位估計模塊設計
如圖2所示,相位估計模塊收到I,Q兩路信號后,根據I,Q兩路信號值,進行區間判別、I,Q值計算,從而得到信號反正切逼近的輸入值,然后根據公式(6)選擇[QI]計算方法,最后,通過象限恢復來獲得對應的信號相位[θ。]
3 仿真結果
根據系統設計,利用Matlab軟件進行函數值逼近,針對不同估計函數系數和不同量化誤差情況分別進行性能分析。
3.1 未量化時不同估計系數情況誤差分析
3.2 量化后同一估計系數誤差精度分析
從圖6可以看出,當Chebyshev函數系數為6時,相位估計精度已經能夠達到8位量化精度,圖7給出了在Chebyshev函數系數為6時,不同量化精度情況下的仿真精度。從圖中可以看出,量化位數越高,估計精度越高。
根據圖7,當系數為6時,不同量化值估計精度如圖8所示。
4 結 語
本文首次將Chebyshev逼近算法應用于信號傳輸通道相位估計,分析了利用基于Chebyshev函數的信號通道相位逼近算法性能,對不同Chebyshev系數和同一系數不同量化精度的情況下相位估計精度進行了仿真。仿真結果表明,隨著Chebyshev系數的增加,估計精度逐漸提高,同一系數情況下量化位數越高,估計精度越高,該算法具有估計速度快、精度高的特點,得到的結果可以作為需要相位估計算法各種應用場合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同濟大學應用數學系.微積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VOLDER J E. The CORDIC trigonometric computing technique [J]. IR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s Computers, 1959, 8(3):330?334.
[3] WALTHER J. A unified algorithm for elementary functions [C]// Proceedings of the Spring 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 Atlantic City, NJ, USA: AFIPS, 1971: 379?385.
[4] 徐士良.計算方法[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5] WILLIAM H. Numerical recipes in C: the art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M].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6] 石軍.基于Chebyshev映射的混沌特性及其性能分析[J].現代電子技術,2008,31(2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