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生活的發明
人類實在太聰明了。據說,最早的自行車是從馬車改裝來的。因為馬車太寬了,造成道路擁擠不堪。有人突發奇想——把馬車從中間截成兩半,不就可以縮小一半了嗎?于是,他造了一架木馬,前后裝上輪子,騎著它,雙腳用力蹬著地面向前。要改變行駛方向,就下車搬動車子。
后來又有人給木馬加上車把,用來掌握方向。
再后來有個鐵匠把車子改成鐵制的,還裝上了曲柄連桿結構——有點現在踩踏板就可以讓后輪轉動的意思,不過那時還很簡單,沒有踏板,只有不會轉動的腳蹬,騎上去后踩腳蹬,車子就能走了。
接著有人給它裝上了能轉動的踏板;有人把笨重的鐵制車輪,改為用鋼絲輻條加車圈的輪子;有人給車子裝上鏈條和鏈輪;有人裝上用來剎住車的車閘;有人裝上充氣橡膠輪胎……
最后,有位工程師把自行車好好地“整合”了一番,保留那些好的發明,一輛占用道路少、不用牛馬等牲畜費力、不消耗油與電、也不需人拉的車誕生了。
來自生活的改造
人類有了汽車后,也沒有放棄對自行車的改造。
所以有了山地自行車,適應在山區騎。因為山區路面高低不平,又有上下坡,所以它的輪胎特別結實,容易“抓住”地面——這叫“抓地力”。有的山地車有避震器,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車子不會很厲害地“上躥下跳”,人不容易摔下來。它有變速器,上坡下坡可以自由選擇速度。
所以有了死飛車,因為它不限速,只要有能力,想騎多快就可以多快。據說最早是美國紐約的郵遞員使用的。郵遞員送信途中,既要快——得一家一家送過去,又要迅速停下來——到人家信箱前了,不得立馬停下來嗎?死飛符啥這樣的特性。
所以有了折疊自行車。現在有火車、地鐵等,騎著它去趕火車、上地鐵,然后折疊上車,占位小。
所以有了多人自行車,我們看到比較多的是雙人自行車,有的有四個輪子,還帶遮陽篷。在旅游景點,和家人一起騎一輛車,感覺超爽。
所以有了各種運動車,因為人類發現自行車是個很不錯的運動工具啊!比如:
速降自行車,用來在山坡、雪地上滑翔,或者從上面墜入礦洞。這種車的輪胎特別寬,減震器威力更大,還配有頭盔、護甲等裝備———切為了運動員的安全設計。
小輪車,是一種極限運動的自行車,沒有剎車,車把可以360°旋轉,這樣更適合特技表演。
場地自行車,是在室內橢圓形賽道上比賽用的自行車,沒有車閘、沒有變速器等——一切為了加快速度而設計。
遵守規則
騎自行車也要遵守規則。比如,普通自行車捏一捏左把手的車閘就能剎住后輪,捏一捏右把手的車閘就能剎住前輪,或者左右相反,這叫“手剎”。死飛沒有手剎,騎車時腳向反方向用力一踩就剎住了,但剎太猛車身會晃,甚至導致后輪向側面滑,很危險。
新西蘭、西班牙等國家都規定,自行車要有很好的前后剎車。對照我們國家關于自行車的標準,固定飛輪(死飛)算不上是符合有標準剎車裝置的自行車。
確實,“死飛”需要專門練習才能掌握,不適合在馬路上騎。
最佳和最糟
不管自行車怎么改進、變化,作為“代步工具”是最主要的。
人們把自行車稱為代步工具中的人類最佳發明。其他代步工具,比如馬車,不說別的,,馬糞處理就很討厭。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森林環繞,巍峨的建筑、古老的雕塑美不勝收,“金色大廳”樂音繚繞。可就在著名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前,一股難聞的馬糞氣味讓人難以忍受。要知道,圣斯特凡大教堂是維也納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歐洲最高的哥特式古建筑之一呀。
至于另一種代步工具——汽車,被很多人批評,指責它噪聲大、污染空氣、堵塞道路、傷人數量超過其他交通事故的總和,甚至有人說是人類最糟糕的發明。
一舉多得
現在依然有許多人把自行車作為重要代步工具,并提倡這種“綠色出行”的方法。在有些地方,比如慕尼黑的英國花園,不允許汽車等機動車污染環境,不論是工作人員,還是穿過花園去上課的學生,都是靠自行車代步。
很多地方,比如上海的周浦鎮、奧地利的維也納、英國的倫敦等,街頭有不少顏色統一的自行車讓人們租用,有的還是免費的,就是為了讓大家多騎車、少開車。
有的城市還設置了大量停放自行車的鐵欄,以方便騎車的市民。
捷克的布拉格曾經是一個污染嚴重的城市,他們下大決心改變:哪怕減少收入也關閉污染的工廠;大力發展電車、地鐵等各種公共交通,使得開小汽車出行的人越來越少,雖然每兩個居民就有一輛汽車,可大部分人只有周末才開出去游玩;特別是鋪設了自行車專用車道,讓自行車可以“大行其道”。而原來騎車是要跟汽車搶道的喲!
終于,布拉格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整座城市被指定為世界遺產的城市。如果不是那么重視環境,有再多的世界遺產,人們也不可能對這個城市有什么好評。
倫敦有大片綠地,但馬路很窄,有的地方沒有專門的自行車道,可騎自行車的人還是不少,他們的自行車可以進地鐵。
倫敦還會舉行一年一度的“裸騎”,人們光著身子騎車,很搞笑吧?不過他們是為了呼吁大家少開車保護環境,認為這樣能賺“眼球率”,影響力大呀!呵呵。
英國還有2000多個自行車俱樂部,有1000萬人參加。在狹窄的馬路邊、山路上,常常可以看到頭戴安全帽的“騎手”把自行車蹬得飛快,哪怕風雨交加。
如今,已經有許多國家在城市設置了自行車專用道,自行車可以通行無阻,真是代步、鍛煉、節省能源、保護環境一舉多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