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態婉轉、隨意徘徊”是我對傳統中國繪畫特別是人物畫意象造型特征的概括,也是自己長期學習、實踐和教學思考的體會。換句話說,當我在觀賞傳統中國繪畫的經典作品,品味這些作品意趣生動的造型形態,發現古往今來意象造型的觀念始終伴隨中國歷代繪畫的寫生與創作實踐,逐漸形成中華民族獨特的繪畫面貌。我認為其面貌在繪畫表現方法方面普遍具有“依態婉轉、隨意徘徊”的意象造型特征。這種造型特征就是指形象造型要依靠自然形態,而非主觀臆造地進行造型表現。意象造型“依態婉轉”的表現方法它所創造的意象形象具有較為豐富的意趣效果。其所形成的繪畫形象是藝術再創造,它強化了個體認識,提升了造型形式的本質品位,同時賦予造型藝術形象以生命力和不同風格。中國繪畫中有對同一題材進行不同變體構圖反復繪畫的傳統。由于造型形態的不同或近似,創作者經過造型與構圖的反復“徘徊”,探尋各種造型效果的趣味。從積淀、推敲、比較中品味造型靈活多變的魅力,在“徘徊”的同時獲得不同視覺效果,以期取得最優的意象造型表現力。此外,傳統中國繪畫自唐代開始重視詩意表現又強化了作品的韻味和境界。中國繪畫因追求自然之故,寫視覺所見景象。作品又趨于寫實,不但形象如在目前,而且畫外有無窮境界。
因為展覽的緣故,使我有機會觀賞到王沛忠的繪畫作品。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王沛忠出生在河南省鹿邑縣。如今,他作為《西部法制文學》總編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保持對于書畫藝術的愛好。生活中的他善于用心觀察、感悟,日常積累和情感沉淀逐漸形成了他特有的藝術面貌。他不停地學習、探索以求進步。王沛忠曾拜師劉春華、白庚延等名師,他在學習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繪畫的不同技法時,注重廣采博收,如果說《蘆花迷清影 江水點素輝》和《野鵝野鴨隨意向天涯》所描繪的是他少年時的印記,那么2007年他參加中國美協、中國書協,中國西部開發促進會等機構舉辦的“情系西部”大型書畫展的作品《黃山云海》則是數年努力的結晶。畫中流暢的線條書寫著他對生活的體悟,洗練的墨色洋溢著他對自然的熱愛。同樣,王沛忠的書法作品也呈現出瀟灑遒勁的氣勢。
石濤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創作態度,深深影響著后人的實踐。近些年,王沛忠多次赴黃山、嵩山、云臺山、太行、伏牛山等地寫生,切實感受自然的魅力。他說:“我所有的作品都來源于生活的啟迪和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是所有美的源泉,你只要有一雙發現美的慧眼,有一顆觸動美的心靈,有一雙描繪美的巧手,那么你就是一個詩人,一個藝術家。因為你創造的美表現了生活,是人們喜歡的世界,你也必將受到社會的追逐、熱捧。所以,我主張藝術要立足原創,扎根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服務生活,這也應該是藝術家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天賦和努力是一個人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基本要求。作者的審美觀與價值觀會深入作品題材內容并外化于作品形式表現。王沛忠的作品,無論是山水畫、花鳥畫,還是書法,大都具有生機勃發、生動如真和引人入勝的特征。這種感人的作品魅力,其實正是他多年辛勤耕耘的真實反映。作家陳廷一先生說:“沛忠筆下的花草,妖而不艷;沛忠先生筆下的魚蟲,卓而不俗;沛忠先生筆下的竹松,挺而不傲;沛忠先生筆下的山水,美而不雕……沛忠先生亦職亦畫,根扎京城,做主編不忘畫畫,大概是他畫作內涵比別人更深邃的秘笈之一吧。”此言不無道理。王沛忠“我熱愛繪畫如同熱愛生命,為了生命的延續,我將一筆筆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的肺腑之言,表達了他的赤子之心。
人們從觀察自然中臨摹客觀物象,領悟其奧妙,傾注情感使藝術創作更加靈動和富有生機。“依態婉轉、隨意徘徊”的造型方法,一方面表現為人通過視覺感官接受客觀物象自然形態的直觀感受,另一方面表現為作者利用概括、對比等方法對直觀感受進行藝術再創造。繪畫是人的創造,其表現人的精神狀態是必然。從在表現效果來看,它可以受客觀自然的影響,但并非一定受其制約。“一個意象世界原不必實有其事。”(引自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第74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我覺得如此才能強化創作者個體認識,提升造型形式本質研究的品位。
繪畫是主觀與客觀的結合和統一。它是一種充滿情性的創作行為,更是作者的生活態度以及其認識的境象。當然,傳統只是過去,創作者只能依靠個人的直覺表達感受,才能使觀者感受到創作者的激情。逐物依心性,才會“文果載心,余心有寄”(劉勰《文心雕龍·序志》)。說到這里,我衷心祝愿王沛忠在繪畫方面取得更大的收獲。
2012年9月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鐘捷,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88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大眾文學學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
出版著作:《鐘捷意象人物畫》、《寫意重彩人物畫技法》、《白描竹子圖》、《名畫臨摹“蘇武牧羊”》、《當代實力畫家——鐘捷》。《美術》、《美術觀察》、《榮寶齋》、《人民日報》、《國畫家報》、《和平藝叢》、《中國美術館》等專業書籍、雜志、報刊均有其作品刊載及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