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說月子坐不好,會留下一身病。那么到底哪些病真的是因為月子期間的不注意引起?哪些在月子里看似不符傳統的做法,其實不會導致生病?
月子后遺癥候群
產后腰腿痛
一般來說,產婦在產后感到腰腿痛是屬于生理性的變化,是可以恢復的,如果屬于懷孕和分娩引起的疼痛,一般在生產1周后疼痛就會減輕。但如果在坐月子期間不注意科學的休養方法,或活動鍛煉不得法,或過早地參與勞動,或產后睡彈簧床……以上種種都會引起產后腰腿部疼痛加重,不利于腰腿部的恢復。
各種婦科疾病
產婦產后的子宮、會陰、陰道的創口會愈合,子宮縮小,膈肌下降,心臟復原,被拉松弛的皮膚、關節、韌帶會恢復正常,而這些形態、位置和功能能否復原,則取決于坐月子時的調養保健。若養護得當,則恢復較快,且無后患,若稍有不慎,調養失宜,則恢復較慢。甚至,產褥感染、乳腺炎、子宮脫垂、附件炎等多種婦科疾病會接踵而至。
未老先衰
產婦如果沒坐好月子,飲食不當,會嚴重影響內臟的運作,造成內臟下垂,內臟運作不靈活并產生脹氣,除了會壓迫神經導致腰酸背痛外,時間長了還會從最弱的器官開始產生癥狀,如潰瘍、腫瘤、記憶力減退、眼睛疲勞、黑斑、脫發、皺紋等未老先衰的癥狀,很容易出現生了孩子就老了10歲的樣子,體形也有可能因生了一胎而變成“歐巴桑”的身材。
產后抑郁癥
產后,產婦從興奮狀態轉入疲倦,情緒從高亢轉入比較低落,部分產婦會出現抑郁障礙。其表現為情緒低落、快感缺乏、悲傷哭泣、擔心多慮、膽小害怕、煩躁不安、易激惹發火,嚴重時失去生活自理和照顧嬰兒的能力,悲觀絕望、自傷自殺。在分娩后的第一周,約50%~75%的女性出現輕度抑郁癥狀,10%~15%患產后抑郁癥,產后一個月內抑郁障礙的發病率是非分娩女性的3倍。
風濕病
產后,之所以容易得風濕病,是因為孕婦生產后,大汗淋漓未及時去汗,同時又沒有及時保暖,從而使風寒等有機會乘虛而入。產后子宮受傷出血過多,導致血脈空虛、元氣大傷、經絡、血脈肌肉筋骨空虛,如果外邪乘虛而入,就會使肌肉、關節疼痛酸困沉重、怕風怕冷,從而導致此病。
這些做法利大于弊,“老觀念”得改一改
傳統觀念1 月子房的門窗要緊閉
整個孕期,準媽媽的體液要增加,這些多出來的液體在產后要排出體外,排出的途徑就是尿液和汗液,因此在產后的兩周內,產婦會大量出汗。如果月子房密閉不通風,房間溫度過高,就會不利于汗液的排出和蒸發。
正確做法
保持房間空氣流通。但由于產后大量出汗,加上分娩時體力消耗較大,產婦身體抵抗力較低,因此要避免直接被風吹到。如果天氣太熱,可以先開空調降溫,待關閉空調后,產婦再回到房間,房間溫度保持在26℃左右,這樣才能保證身體正常排汗,又不會著涼。
傳統觀念2 月子里不能洗頭洗澡
由于產后大量出汗,如果不洗頭,頭皮污垢,會導致頭皮毛囊炎,出現脫發較多的現象。另外,由于產后大量出汗,加上惡露不斷排出和乳汁的分泌,身體比一般人更需要清潔。
正確做法
可洗,但要注意水溫要適宜,太涼的水會引起感冒,太熱的水會使血管擴張,血壓降低,出現頭暈癥狀。在產后由于宮頸口尚未完全閉合,絕對不能洗盆浴,應該采用淋浴,以防污水流入陰道引起感染。洗頭洗澡用溫水也不會落下產后病。
傳統觀念3 坐月子臥床越多越好
產婦在生產時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體力,自然體質虛弱,需要適當的休息,但這并不代表產婦需要長期臥床。產后如果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活動,很容易使血液本來就處于高凝狀態下的產婦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同時產后盆腔底部的肌肉組織也會因缺乏鍛煉,托不住子宮、直腸或膀胱而膨出。
正確做法
根據自身情況適當運動。產后及早下床活動不僅有利于下肢血流增快和惡露排出,也能使腹部肌肉得到鍛煉,早日恢復原來的收縮力,從而保護了子宮、直腸和膀胱等器官。可根據分娩方式及產婦自身體力恢復情況,安排下床活動的時間。一般情況下,產后24小時就可在床上靠著坐起來,第三天便可下床行走。但產褥6周內應避免重體力勞動,以防子宮脫垂。
傳統觀念4 產后不能刷牙
事實上,產婦比一般人更應注意口腔衛生。由于產婦進餐的次數多,食物殘渣存有留在牙齒表面和牙縫里的機會增多,而口腔感染還是產褥感染的來源之一。
正確做法
產婦應該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防止口腔感染,如能在每次進餐后都刷牙、漱口,對健康更為有利。
傳統觀念5 產后要大補
產后7天內,媽媽的乳腺管尚未暢通,如果馬上喝老母雞湯、豬蹄湯等各種大補的催乳湯,極易引起乳腺管堵塞,導致乳腺炎。
正確做法
月子餐中最重要的是膳食均衡,不應一味地進補高蛋白、高脂肪的食品,但礦物質和維生素也要適當補充。老母雞湯、豬蹄湯等催乳湯可等到乳腺管暢通后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