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姓對聯
寶重東南,不讓鳳鳴龍躍;
儀惟端麗,爭夸目秀眉清。
此聯乃后人撰褚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出晉代中尉褚陶,十三歲作賦,見者奇之。有“東南之寶已盡,不意復見褚生”的評價。下聯典出梁代長史褚向,風儀端麗,眉目如畫,每公庭聚列,為眾所瞻望。
姓氏源流
淵源一: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邑地褚,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氏尋源》記載,西周時期,有一個叫“褚”的地方(今河南洛陽),在史籍《左傳》中更明確地提到洛陽縣南部有一處褚氏亭,在史籍《后漢·郡國志》上也記載著洛陽有褚氏渠,兩書同時認定都是“周有褚地,居之者以為氏”。
淵源二: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官吏褚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褚師,亦稱市令,是春秋時期周王室設置的一種官位,專職負責掌管集市和貿易,兼有今商務部長和工商管理局局長的職能。后來宋國、衛國、鄭國等諸侯國都設有褚師之官。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年》中就記載:“鄭公孫黑請以印為褚師。”
淵源三: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時宋國恭公之子段之后的封地,屬于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記載,褚氏出自子姓,本為殷商王族后裔。春秋時期,宋恭公(宋共公)子瑕有個兒子叫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邑(今河南洛陽),因“其德可師”,故時人稱之為褚師。
褚姓源遠流長,有諸多歷史淵源。在此不一一詳述。
遷徙分布
褚姓無論得之以采地為氏,還是由褚師之官職而來,均源出于今河南省境,因宋都在今河南商丘,鄭都在今河南新鄭,衛都在今河南淇縣。歷戰國而秦,褚姓有一支遷往山東,如西漢有褚大,官至梁相,乃蘭陵(今山東棗莊)人;有一支徙居潁川,如博士褚少孫,乃潁川人,寄居沛(今江蘇沛縣)?!逗鬂h書·郡國志》載有:“雒陽有褚氏聚”。表明東漢時褚姓仍以祖居地為其繁衍的中心,是故后世褚姓有以河南為其郡望堂號的。
褚姓除此支外,還有一支于漢徙居錢塘(今浙江杭州),一支徙居蘇州。錢塘褚姓與河內同祖,漢末,褚盛為鹽官,因居由拳(今浙江嘉興南),子泰,仕吳,封錢塘臨平侯,遂定居。
隋唐以后,褚姓有人南遷于福建、廣東、江西。明初,山西褚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北、河南、山東、北京、天津、江蘇、安徽等地。歷有清一代,褚姓遍及東北、西北、西南之地。
如今,褚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遼寧為多。目前褚姓人口列全國第二百二十二位。
歷史名人
歷史上有名氣的人卻著實不少,象鼎鼎大名的唐朝有鎮四長史褚秀之,“十八學士”之一褚亮、唐朝名臣褚遂良,就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褚遂良是唐太宗的諫議大夫,博學多才,直言敢諫,非常受到朝廷的器重。太宗臨死時,并與長孫無忌同受顧命。這位一代忠良名臣,同時也是一位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大書法家,他的隸書和楷書,1300多年來享譽不衰。代表作有《房玄齡碑》、《伊闕佛龕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