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高檔餐廳日漸成為主流特色,無可置否,人類喜歡追隨所有新鮮事物??山^大多數人,埋藏在心底的還有另一種情結,他們更愿意去環境樸素的館子,約上三五好友,斟上一杯二鍋頭,有搭沒搭地聊上幾句話,享受真正日常生活中的閑散世俗。在我們逐漸加深這次選題的細節時,我們發現不管在任何一個城市,“面條”始終離不開人們的餐桌。我們決定邀請三城“老饕們”,請他們暢所欲言,談談隨著時代變遷,他們眼中的“面條”又有了怎樣的新故事。
上海
海納百川、融會貫通,一直是“魔都”褪不去的標簽,因飲食氛圍之戰況激烈,許多館子猶如新陳代謝般,早已剛剛崛起又不知所蹤。就連普通不過的“面條”欲讓人目眩神迷,但始終世俗和草根依舊是上海無法動搖的根底。“老饕們”常年流連的面店,才是真正的美味王道。
老波頭
土生土長上海食客,自成一派“豬油幫”,即將出書《不素心-肉食者的吃喝經》
從小即是面癡,因為有個同為面癡的外公。老人家平生所愛,就是一碗地道的頭湯面。
說起來,上海面受到蘇州面的影響很深,包括吃頭湯面的傳統,是當年開埠時蘇州移民大量涌入的緣故。奇怪的是,那時寧波移民亦不在少數,但粗面又重豬油的甬式面在上海并不流行,反而在杭州的“奎元館”發揚光大。
印象深刻的是南京西路的“又一谾”,燠灶面受過昆山劉錫安老師傅的指點,非常有水準,可惜停業已久。上海的老面店,保存得最好的,只有百年“德興館”。國營老店風范,阿姨級別的服務員送面,拇指多數浸在湯里,我常打趣指甲中藏了味精也不一定。當然有人抱怨,老阿姨才懶得理你。但是味道好,照樣面癡云集。
當今更高級的享受是造訪“管家”兄家里,由他親手炮制拌面或者湯面,無不精彩。“管家”兄的手工面做得好,北京的有些朋友吃上了癮,一下子就買五六十斤,千里迢迢運去,家里冰箱已塞滿,干脆找相熟的飯館幫忙,存在巨大的冷庫中??磁淞喜⒉惶貏e,不過是普通的面粉和水,加了鴨蛋清而已,但是一試即知水準,首先是彈牙,有點類似廣州的竹升面,卻沒那股外地人吃不慣的堿水味。
蔡瀾先生、歐陽應霽先生、沈宏非老師等等美食家吃了管家面皆稱好,香港“面癡”盧建生兄對面最有發言權,亦贊不絕口。
德興館
地址:黃浦區陸家浜路1088號(多家分店)
招牌菜:八寶辣醬面 辣醬面
管家的日子
因一手手工面,在美食圈打響名堂,就連沈宏非、蔡瀾都交口稱贊的制面家。
讀初中那會兒,周日早晨四點左右會被老爺子叫起,跟著他去吃頭湯面。吃完走回家。后來老爺子也帶我去吃了幾次渾湯面后我才知道他的用心。
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老爺子不再去吃頭湯面了,要我娘做面吃,總也不說好。我娘也放下面棍不再繼續。直到我自己做了面才知道,做面是件力氣活,難怪我娘說不愿意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老爺子說用鴨蛋和面,面會好吃,因為鴨蛋是涼性的,對身體好。自己做久了也發現不完全這樣。之后的日子,每月會做些面,送些好面之友,自己備些。很少在外面吃面,解饞的時候,也會去尋找蘇式紅湯面吃,也不管頭湯渾湯,只為念想解饞。再后來,有了微博,做面這事給攤大了。好在我還可以選擇。
鴻瑞興
地址:浦東新區嶗山路706號
推薦面館:蘇式紅湯細面 招牌燜肉面
陳曉棟
被評為“有意思的”自由撰稿人,酷愛紅酒,卻又對重口味面湯欲罷不能。
對于面館真正的認識,大概得從盧灣“四大面館”說起,尤其要談的是香閣麗面館。我對于面的熱衷,來自于它的濃油赤醬,太過寡淡我便覺得食之無味,也許這也是我為什么在眾多老字號面館中唯獨鐘情香閣麗的原因。面館不僅在澆頭上做得多滋味濃,面條同樣勁道不含糊。代表性的澆頭以大腸、豬肝、鱔絲、圈子等為主,大多是內臟,口味相對比較重,湯底少用味精,特殊的鮮香味道來自黑胡椒。店中客人匯聚三教九流,門口停的車既有賓利、凱迪拉克,也有大眾、強生。
另一樣缺此不歡的面食,就是非常鮮見的海鮮面館了,佳音海鮮面檔至今都令我中意,面湯中有大大小小很多種海鮮,其實這些海鮮都是用來給湯底添鮮的干貨,以致于面湯有一種很純粹的海鮮味道。除了各種口味的海鮮面外,還可以零點膏蟹、黃魚等大澆頭,不過每天供應有限,去晚了就很難吃到,不過面檔里也有其他特色小菜,很具有南方沿海的地方風味。
香閣麗面館
地址:黃浦區麗園路501號(近局門路)
推薦面館:大腸面 豬肝面 鱔絲面
佳音海鮮面檔
地址:閘北區中華新路753號(近大統路)
推薦面館:自搭海鮮面
香港
香港的傳統餐廳,有著他們自成一套的生存法則,即是蔡瀾先生說的“以少勝多”,受歡迎的食品可以多制作,而賣不出去的漸漸淘汰,只有下夠了功夫,幾十年傳承下來的店鋪,才會是越做越興旺,口碑人人交口稱贊。尤其以香港的面來說,好的湯頭,手藝不失的制面功夫,再加亙古不變的傳統澆頭,這樣一碗面既可傳承幾十代,每天賣上千碗不余。
蔡瀾
既然說到香港美食界,就不得不提及蔡瀾,最近蔡瀾經?;钴S在微博上,大家親切的稱呼他一聲“先生”。在香港娛樂圈有四大天王,那么在香港文藝圈同樣活躍著四大才子,分別是蔡瀾、黃沆、金庸和倪匡,皆是響當當的人物。先生不愛稱呼他是美食家,如果你說他是好吃或饞嘴,那他定很歡喜。這些年,先生出書無數,也喜于將美食一一做下記錄。
經常關注先生的微博,你會發現先生酷愛食面。問及先生對于香港“面經”的見解。他也做作出了忠懇的回答。先生說他很喜歡當下香港的美食環境,一家普普通通的面鋪,通常每天皆是大排長龍,先生說那是幾代傳承仍不失的原味。他在主持《蔡瀾嘆名菜》一檔飲食節目時,常帶大家尋訪香港傳統餐飲。印象較為深刻的,是先生與維記的咖啡豬粉面。維記的生意紅火,相信香港人無人不知。先生也是這家店的??停娨曋邢壬鷨柤袄习?,如此好的生意,將來誰來接管傳承呢?老板則坦言:他希望兒子讀大學,年輕人也不會再有繼承一家店的意志,所以將來會如何他也說不準。說及此處,先生的表情相當感慨,一方面感慨香港美食環境的完美,但又同時擔心經年后是否會“后繼無人”?
維記咖啡豬肝面是從幾平方米的店鋪打拼而起,直到今日做得聲名鵲起。店鋪猶在,可分店已是多家。通常去維記都需排隊,就連先生亦不列外。既然叫維記咖啡豬肝面,老板同樣狠得只賣豬肝一樣主食,所謂咖啡豬肝,顧名思義,是將豬肝做得與咖啡同色,但口感仍稚嫩粉糯。普普通通的一碗豬肝面,每天就可賣出7000多碗,可想而知,老板的確是真材實料來開店。
潘興國是九記牛腩的老板,同時與先生關系交好。先生曾就揚言,對于九記的喜愛,是身處國外仍然惦念不已,下了飛機就直奔九記牛腩一解果腹之欲。先生說九記對于牛肉的選擇相當考究,只選擇牛肋骨旁邊的牛肉,即所謂的“坑腩”,這比起外國人只吃牛肋排精細得多。店鋪只有兩種菜式選擇,清湯腩和咖喱腩。
維記咖啡粉面
地址:九龍深水垂福榮街62、66號地下
招牌菜:維記咖啡豬肝面、奶茶
九記牛腩
地址:中環歌賦街21號
招牌菜:清湯牛腩、咖喱牛腩、招牌牛腩面
臺灣
以臺灣較之“魔都”飲食環境之復雜絕不遜色,可又從本質上大為不同。如果說“魔都”秉承的是“拿來文化”。那臺灣美食界從來都堅持“自我主義”。也許這份“自我”又與香港雷同,而唯一的分歧,是臺灣面多了一份人情味,細水長流的“獨一份”情懷,少有一家店會因生意滿座而開上幾家分店。也因為這份淳樸,臺灣深受刁嘴“老饕們”的喜愛。
高文麒
康師傅中華飲食文化學院顧問,著有《文化中國》,《魅力城市》等
面條日記
我媽常說我一定是投錯胎了愛吃面卻生在南方,怕熱卻生在臺灣。其實愛吃面可能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小時候父親9點下班,通常在父親下班時,我就拿著小鍋子去附近的媽祖廟口買一碗“切阿面”給父親當宵夜,而父親也總是剩下三分之一,給我和弟弟分享。
切阿面也就是一把油面,一點點豆芽菜、韭菜,澆上大骨高湯,再鋪上兩三片薄薄的鹽漬豬肉:但這一碗樸素簡約,卻是最深刻的面食記憶。年齡再長點,老家最熱鬧的火車站廣場,開了一家牛肉面館,每逢周日,父親總帶著全家吃牛肉面打牙祭,那也是我第一次嘗到臺灣油面之外的其他品種面條,也許是從那時開始,我對面條就布上了各種念頭,也對我今后的人生有所影響。
此前五、六年,獨自旅行,采風、寫作,走遍大江南北。一個人用餐對于習慣面食的我始終不是問題,蘇州澆頭面、北京炸醬面、四川擔擔面、山西刀削面、福建魯面、廣州竹升面……來者不拒,更樂此不疲,也因此幾乎嘗遍中國各地的面食。
或許是年紀到了,雖然遍嘗各地風味,心里卻愈來愈惦記幼年那一碗切阿面,只要回到老家,總是迫不及待的尋找記憶中的味道。這些年臺灣面食的新口味層出不窮,從傳統的切阿面、擔仔面、什菜面到日本烏龍面、拉面、意大利面、韓國冷面,要什么有什么。但是除了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切阿面,讓我難以忘懷的只有華西街的臺南擔仔面。擔仔面是臺灣的精致面食,蝦頭熬的高湯,燉煮到發黑的肉臊,加上蝦、虱目魚丸;小小一碗僅夠兩口,肉臊香濃、高湯清甜,雖不足以作為主食,卻是極佳的點心。
戴踏踏
美女吃客,參與了歐陽應霽新書《味道臺北》
食面異鄉人
說起臺北的面,一定繞不開大名鼎鼎的牛肉面。這是當年渡海來臺的老兵以隨身攜帶的家鄉調料發明的食物,有著濃濃的鄉愁情懷??谖冻蕛纱笈蓜e,有混合四川豆瓣醬和辣油的川味紅燒,也有接近中國西北地區清真做法的清燉。但各家店都有秘而不宣的湯底配方和制作方式,可謂創意無限百花齊放。
我最愛的那碗牛肉面,就在金華街的廖家,獨沽清燉這一味,沒有紅燒可選。眼見這面的湯色清澈,聞起來卻散發著濃郁的香氣。呷一口熱湯,馥郁的肉香肆虐橫飛在整個口腔中,泛著甘甜的回味。臺灣本地的黃牛肉經長時間的燉煮已見粉嫩,輕輕咬下時,牙齒能感受其酥爛松軟。面身柔韌中有著些微嚼勁和豐富的麥香。吃著吃著便完全令人放棄了衣帶漸寬的顧慮,這絕對是我心目中的清燉牛肉面之王。
臺北的街頭也可見擔仔面、福州干面、切仔面、蔥開煨面、炸醬面等各類面食。美景的一碗三兩口就能吃完的擔擔面,香、麻、辣的多層滋味在味蕾上翻滾,瞬間俘獲我的心,讓我對他一直念念不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