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專業軍事刊物《航空情報》近日集中聚焦中國的新一代戰斗機,在其最新出版的2013年第5期雜志中,特別刊登了關于我國殲-20戰斗機的文章,此文是日方目前為止水平最高的技術性評論文章,對殲-20的分析相對客觀,現將其要點介紹給大家。
殲-20是中國在90年代,以J-XX為代號名稱開始研制的隱身戰斗機之一,也是中國最初研制的第5代戰斗機。到2010年底前為止制造了編號為2001及2002的2架原型機,并進行了試飛。
有關該機的存在以前就有過公開論述。2009年,中國空軍首腦就曾提到中國的隱身戰斗機不久就將進入試飛階段,并預計再有8至10年就可以裝備入列。最初被確認到實機的存在是在2010年底,軍事網站上刊登了正在成飛機場進行滑跑試驗的照片。
2011年1月11日首飛的情景為各家媒體所轉載,而此時恰逢美國副國務卿訪中之際,從而引起了對中國軍方所想表達的真實信息的種種猜測。
長年以來中國一直都在仿制蘇聯飛機,而大約在上世紀80年代起逐漸開始看到了中國自主技術的萌芽。上世紀90年代的末期經引進以色列技術,最終完成了殲-10戰斗機的研制,并仿制了俄羅斯的第4代戰斗機。
此時登場的中國自主開發的第5代戰斗機殲-20和殲-31。現在大概可以說中國脫離了依賴從俄羅斯引進技術的一邊倒局面,達到了確立獨自技術基礎的階段了。
與其他5代戰斗機相比,殲-20的不同之處在于主翼前方配備了一對鴨翼。這一點與俄羅斯開發的米格1.44相同。俄羅斯在米格1.44的開發上曾經摸索過與中國聯合之事,因此不能否定當時獲得的技術情報有可能對殲-20的開發有所影響。
在歐美可以看到諷刺殲-20是山寨美國隱形戰斗機的評論,但從機體設計理念等來看,殲-20并不像F-22或T-50,應該認為更多的是繼承了米格1.44的特點。該機的鴨翼距主翼前緣的距離夠遠,因此不屬于近距耦合,也不同臺風的Control Canard,而應該分類為具有升力作用的“升力鴨試布局”。因此機體的空中靜安定性較低,但因利用了RSS技術,從而使得相對于較大的機體而言飛機具備了敏捷的機動性。因飛機為鴨式布局加全動式垂尾,而全動式垂尾幾乎可以旋轉至90度,從而可認為在降落時能起到剎車的作用。
從隱形的角度來看,與其他國家的第5代戰斗機相同,機首到主翼具有明顯的棱線(chine),機體傾斜的側面和外傾垂尾角度的統一等。可以認為是按照隱形設計的基本原理進行了設計。彈倉門和起落架倉門也按隱形設計原理采取了鋸齒狀處理。而較小的外傾全動式垂尾加上腹鰭依然令人覺得類似米格1.44的設計。從照片上可以看到機體很大,據中國網絡的說法達到20.12米。超過了F-22的18.9米和T-50的19.8米,在各國的5代戰斗機中大概可以說是最大的了。要造這么大型的戰斗機的理由,應該是要求該機具有很大的作戰半徑和具有多用途的功能。一般認為其作戰半徑可以達到1800千米。
如果1800千米是真實的話,從中國本土起飛,其作戰半徑不光是琉球群島,還可以覆蓋大半個菲律賓。換句話說,即可以覆蓋第一島鏈了。對包括我國在內的周邊國家來說對該機的威脅是不能忽視的。
1號機(2001)未裝雷達,只在機頭上裝了長長的空速管。2號機(2002)當初裝了標準空速管,但從2012年11月網絡上流傳出來照片來看,機頭上換裝了實用型空速管,似乎可認為該機開始了裝載雷達后的試飛。座艙裝載了廣角機載平視顯示器(HUD),大概可以認為座艙全玻璃化了。并綜合至今為止的信息來看,極有可能裝備了如F35那樣的超大型平顯終端。就各個部件而言,J20的先進程度可以說幾乎趕上西方的尖端技術了。但很難想象已達到了如F22和F35那樣高度的信息整合水平。不過中國通過非法的間諜活動取得了大量的歐美先進技術,并加上發展了卓越的民用產業技術。因此不能否定該機具有預想外的高水準技術能力。
5代機的武器裝備的內藏為基本常識。對空武器方面,據稱主彈倉內可容納6發PL-12中遠程對空導彈,側彈倉可容納共計2發PL-10近距離格斗彈。如果這是真的話,掛載數量就與F22相等了,但尚不清楚其真偽性究竟如何。
還有如果假設該機擁有對地及對艦攻擊能力的話,就必將掛載各種導彈及精確制導炸彈,但能掛載于主彈倉內的彈種卻實在不多。特別是該機如能掛載中國國產的YJ-12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話,將具有強大的海上打擊能力,但明顯無法掛載于主彈倉內。更有傳說稱該機擁有掛載攻擊衛星武器的能力,但就其真實性及可行性而言都僅僅是預測。不多對于推測中國在空天作戰能力方面所做的努力上還是應該多加注意的一個問題。從試飛的J20尾噴口的不同,可認為在不同的時期里,J20裝備了2種不同的發動機。多推測一種是俄羅斯制的AL-31F或改良型117S,一種是中國造WS-10或裝備了FADEC的WS-10G。WS-10大至與俄制AL-31發動機相等。為中國國產的加力渦扇發動機,推力約130kN。據說改良型WS-10G可達147kN。不過即便擁有了上述級別的發動機,但對J20的機體尺寸而言仍感動力稍有不足。據稱量產型用的是現在正在開發的推力175kN(18000kgf級別)的WS-15。還有一種說法是用裝矢量噴口的WS-10渦扇發動機。因此目前還很難判斷J20究竟使用何種發動機。
如果使用的是裝了矢量噴口的渦扇發動機的話,必然要依靠電傳飛控來控制飛行狀態,但這些機能并不是簡單就能在隨后追加的。從中國至今為止的實際制造能力來看,應該說擁有矢量噴口的渦扇發動機的飛控對中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障礙。至少在J20量產型的初期,裝載矢量噴口的渦扇發動機的可能性是相當低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認為中國還未能達到俄羅斯和美國的(5代機)水平的看法應該還是妥當的。發動機進氣口采用了降低RCS的大尺寸DSI。DSI在飛機上的應用歷史比較短,美國的F22和俄羅斯的T50都沒有使用。但中國和巴基斯坦共同研制的FC-1(JF-17)上也采用了DSI,受到了相關人員的注目。此后中國在J10A的發展型J10B上也采用了DSI,從而隱形戰機的J20和J31也自然而然的采用了DSI。
據小道消息,流傳著J20是不會量產的技術驗證機的說法。從中國現在還在開發著其他5代隱形戰斗機(J31)來看,也不能完全否認J20不會量產的說法。但是從至今為止的情報和視頻綜合判斷,J20明顯不是僅用做技術驗證的飛機,而應該是按照實用生產機型設計開發的原型機。首先只想進行技術可行性的驗證的話,就如我國的ATD-X技術驗證機那樣,有一架就足夠了。從J20邊放油邊飛行的視頻來看。說明了J20裝載了足夠實機飛行用的油量。當然從試制型到量產型是可以追加設計的,但明顯可以看出J20是按照滿足量產型的要求來進行設計的。還有,近年來與中國關系急劇加深的阿根廷國防部長對中國媒體采訪時對J20的進度所表示的關注,亦可以成為該機是以量產為目標的一個佐證。不用說,隨著今后的進展,也不能否定J20的開發被擱置的可能性,但起碼現在沒有明顯的徵兆可以證明,因此可認為J20在現時點上是按照實用目標一步一步前進著。與J31的任務分擔來看,似乎J20更像長槍,而J31則長于機動性。
不過像該機這樣的5代機而言,為了充分發揮其戰斗力,不光是完成機體的設計就行,還必須有完備的地面的基礎設施,空中預警系統,信息鏈等體系的整合。完成這樣的體系整合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難以想象J20馬上就能擁有F22那樣的能力。
但是根據中國的軍費增長速度,應該考慮到能超過西方的常識而更早地達到實用階段。對我國而言則是不能不加以關注的一個存在。
(中新網)
日媒稱中國隱形機領先日本 殲20可攻擊6個目標
日本《軍事研究》月刊日前刊登了題為《遙遙領先日本的中國隱形戰斗機》的署名文章,作者航空專業記者竹內修在文章中稱,在過去兩年中,中國先后將兩種第五代戰斗機送上天空。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才真正開始研制飛機。但如今卻在短時間內就研制出兩種具有高度隱身性能的戰斗機,且步伐快于英國、法國以及日本這些擁有悠久戰斗機研制歷史的國家,這確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章稱,作為大型雙發單座戰斗機,殲-20機身內可以攜帶較多燃料。即使在搭載空空導彈且不攜帶副油箱的情況下,該機的作戰半徑也可以達到1800-2000公里。在鴨式布局的幫助下,該機雖然機身較長,但同樣可以獲得很好的機動性。據說,該機裝備的相控陣雷達性能可以匹敵美國F-22所用的AN/APG-77型雷達。如果這種說法屬實,則該機對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可能接近200公里,且可以同時跟蹤30個目標,并攻擊其中4-6個目標。
殲-20確實是中國最先進的國產戰斗機,但其設計用途卻令人難以揣度。這種飛機的隱身性能強于俄制“側衛”系列和歐洲“臺風”戰斗機等“四代半”戰斗機,但受到鴨翼的影響,它不可能獲得F-22和F-35那樣的隱身性能。為了提高隱身性能,殲-20使用了DSI進氣道,但這反過來又降低了飛行速度,使其最大飛行速度低于F-22。也就是說,這型飛機的機動性尚可,但隱身性能和速度卻不如F-22,很難成為壓倒F-22的制空型戰斗機。
殲-20更重要的用途可能是在預警機和加油機的配合下,攻擊對方的雷達站等關鍵目標。當然,今后量產型的殲-20也可能會有各種變化。
文章稱,殲-20的最大起飛重量約為37噸,而殲-31約為27噸,尺寸約是前者的三分之二。據說,若僅依靠機內燃料,殲-31在搭載空對空武器的情況下作戰半徑可達1250公里。如果這一說法屬實,則在航程方面,殲-31是超過美國F-35的。不過變數在于,殲-31的機身窄于F-35,如果考慮到機身內部武器艙的大小,殲-31機內油箱的燃料量可能少于F-35。
殲-31未采用鴨式布局,這對隱身性能有利。但是,其座艙蓋卻并未使用F-22和F-35那樣的整體座艙蓋,而且發動機噴口部分的隱身設計也尚不充分。
關于殲-31的研制用途,有三種說法:1.用于與殲-20形成“高低搭配”的格局,充當低檔戰斗機的角色,定位類似于美國的F-16和F-35。2.用于發展為艦載機。3.用于出口。第三種說法的證據之一是:在2012年珠海航展上,殲-31的模型介紹文字中有“面向國際市場開發”的內容。而且,殲-20雖然首飛早于殲-31,但并沒有在航展上進行展示。
文章稱,殲-20裝備部隊的時間將在2018年以后,而殲-31如果能夠成為制式裝備,其實戰部署可能會在本世紀20年代前期。
眾所周知,除了機動性之外,F-35的飛行性能很難說非常出色。但是,F-35之所以能夠與飛行性能更好的其他戰斗機相對抗,是由于其擁有以下特性:1.更優秀的傳感器。2.更加高效的人機工程設計,以使飛行員更容易理解傳感器獲取的信息。3.更好的網絡中心戰能力,以使己方可以共享信息。如果沒有這些能力,殲-20和殲-31將僅僅是具有良好隱身性能的戰斗機而已,并不是真正的第五代戰斗機。
文章認為,雖然距離實用化還存在很高的門檻,但也不能輕視中國研制和試飛第五代戰斗機的事實。假如殲-20在2018年開始部署部隊,日本航空自衛隊屆時裝備的F-35戰斗機很可能尚不足1個飛行隊。有鑒于此,日本必須認真考慮研制F-2戰斗機的后繼機型,以避免日本的航空作戰實力相對下降。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