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新近流傳于互聯網上的照片顯示,中國正加緊研制先進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它可由空中和水面作戰平臺發射,對遠距離目標形成“絕殺”。
該導彈被稱為“鷹擊-12”,設計原型最早出現在2000年的珠海航展上,不過,最近以實物形式出現的樣品與最初的設計存在明顯不同。《簡氏》認為,新披露的照片反映出“鷹擊-12”配備四臺沖壓發動機,布局與俄羅斯在2006~2007年間賣給中國的Kh-31空射導彈相似,后者由俄星一箭航空科研聯合體研制,曾于2008年的南奧塞梯戰爭中投入使用,當時,俄軍蘇-34前線轟炸機用Kh-31摧毀了格魯吉亞軍隊部署在要地的警戒雷達站,為友軍空襲格腹地打開了通道。有情報人員稱,Kh-31在中國也有仿制版,編號“鷹擊-91”。
報道援引一些未經證實的數據稱,“鷹擊-12”重約2~2.5噸,長約7米,可以2~4馬赫飛行250~500公里,部署在大型水面艦艇或戰斗轟炸機上。從作戰用途看,“鷹擊-12”可通過更換導引頭的方式,執行反艦乃至反雷達作戰,正如俄制Kh-31分為Kh-31P反雷達型和Kh-31A反艦型兩種規格。據推測,“鷹擊-12”旨在通過沖壓發動機賦予的高速性能,進一步壓縮敵方反應時間,從而實現突防,如果集中進行“飽和攻擊”,破壞力更加驚人。
俄新社早些時候刊發的消息稱,俄羅斯銷售給中國的Kh-31導彈是上世紀80年代末投產的,屬于世界上首批使用沖壓發動機的空對面導彈,能以兩倍音速低空飛行,射程110公里。不過,隨著水面艦艇防護性能以及電子戰技術的進步,有必要提升其打擊距離和精度。目前,俄戰術導彈武器集團公司已開發出新一代Kh-31PD導彈,并試圖向中國推銷,這款導彈射程增加到180~250公里,且使用寬頻導引頭取代老式被動雷達導引頭,能夠壓制更多頻段內的目標,從中國已經擁有“鷹擊-12”的情況看,Kh-31PD的前景非常渺茫。
《簡氏》認為,中國在超音速導彈方面積累了足夠經驗,可能還在開發尺寸和重量更大的“鷹擊-18”,其性能更接近4.5噸級的俄制Kh-41空射導彈,后者的艦載版——3M80E正是中國海軍俄制956型“現代”級驅逐艦的“撒手锏”,更為軍事愛好者所熟知。
(據《青年參考》)
評論
鷹擊12較鷹擊91比統屬中國最新一級的攻擊艦艇的導彈,但后者是仿蘇型,沒有像鷹擊12那樣具有明顯的國產特征。鷹擊12運用了中國最先進的激光技術成果,解決了抗干擾性問題,即使在脈沖炸彈的干擾下鷹擊12的激光抗干擾系統仍然可以100公里不超過1.5米的誤差(鷹擊12即使在發射時就受到了敵方的干擾,按其終極射程550公里計算其誤差也不過9米,況且鷹擊12末段有自動修復程序)。鷹擊12分空射、艦射和潛射三種。鷹擊12發射后飛想高度為1200米的高空后接受預警雷達的第一次目標鎖定參數后,接受系統將參數發送給鷹擊12的激光制導控制系統后,鷹擊12導彈在電子地圖的動態指揮下靜默飛行,速度為1.5馬赫,高度12-15米。當離攻擊目標50海里的時候,鷹擊12分離出一枚主動式+微波熱制導式空中雷達進行最后階段制導,同時鷹擊12導彈助推導彈點火,導彈以6-8馬赫的速度在上空預警雷達的指令下直擊目標,攻擊最后階段戰斗部脫離,即使敵方的密集陣或導彈攔截,對于每秒1360米-2080米,體積不大與3立方米的戰斗部也望彈興嘆。
鷹擊12同時具有較強的假彈頭欺騙戰術,當敵方在150公里開外發現鷹擊12后,敵方用導彈攔截,鷹擊12會將其中二枚助推火箭發射進行干擾,只不過在最后的攻擊階段攻擊距離縮短為25海里,導彈末端攻擊速度降至為3-4馬赫。
鷹擊12導彈的戰斗部為800公斤的超高爆炸藥,這是為美國航母量身定做的。鷹擊12的潛射型其戰斗部更重達1200公斤(這就是為什么鷹擊12的潛射型的射程僅有360公里的原因),一枚這樣的導彈足以讓一艏90000噸的航母遭受滅頂之災。
鷹擊12導彈的射程為550公里,但是其燃料部是在發射前通過內置燃料調節器調節后調整其發射射程的,因此內置燃料調節器調節具有很好的調節協調作用,使得導彈在飛行速度、射程方面有很大的變數。
鷹擊12導彈的造價在180萬美圓一枚,因此軍方首批定量只有816枚(不包括潛射型),軍方認為如果鷹擊12導彈的造價在每枚90萬美圓左右方可大量訂購。因此鷹擊12的總設計師正在考慮鷹擊12分離出的那枚主動式+微波熱制導式空中雷達降下5萬美圓,鷹擊12的激光抗干擾系統造價更達58萬美圓,僅這兩部分占了鷹擊12造價的46.11%。因此軍方僅僅將首批的鷹擊12裝到了170導彈驅逐艦號上,168、169也只能裝鷹擊83反艦導彈了。空軍的殲十和093核動力攻擊潛艇這些高貴血統的克敵利器才能裝備上鷹擊12這種我們中國人的爭氣彈,相信隨著鷹擊12的閃亮登場,將大大提高我軍攻擊航母編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