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日本政府決定不對外公布自衛隊“所搜集的、就中方艦船使用火控雷達進行照射的相關證據”。最近,日本惡人先告狀,將火控雷達照射事件愈炒愈烈,這帶來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這一事件反映了日本軍政要員軍事常識的匱乏。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稱“1月30日10時日本‘夕立’號護衛艦在東海公海海域遭中國護衛艦火控雷達瞄準,當時兩艦相距3公里”。3公里意味著什么?這是可視距離,肉眼都能看得見,艦載火炮不用雷達指示目標,直射都可以打得著對方,中方何必要開啟火控雷達?如果說雷達是為導彈指示目標的,那么,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會知道,3公里是導彈射擊的死角盲區,這么近的距離,導彈發射后,助推裝置在1至2公里的距離內剛剛脫落,導彈正處加速階段,導彈上的翼面和自導頭尚未發揮作用,即便火控雷達照射了,導彈也無法有效尋的,怎能構成威脅,誰會干這么傻的事?日本政要即使造謠,也應該找一個專業點的人來說事。如果美國人也信這套謊言,那么在專業理論界將會貽笑大方。
其二,軍機、軍艦都這么近距離對峙了,我們的軍艦還不進行警戒、警告,那就是失職。須知偵察、警戒雷達和火控雷達是兩碼事,前者要進行全方位、遠距離、大面積的搜索;后者要在前者提供的概略目標的基礎上,進行定向、定點的精確鎖定。兩者的雷達波長、波瓣都是不一樣的,日本軍方長期對中國進行電子偵察、情報搜集,對此應該心知肚明。再說,日本的軍機、軍艦在我艦艇編隊附近進行抵近偵察,我們的軍艦難道只能聽之任之,束手待斃嗎?如果連搜索、警戒雷達都不能開啟,那不是等著挨打嗎?須知日本剛剛揚言要對我進行警告射擊,誰知道打過來的是實彈還是警告彈?我們不能不防。即便日本發射的只是警告彈,它好歹也是個物理威脅;而即使我們用搜索雷達進行照射,充其量也只是個光電警告。誰的危險性更大,明眼人一看便知。
其三,如果發生擦槍走火事件,責任到底在哪方?毫無疑問,肯定在日方。我們的艦艇編隊在國際水域進行正常訓練,日本憑什么要進行抵近偵察,又憑什么要對我們正常的航行進行干擾?而且這種干擾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據不完全統計,日本飛機對我的抵近偵察,每年都在500多架次左右,對我的訓練干擾更是家常便飯,日本的軍艦經常在我編隊航線上進行尾隨跟蹤,采取蛇形干擾,甚至縱向干擾,任何國家的軍隊都會把這種行為視為軍事挑釁。日本軍機還經常玩一些危險動作,最近它的F-15J戰機距離我運-8巡邏機翼間距離只有5米,稍有差池就會機毀人亡。
誰規定只許日本挑釁,不許我們自衛?應告訴日本,這次我們沒用火控雷達照射你,是便宜了你,這次沒照射,不等于我們以后永遠不照射,只要你對我構成威脅,在適當的距離內(不會是日本編造的3公里死角內),我們就要對你進行警告、驅趕,再不聽,我們就要用火控雷達直接鎖定,你敢做出危險動作,我們堅決自衛,決無商量的余地,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被動就意味著挨打。憑什么東海的游戲規則只能日本一家說了算,又要設防空識別區,又要打警告彈,日本要知道,設防空識別區不是日本人的專利,打警告彈也不是日本人的特權,我們也可設防空識別區,我們也可打警告彈。
在東海,我們要給日本人立規矩——遠離中國的安全范圍!
(據《環球時報》)美稱中國海軍苦心經營珍珠鏈戰略上各港口
美國“真實清晰世界”網站近日發表文章稱:一直以來,印度洋沿岸的一連串港口被稱為中國的“珍珠鏈”。懷疑這種說法的人認為,中國并無意愿或能力在這些地方建海軍基地。但珍珠鏈本來就不是用作海軍基地的。筆者去瓜達爾、漢班托塔和中國人活躍的其他印度洋港口實地調查時就曾說過,那些可能是集商業、政治、戰略及軍事于一體的工程,且這些因素缺一不可。
除了日益依賴中東能源,中國越來越深地介入中東和非洲大陸的貿易、發展和資源開發,而印度洋是21世紀歐亞的海上指針。從這個意義上講,瓜達爾、漢班托塔等港口,可以是中東與東亞之間的商業出貨和倉儲中轉站。從戰略上講,它們為中國的新興商業帝國提供了類似于19世紀加煤站的作用。
北京明白,使用這些港口,要靠與東道國的良好政治和經貿關系,因此在經濟和政治領域積極主動幫助巴基斯坦、緬甸、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等國。中國可以說是巴最可靠的盟友,也幫助斯里蘭卡打贏內戰,還與印度競相援助孟加拉國。
考慮到北京與這些(印度洋)沿岸國家政經關系密切,協助修建并資助這些港口建設,若今后數年和數十年中國軍艦及商船停靠或使用這些深水港口,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中國肯定無需為進入印度洋而主導西太平洋。它已有軍艦遠航至非洲之角打擊海盜,且隨著在較近海域的權力增加,中國升級行動進入印度洋也將是順理成章的事。
目前,中國正擴充核動力和柴電潛艇,核動力艦船正是像中國這樣具有藍水雄心的國家想要的。據筆者所知,華盛頓無人認為中國人會主導兩大洋、甚至其中一個,但不少人預料,今后幾十年中國會成為西太和印度洋的一支重要海軍力量但會在一個復雜、多極的軍事環境下受到美國和別國制衡。
中國向印度洋的商貿和戰略擴展也面臨若干障礙,如距離、當地安全等問題。但最重要的障礙是中國自身的能力。該國經濟如今遇到麻煩,若國內長期動蕩,其海外活動將受累。
與此同時,港口項目在不斷進展。在北京,有人對筆者說,所謂珍珠鏈的概念,無非是中國一些公司看中印度洋沿海的商機,自發采取行動的產物。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沒錯。但也有中共官員表示中國有權進入印度洋。正如筆者說的,所謂的珍珠鏈說法確實沒錯,但與通常所說存在一定差異。中國人自己可能并無針對印度洋的大計劃或大戰略,(但)他們一直在摸索前進,按自己的方式突破限制。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