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記者 陳道明
“我剪的是《師生情》,完成這件作品一定要認真細致?!?月8日,喚馬小學八年級一班學生、“喚馬剪紙”第三代傳承人閆釔君用自己手中的剪刀“剪”出濃濃師生情。
川北廣元蒼溪縣的腹心地帶,有一個地方叫喚馬鎮,這里因剪紙而聞名遐邇,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據《蒼溪縣志》記載,喚馬鎮原名竹溪。三國時代,蜀將張飛鎮守閬中,前往漢中古道。途中駐騎小憩,因觀村姑剪紙獻藝而坐騎走失,后在竹溪將馬喚回。當時,藝人用剪紙記錄下這一故事,而后農舍店家剪張飛肖像貼于門戶以鎮邪祛災,曰之“呼飛將軍”。自此,喚馬剪紙在民間世代傳承,并延伸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三五把剪刀家家備隨時啟用,二三個能人戶戶有經常獻藝”。這一楹聯是如今喚馬鎮剪紙藝術的真實寫照。逢年過節,當地村民便用彩紙剪出喜慶圖案,貼在屋里屋外裝點生活,或贈送親朋好友祝愿大吉大利。一到農閑季節,男女老少便三五成群,展紙飛剪,樂趣融融。
說到喚馬剪紙技藝傳承,不能不提到一個人,他叫李自鵬,是喚馬小學的一位美術教師。從1994年起,李自鵬就在這個深山小鎮創作發行了《喚馬剪紙》畫冊,創辦了據說是中國民間唯一一份專業報紙《川北剪紙報》。而李自鵬所在的喚馬小學已經堅持20多年在中小學課程中開設剪紙教學,教學所用的《怎樣剪紙》、《喚馬剪紙》等均為自編教材。漫步校園,教學樓、實驗室、辦公樓的墻壁上到處醒目地懸掛著鏡框裝裱的剪紙作品,件件造型獨特,惟妙惟肖,美不勝收。
今天,喚馬鎮人僅用一把剪刀幾片紙,就剪出日月星辰、人物神靈,還有花卉樹木、龍鳳生肖等花樣,用作帽花、鞋花,或圍腰花、肚兜花,或喜花、禮花等,真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喚馬剪紙通常有單、套等顏色,剪、刻、撕等方式,集北方剪紙之粗獷、南方剪紙之典雅的特色于一體,善于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粗中有細、拙中有巧,媚而不俗。
2006年,喚馬剪紙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蒼溪縣把振興剪紙藝術納入全縣文化事業發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要內容。
喚馬鎮以學校教師、民間藝人為主體,組建了500多人的骨干隊伍,喚馬剪紙藝術得到空前發展。喚馬剪紙作品曾參加全國剪紙藝術邀請賽、中央電視臺少兒剪紙展、中國剪紙藝術節。據初步統計,有713件喚馬剪紙作品在全國參展獲獎,4件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其中有264件喚馬剪紙作品出國展出,6件輯入《美國國際少兒書畫大賽作品選》,13件作品獲美國舊金山市政府華埠藝術會獎勵,10余位剪紙藝人把剪紙作品變為商品,投入市場開發和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