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裕光: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建筑師、古建專家
張先進: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高級建筑師、建筑文化遺產研究專家
譚 楷: 成都歷史建筑保護辦公室顧問、四川省休閑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
成都的這些“老房子”可以說是散落在城市中的明珠,那斑駁陸離的青磚灰瓦、高大厚重的深色木門述說著它們的悠久歷史文化。可是現代社會城市發展如此迅速,我們在城市發展進程中該如何保護“老房子”?它們現狀如何?保護之后怎樣發展和利用它們?帶著系列問題,本刊記者特別邀請莊裕光、張先進和譚楷三位著名學者一起來探討成都“老房子”的保護與發展。
記者:成都“老房子”現狀如何?
張先進:成都是具有3000多年聚落史和2323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是1987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古代至近現代留存下來不少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物與構筑物,它們均是這座千年古城的寶貴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存中的古代建筑被習稱為古建筑,近代和現代建筑被習稱為“老房子”。
由于近20年城市建設和房地產的飛速發展,成都許多老街區、老房子以驚人的速度漸進消失,幸存者屈指可數,且面臨周邊環境改變、生存狀況惡化的嚴重局面。成都市公布的17處優秀近現代建筑是從最初提出的三十幾處中反復篩選出來的,且篩選過程很長,從對近現代優秀建筑保護的角度看,這一公布數量少了、時間遲了。否則,還有更多的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建筑保存至今,展示和證實成都的厚重歷史乃至中國近現代的重要社會史跡。
譚楷:成都“老房子”的現狀堪憂。主要是我們在歷史建筑保護方面做得很差,落后上海20年,落后杭州10年。這些歷史建筑傳承了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沒有這些東西,成都會很單調。現在我們必須建立永久性機制,從法律法規上加強對他們的保護。比如都江堰的“歲修”,就是永久性的機制。
記者:這些“老房子”在城市發展中承擔了怎樣的角色?有什么樣的文化價值?
莊裕光:山川土地是城市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魂,建筑是歷史的紀念碑,從歷史建筑的保存狀況,可以看出該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國內外旅游者到四川旅游,主要是參觀都江堰、望叢祠、武侯祠、張飛廟、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這些歷史文化遺跡,證明了成都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具有的文化底蘊。所以保護好優秀的歷史建筑,對旅游業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張先進:古今中外,“老房子”都是城市的歷史印記,默默地展示著城市的文脈。從文明社會和城市文明的角度來看,歷史建筑的妥善保護與合理利用,是城市文化品質的重要體現。各個時期的優秀歷史建筑保存和遺存下來,向人們展示自己的前天、昨天和今天,展示城市的歷史脈絡和所有的輝煌。沒有了它們,城市會失去記憶,人們會忘記自己城市的歷史,甚至忘記自己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歷史。
譚楷:印第安人有句古話:“別走得太快,等一等靈魂。”承載著文化和歷史的老房子就是一個城市的魂魄,如果成都市沒有杜甫草堂,沒有華西壩,把有價值的老房子都拆掉了,那么成都將成為一座毫無特色的城市。
記者:成都將優秀近現代建筑和歷史建筑納入保護名錄,對城市文化發展有什么意義?
莊裕光:近代歷史特別是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國共合作等近百年歷史,有很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值得紀念,因此,成都學習其他城市的經驗,公布了一批優秀近現代建筑和歷史建筑并掛牌保護。這是真實反映歷史的重要舉措之一,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統一祖國的現實意義。
張先進:無論城市怎么發展,它既有的祖傳寶物決不能毀棄,這是文明人類所共知的普通道理。開發建設與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完全應該也完全可以兼容協調。國內外許多成功的做法與正面的案例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我們應該予以高度重視并加以學習借鑒。且不說羅馬古城保留的大片古建筑遺址,布拉格保存完整的古城形態和歷史風貌,就是最現代的城市上海在舊城區也保留了中共一大會址,在浦東新區的陸家嘴廣場保留了一座完整的傳統江南宅院。成都最近的一個正面案例是華西口腔醫院臨小天竺街的一棟不起眼的舊樓房,歷史建筑保護專家深入調查發現,其為20世紀30-40年代國內著名學者呂叔湘、聞在宥、陳寅恪、楊佑之等創建并在此活躍的中國文化研究所舊址。通過專家的呼吁與華西口腔醫院的積極配合,這棟老建筑于2013年修復并作為陳列這一歷史內容的文化景點,使人民南路上的這一節點憑添了一抹亮麗的文化色彩,城市的文化品質也由此彰顯和提升。
譚楷:對于“老房子”的保護,給全民有一個示范作用。因為人們發現老房子的歷史文化價值后,會自覺地愛惜他們居住的地方,使各種文化和美的東西傳承下來。比如法蘭克福歌德故居周圍的老百姓,每天把房子打掃得干干凈凈迎接各地游客,因為這里是歌德故居,是他們的驕傲。“孟母擇鄰”也說明選擇一個有文化內涵的地方居住很重要。當代社會仍然如此,我們需要生活在有城市文化氛圍的地方,通過文化的傳承功能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
記者:現代城市發展如此迅速,我們將這些老房子納入保護名錄之后,又該如何發展和利用它們?它們又如何與現代城市和諧共生?
莊裕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基本精神是:“搶救為主、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人需要在建筑空間中生存,以抗拒惡劣氣候或野獸的侵害;建筑物需要陽關照射和通風才能持久保存。因此,只有在利用中才能保護。有些文物建筑維修后又關閉起來,不讓群眾參觀,是不對的。文物保護條例規定,在不破壞整體風貌、結構和色彩的前提下,使用功能允許改變,但不能經營與文物保護主體精神相悖的項目,這點必須堅持。
張先進:成都的“老房子”保護工作,牽扯到城市規劃、房屋產權、舊城改造乃至歷史街區保護等多個方面,所以應深入細致地做好調查研究和綜合協調。圍繞成都“文化之都”建設,結合城市綠地系統,配合文化旅游開發,針對各個“老房子”所處位置與環境,進行不同功能、不同形態和不同特色的具體處理。比如王澤浚公館是20世紀30年代成都修建的第一棟純歐式別墅,風格獨特,形態完整,在成都近代建筑史上有重要的代表性。因其特殊形態與修建質量,上世紀30-40年代日本曾想將駐成都領事機構設置于此,因遭到四川人民的強烈反對而未得逞。新中國成立后,這里作為解放軍部隊幼兒園為幼教事業作出了貢獻。近年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這棟老房子在部隊的積極配合下,將臨近擬建建筑取消,把以這棟老建筑為主要景觀的城市節點空間,完整地還給了成都人民。這棟建筑只要經過妥善的保護維修并將周邊環境建設成花園綠地,同時賦予文化休閑業態如咖啡館、水酒吧等,必將成為寬窄巷子文化景觀和旅游業態的有機延伸,并且成為寬窄巷子——琴臺路都市旅游線上的重要支點。
總之,對“老房子”本身的歷史文化價值、建筑藝術價值、科學技術價值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和尊重,在此基礎上以對城市建筑文化遺產珍惜之情,實事求是、科學策劃的精神,合理規劃、精心設計的匠心,集政府、專家、公眾的智慧于一體,成都和四川各地遺存不多而彌足珍貴的“老房子”一定會步入“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正確路徑,一定會永久存留在我們城市的“照片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