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文莉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幾十年的探索,中國成功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這些重要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為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基本的價值原則,指導著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的開展,并對人類歷史和社會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價值問題作出明確的價值判斷,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思想。
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就要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并不斷結合新情況、新實踐,不斷進行理論創新。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原則;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緊密聯系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回答、解決新時期各種新現象、新問題,用理論創新鞏固與發展馬克思主義,豐富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當前,中國的思想文化出現了多樣性、多元性、多變性等一系列新特點、新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怎樣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增強是一個難題,也是需要我們解決的課題。通過先進文化來整合整個社會元素,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創造力,對中國社會全方位發展十分緊要。同時,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新階段也有許多難關需要克服,許多社會矛盾需要化解,這就更需要一種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與生態在內的綜合性、系統性目標。不僅要有繁榮的經濟,也應當有繁榮的文化;不僅應當有充裕的物質文明,也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離開文化的發展,就會導致小康社會發展的失衡。
先進文化建設肩負著振奮民族精神,鑄造民族靈魂,升華民族品格,豐富民族情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神圣使命。通過先進文化建設,進一步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可以極大地煥發廣大人民的精神力量,使他們滿腔熱情地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中,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事業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通過先進文化建設,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要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鼓勵和支持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惡、弘揚正氣的思想道德;有利于履行公民權利和義務,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
同時,還要在全體人民中大力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在全社會創造尊重科學的文化氛圍。
要充分認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充分尊重和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價值,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并重,始終堅守民族文化立場,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全面認識、深入挖掘和科學梳理,大力建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更好地用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民族生命力、激發民族創造力、鑄造民族凝聚力,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成為新時代鼓舞人們前進的精神力量。
在當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的背景下,也要正確對待和汲取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以更加理性、科學的態度進行文化反思、比較、展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包容的心態、自信的心理、開闊的視野對待外來文化,廣泛吸納融匯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及其發展經驗,在博采眾長、兼納百家之精華中不斷賦予優秀中華文化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做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又體現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積極吸收借鑒國外文化發展的有益成果,對民族的傳統觀念和西方現代觀念,都要采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既開放又批判的態度,反對“崇古非今”的文化保守主義,也反對“崇洋媚外”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
現代世界經濟發展表明,發達程度越高,文化產業作用越明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大。從我國情況看,近年來文化消費需求日益旺盛,文化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文化已滲透到經濟發展的全過程,歷史、傳統、民俗等文化資源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創意、設計、構思等文化創新日益成為價值創造的重要支點,品牌、形象、信譽等文化形態的無形資產日益成為市場競爭的關鍵所在。
文化產業是典型的 “低碳經濟 ”、“綠色經濟”、“朝陽產業”,為實現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和文化事業的繁榮,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要重視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建設,包括學校、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基本文化設施的建設,以有力傳播文化,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滿足廣大群眾基本的文化需求;也要重視營利性的文化產業的建設和發展,使新聞出版、影視網絡、旅游設施、演藝團體等能夠通過市場運作而不斷獲得自己發展的動力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