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新
(作者系中共射洪縣委書記)

射洪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是全省丘區經濟發展示范縣、首批擴權強縣試點縣。全縣幅員面積1496平方公里,轄30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人口100.5萬。近年來,全縣干部群眾實干創新,圍繞建設四川經濟強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施多點多極支撐戰略,探索全省丘區城鄉統籌、綠色崛起、全面小康的率先發展之路,奮力譜寫“中國夢”的射洪篇章。在2012年公布的全省縣級經濟綜合評價排位中,射洪列全省173個縣(市、區)第22位、全省丘區第7位,連續6年被評為全省類區先進縣。
積極搶抓丘區示范、擴權試點機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統籌城鄉、兩化互動、三化聯動”發展,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6.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162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8355元,分別增長14.1%、14.5%、17.6%。
提質轉型,推進新型工業化。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集群發展思路,積極打造沱牌生態食品、城南機械印刷、城北高檔紡織、小榆壩機械制造、鋰電新材料五大百億園區,園區建成面積達23平方公里,集聚規上企業82戶,占全縣規上企業總數的74.8%,園區規上工業經濟占全縣工業經濟70%以上。按照傳統產業高端化、高端產業特色化、特色產業集群化思路,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積極發展綠色食品、精細化工、鋰電新材料、機械制造、現代紡織五大百億產業,五大產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產值85%以上。按照開放合作、戰略重組、實體經營思路,推進企業集約發展,積極培育四川美豐、沱牌舍得、天齊鋰業、玉冠農業、川中建材五大百億企業,新加坡星獅、土耳其佐魯、美國OI等知名企業投資射洪,沱牌舍得、美豐股份、華紡銀華、天齊鋰業等4家公司上市發展,目前全縣規上工業企業達101家,其中年產值上億元企業72家。
助農增收,推進農業現代化。實施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經營,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省道205線新農村示范帶、綿遂高速經濟林產業帶、瞿河百億農產品加工園、金鶴超強綠色農牧園、洋溪標準化設施農業示范園以及綠色生豬、白羽肉雞、優質水果、優質蔬菜等產業基地,建成優質糧油、優質水果、優質榨菜、優質中藥材基地近100萬畝。推進龍頭帶動,堅持外引內育和做大做強的思路,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33家。培育經營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積極發展種植、養殖、銷售為主的專合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各類專合組織總數達444個,入社(會)成員4.8萬個,帶動農戶10.8萬戶。
產城一體,推進新型城鎮化。做優規劃,推進城市組團式發展,實施太和、金華、沱牌、大榆、洋溪、玉太等城市組團發展規劃,形成“一環三縱七橫”城市骨架,建成子昂廣場、世紀廣場等八大城市主題公園,家樂福、肯德基等名店入駐射洪,城市承載力不斷增強。做強功能,推進城鎮引領式發展,著力打造太和山水唐韻新城、沱牌詩酒文化新城、金華千年文化名城、明星侏羅紀之鄉、青堤目連故里等特色城鎮,沱牌鎮建成國家級小城鎮,金華鎮建成全國文明城鎮,子昂故里風景區、中華侏羅紀探秘旅游景區成功創建AAAA景區,城鎮吸引力不斷增強。做美環境,推進新村拓展式發展,按照“產村相融、成片推進”要求,著力打造省道205線、綿遂高速沿線新農村示范帶,瞿河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成效明顯,沱牌鎮魏家營等新農村綜合體加快建設,一批人口聚居適度、產業支撐有力、功能設施齊備、環境優美和諧、管理科學民主的農村新型社區逐步建成,鎮村支撐力不斷增強。
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促進全民共建共享,努力實現富民與強縣、殷實與和諧的有機統一。

射洪縣委書記周新(右二)調研新農村建設情況。
協調推進社會建設,以服務均衡提升夢想吸引力。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校點布局,提高教育質量,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普九”覆蓋率達100%,中、小學適齡人群入學率達100%,實現“學有所教”。立足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均等化,健全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強化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全面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構建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實現“病有所醫”。落實文化振興戰略,圍繞詩酒文化、子昂文化、目連文化和科普科考文化四大品牌建設,打造文化藝術精品,培育射洪城市精神,全縣綠色農家書屋全覆蓋,廣播電視、互聯網絡覆蓋率達95%以上,實現“民有所樂”。
切實增強社會保障,以成果共享提升夢想凝聚力。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抓好就業培訓、轉移就業、自主創業三條線,積極拓寬就業渠道,激勵創業者積極創業,每年實施新增農村勞動力培訓率95%以上,勞務收入增長水平超過經濟增長水平,實現“勞有所得”。健全養老保險、社會救助、低保提升三大機制,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新農合參合率達96%以上,五保集中供養率達54%以上,城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大幅提高,實現“老有所養”、“困有所濟”。大力實施住房建設、住房安居、住房保障三大工程,加快推進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和城市棚戶區改造,全力穩定住房價格,不斷改善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居住條件,實現“住有所居”。
努力促進社會和諧,以環境優化提升夢想感召力。優化基礎環境,如期完成綿遂高速公路射洪段、成德南高速公路射洪段建設,95%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建成縣域涪江大橋5座、梓江大橋4座、水電站4座。優化社會環境,推進縣城地區、工業新區、鄉鎮農村等管理創新,健全維護群眾權益、基層社會服務、公共安全管理、社會組織管理、信息網絡管理、思想道德建設等工作體系,健全一崗雙責、多維經費、實績考核等保障機制,群眾信訪實現“四下降一好轉”,應急機制更加完善,成功創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實現“安有所保”。優化生態環境,實施天藍、地綠、水清、寧靜工程,成功創建全國綠化模范縣和省級文明縣城、衛生縣城、園林縣城、環保模范縣、生態縣。
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打破舊有的制度、體制、機制約束,形成符合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推進觀念突圍,在發展中勇于沖破陳舊思想障礙。增強領導觀念,引導領導干部面向全省、西部、全國審視自身發展態勢,進一步拓展視野、對標先進、激發士氣,增強領導干部的憂患意識、效益意識和人才意識。提升干部能力,面向全國聘請知名學者組建“射洪跨越發展”專家咨詢顧問團,每年開展基層黨員干部輪訓、新任干部能力提升培訓、干部經濟管理研修各兩次以上,提高干部經營管理能力、市場應變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夯實群眾基礎,積極發揚想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射洪精神,增強人民群眾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意識,高效推進“5·12”汶川地震和“9·10”特大暴雨災后恢復重建,全縣教育、衛生、文化、養老、基層政權等設施建設水平提前10年以上。
推進作風轉變,在發展中勇于發揚真抓實干作風。推進創先爭優,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深入實施清風工程、活力工程、凝心工程、平安工程、同心工程,廣泛開展崗位技能大比武、工作實績大比賽、轉變作風大落實主題活動,筑牢一線根基,鼓勵創先,引導創新,激勵創業,先后榮獲省部級示范縣、先進縣、模范縣等殊榮50余個。加強效能建設,健全領導干部作風狀況評價機制,建立“專項巡察、督查落實、效能問責、紀檢懲處”四位一體長效機制,脫離群眾、作風漂浮、官僚主義等不良作風得以堅決糾正,有效改進文風會風,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釣譽的“政績工程”得以有效杜絕。完善責任體系,建立“能級負責、問題管理、限期完成、責任倒查”運行機制,在全縣黨員干部中普遍形成勇于擔當、敢于負責、敢于創新的良好氛圍。

射洪一角。
推進制度創新,在發展中勇于摒棄利益固化藩籬。建立服務機制,深入開展環境創優年、服務提升年活動,整合建立“12345”政務服務熱線,嚴格行政審批“兩集中、兩到位”制度,規范基本建設項目“一站式”管理,全面落實首問負責、限時辦理、辦事評議、服務承諾“四大監督制約機制” ,營造辦事理念最新、辦事態度最好、辦事質量最優、辦事效率最高、辦事成本最低、辦事環境最佳的為民氛圍。建立執行機制,完善重大決策部署、重大項目建設一套督查方案、一名牽頭縣級領導、一個督查工作組、一名督查專員的“1+3”跟蹤機制,保證工作落實。建立監督機制,完善效能監察“三室聯動”、效能監察專員、行風政風評議員等制度,推動監督力量向“三代表兩委員”、縣直部門專業人員、基層干部和社會媒體拓展,保證黨員干部務實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