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承申 吳 娟 郝 明
(1.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251; 2.長沙五維地科勘察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湖南長沙 410205)
大地電磁測深法(MT)是利用天然源進行地球物理勘察的方法,最早由蘇聯學者Tikhonov和法國學者Cagniard共同提出[1,2]。由于不需要外接電源,儀器攜帶方便,不受地形限制,在我國長大隧道勘察中得到廣泛應用[3]。
音頻大地電磁(AMT),其主要工作頻率為1 Hz~100 kHz,探測深度為地下0~2 km,而這一深度范圍正好是人文活動最為頻繁的區域,大型的工業及鐵路隧道正好分布于這一區域。對于淺層地質結構的研究,目前的正演模擬大多是模擬簡單的層狀模型。然而,我國長大隧道實際地質結構往往是復雜的,斷層、向斜、背斜、嵌入體等都為實踐帶來了不少困難,實現AMT的數值正演模擬對于指導實踐就顯得十分必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有限差分、積分方程、邊界單元、有限元等多種數值模擬方法相繼引入到地球物理的正演模擬中。有限單元法由于不需要考慮地下介質的內部邊界而被廣泛使用[4,5]。矩形網格剖分簡便,插值函數選取相對隨意,本文采取矩形網格線性插值的有限單元法進行正演模擬,并將相應結論應用于實踐。
采用有限單元法求解二維大地電磁正演問題時[6,7],先建立如圖1所示的坐標系,矩形ABCD代表研究的邊界,u代表區域內任一點的場值,相應的變分問題為

圖1 有限單元法AMT研究區域及坐標系
(1)
對應的邊值問題
·(τu)+λu=0
(2)

(3)
對于具有明顯構造走向的二維介質,根據電磁波的傳播特性,沿著走向、傾向,可以將其分解為兩個相互獨立的方程組,這樣就構成了TE和TM兩種極化模式[8],即
TE模式:
u=Ez,τ=1/iωμ,λ=σ
(4)
TM模式:
u=Hz,τ=1/σ,λ=iωμ
(5)
將(4)式和(5)式帶入(3)式中,求解線性方程組,便能得到節點的u值,選取地表的節點,計算其偏導數?u/?y,按照下式,便能得到相應的視電阻率值
(7)
為了理解不同地質結構對視電阻率曲線畸變的影響,選取了四種典型地質結構(如圖2所示)。模型1為垂直的斷層,模型2為低阻嵌入體,模型3為傾斜的斷層,傾角約為45°,模型4為山谷和山脊相結合的起伏的地層。這四個典型地質結構的正演模擬結果如圖3所示。

圖2 典型二維復雜地質結構模型示意(單位:m)
對比圖3的左右兩列曲線可以發現,對于同一種地質模型,TE模式和TM模式的反映明顯不同。對于垂直的斷層,如圖3(a)所示,TE模式和TM模式都能反映出高低兩個電阻率過渡帶,但是TE模式的視電阻率等值線在垂直接觸帶上明顯向高阻地段傾斜,TM模式則顯示為垂直的形狀。模型2所對應的帶狀的低阻嵌入體,圖3(b)的TE模式視電阻率等值線在兩端高阻的夾擊下形成了球狀的閉合圈,而TM模式則如實的反應了高阻-低阻-高阻的過度,并且在視電阻率曲線突變的地方正好對應了界面的分界線。圖3(c)為模型3對應的傾斜斷層,傾角為45°,可以看出,在單對數坐標顯示下,TE模式的視電阻率等值線的分界處傾角小于45°,而TM模式的則明顯高于45°,近乎垂直,兩種模式沒有顯著差別。圖3(d)所示的山脊和山谷組合的起伏地形構造,其中,山脊部分接近地表,可以看出,水平的地面,起伏的地形,兩種模式的視電阻率的大致走向都和地層一致,即在山脊的地方上凸,在山谷的地段下凹,TM模式對于構造的反映更為明顯,對地層的分層狀況也較TE模式好。

圖3 二維復雜地質結構視電阻率斷面等值線圖
綜合對比這四個分圖,TM模式能很好地確定地質體的形態,尤其對于異常的邊緣界定以及傾斜程度比較大的斷層,其精度明顯高于TE模式;而TE模式則能較好的緩和地形突變所引起的視電阻率畸變,使曲線變得更為平緩。同時,對于陡傾斜及豎向帶狀體TE模式的視電阻率等值線圖并不是真實地質體的形態反映,在實際應用中要更加注意。
圖4為某鐵路隧道大地電磁物探成果圖,按TM方式布極。可以看出,地下結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從左至右為背斜、向斜及和背斜。該成果圖的基本地質結構與正演模擬中的模型4極為相似,在消除地形影響因素之后,可以按照視電阻率曲線形態來大致確定地質分界面。在圖4中,沿著視電阻率曲線的走勢,用黑實線標記確定了電性層分界面。

圖4 某鐵路隧道大地電磁物探成果
(1)利用矩形網格剖分和雙線性插值的有限單元法,能夠實現二維復雜地質結構的音頻大地電磁正演模擬。
(2)對于復雜地質結構,其TE模式和TM模式的視電阻率曲線的畸變規律與地下結構不是明確對應的,不能簡單的用視電阻率曲線劃分地質界線,要根據不同構造的正演規律分析相應的模型。
(3)將音頻大地電磁正演規律應用到鐵路隧道勘察中,對生產實踐和資料解釋具有指導意義。
[1]劉國棟.大地電磁測深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4
[2]傅良魁.應用地球物理教程[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
[3]許廣春.大地電磁測深進行隧道圍巖分級的可行性研究[J].鐵道工程學報,2010(8):83-86
[4]Wannamaker P E, Stodt J A, Rojo L. PW2D-Finite element program for solution of magnetotelluric responses of two-dimensional earth resistivity structure[D]. Univ. of Utah Res. Inst. Rep, ESL, 1985
[5]De Lugao P P, Wannamaker, P E. Calculating the two-dimensional magnetotelluric Jacobin in finite elements using reciprocity[J]. Geophys, 1996(127):806-810
[6]石明娟,徐世浙,劉斌.大地電磁二次函數插值的有限元法正演模擬[J].地球物理學報,1997,40(3):421-430
[7]阮百堯,徐世浙.電導率分塊線性變化二維地電斷面電阻率測深有限元數值模擬[J].中國地質大學報,1998,23(3):303-307
[8]馬為,陳小斌,趙國澤.大地電磁測深二維正演中輔助場的新算法[J].地震地質,2008,30(2):52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