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津 王文峰 張永柱
(中鐵濟南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山東濟南 250022)
辛泰線建于20世紀70年代初,K54+500~K54+670段位于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線路位于直線路段,路堤高度約12 m。2006年該段線路下沉嚴重,曾進行漿砌片石與混凝土拱形骨架護坡,坡腳設置擋土墻,基床采用三七灰土封頂。2009年,該段路基再次出現下沉,右側路肩出現貫穿該段路基的縱向裂縫,其中K54+523~K54+635段左側路肩線外移,坡腳處骨架已外鼓破壞,路基邊坡出現下滑失穩現象,線路幾何尺寸難以保持(汛期尤為明顯),危及行車安全。
在路基病害現場采用工程地質調繪、工程物探和鉆探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鐵路工程地質勘察。在博山地區有關水文、氣象、地質、地面沉降、崩塌等有關區域資料的基礎上,對病害地區周圍2 km2區域進行工程地質、地面沉降及巖溶情況的調查測繪。在地質調繪基礎上展開了工程地質物探和鉆探工作。
鉆探是通過提取巖芯并結合室內試驗,直觀且可靠地獲取地下地層信息的勘探方法。鉆探屬于一種“點測”的勘探方法,單個鉆孔獲取地質信息的代表性不強,如果想獲取一個區域內更加全面的地質信息,必須加密鉆孔,這樣會大大增加勘探費用,延誤工期[1]。
工程物探是利用地下物質的物性差異[2],如地層的電性差異,通過研究天然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場,如電場,達到了解地下介質分布的一種方法。其儀器設備輕便、工作效率高,可以連續觀測,采集的信息量大,可以了解和確定大范圍內的地質條件,對查明規模及埋深變化較大目標體的分布情況優于鉆探等常規方法,能夠彌補鉆探工作的不足。但工程物探作為一種間接的勘察手段,其勘探成果具有推斷性和不確定性[3]。
結合鉆探和物探各自的優缺點,本次采用兩者相結合的綜合勘察方法,根據場地地形條件和地層電性差異情況,裝置為垂向三極電測深,并在淺部進行加密。這樣既保證了野外數據采集質量,又不漏掉淺部重要信息,把物探所得數據與鉆探所取得的成果進行分析對比,建立相應的經驗關系,對物探資料進行定量、半定量解釋,更準確地揭示整個勘察區域內的地質情況。
該區地貌單元為山間凹地,原地形起伏較大,路基與自然地面高差12.00 m左右。漿砌片石與混凝土拱形骨架護坡,坡腳設置擋土墻,路基兩側為農田,K54+611為1-4 m的漿砌片石拱涵,起交通兼排水作用,K54+693為平交道口。
勘察揭示,該區地表覆蓋有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筑(Q4ml)素填土,主要為路基填土,其下依次為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Q4al+pl)粉質黏土、細角礫土、碎石土,上更新統沖洪積(Q3al+pl)黏土(圖1)。通過現場的勘察分析,在病害路基區域主要存在填土、巖溶、滑塌三種特殊巖土及不良地質現象。

圖1 地質鉆探剖面
(1)填土:主要為路基填土,以粉質黏土為主,軟塑,局部硬塑,軟硬不均,密實度較差且不均勻,未經有效壓實。
(2)巖溶:下伏基巖為奧陶系石灰巖,溶蝕現象發育,線巖溶率9.4%~20.8%;表層局部為全風化或強風化,巖層巖溶發育,其中部分溶蝕為溶洞,溶洞高度0.3~1.7m,溶洞充填黏土、或黏土夾碎石,局部為空洞,鉆探過程中漏水嚴重,說明巖溶裂隙及溶洞的存在形成地下流失通道(圖1)。
(3)滑塌:據調繪和物探,K54+523~K54+635段左側路肩線外移,坡腳處骨架已外鼓破壞,與路肩右側的縱向裂縫形成了潛在滑動面,路基邊坡出現下滑失穩現象。
據調查,該鐵路20世紀70年代初修建,主要為當地村民組織成立的民兵團修建,路基較高,修筑時填土未經有效壓實,施工標準較低。2004年~2005年膠濟鐵路電氣化改造期間部分貨車分流到該線路,行車密度加大,路基填土在火車頻繁動荷載的作用下發生明顯下沉。
電測深剖面中里程K54+500~K54+660/Ⅱ段:結合經驗系數法、斜率法和2.5維電阻率反演法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成低阻異常,物探推斷其為基巖裂隙發育或巖溶發育范圍。K54+500~K54+565/Ⅱ段埋深15~32 m、K54+54~K54+600/Ⅱ段埋深11~24m、K54+575~K54+595/Ⅱ段埋深31~37 m,巖溶發育尤為嚴重。物探詳細解釋及建議鉆孔位置詳見圖2。根據物探資料分析,K54+500~K54+670地段,下伏石灰巖巖溶十分發育,場地內布置鉆孔4個,有3孔揭示有溶洞,鉆孔揭示的大部分溶洞充填物密實度較低,局部為空洞。如Z-3孔鉆探深度28.7 m,揭示有4個溶洞,其中有兩個為空洞,溶洞在鉆探過程中,進尺很快,巖芯采取率很低,并且鉆探過程中漏水嚴重,說明本場地的巖溶裂隙及溶洞是貫通的。在雨季,地表水將沿松軟地層下滲,在土巖界面的水力作用下,土巖界面的土體被潛蝕搬運,沿巖溶通道流失,以及在地下水徑流、排泄產生的負壓吸蝕等綜合作用下[2],巖溶洞隙開口處土體形成土洞,隨著土洞不斷向上擴展,洞壁失穩坍塌,周而復始,造成路基土體失穩、地表開裂、下沉或塌陷。

圖2 物探成果
變形范圍內土體及其周邊的地層受潛蝕塌陷的影響,其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4],塌陷土體松動,力學指標降低,滲透性增大,使土體的抗剪力減小,當雨季地表水沿塌陷區域內松軟地段下滲時,路基邊坡將無法維持自身的穩定,而導致失穩,坡體沿滑動面可能發生整體下滑[5],危及鐵路行車安全。
K54+500~K54+670段基巖溶洞、溶蝕現象發育,溶洞無充填或充填不密實,線巖溶率9.4%~20.8%,土質疏松,根據《鐵路工程地質手冊》,評價該段為可能塌陷區。
據調繪、物探,K54+523~K54+635段路基左側坡腳處骨架外鼓破壞,與右側路肩處的縱向裂縫形成了潛在的滑動面,利用瑞典圓弧法,根據以下公式對此段路基邊坡潛在滑動面進行穩定性驗算
式中K——滑體安全系數;
l——單個土條的滑動面長度/m;
W——條塊重力/kN;
θ——條塊的重力線與通過此條塊底面中點半徑之間的夾角/(°);
c——黏聚力/kPa;
φ——內摩擦角/(°)。
經計算,滑動安全系數K=0.98<1.25,不滿足《鐵路路基設計規范》TB10001—2005要求,此段路基為不穩定土體。
綜合判定:K54+500~K54+670屬于巖溶可能塌陷區,其中K54+523~K54+635路基屬于不穩定土體。另外,根據物探資料,K54+470~K54+500段基巖面以下也有溶洞的存在。
對K54+500~K54+670段巖溶進行注漿處理封堵巖溶通道,同時對路基本體進行注漿加固處理,其中K54+523~K54+635段左側邊坡需要進行抗滑加固處理。建議對線路K54+470~K54+500段加強監測,施工時注意保護環境,并加強對軌道幾何尺寸的監測與安全防護工作。
采用工程地質調繪、工程鉆探和物探相結合的綜合勘察方法,基本查清了辛泰線某段病害路基的的地質特征、特殊巖土及不良地質現象,分析了產生路基病害的原因。建議對巖溶強烈發育區和中等發育區進行地表封閉防滲、地下注漿加固處理的方法,永久根治路基病害。
[1]姚其明,郭得令,彭永良.兗石線臨沂某段巖溶路基塌陷勘察與分析[J].鐵道勘察,2011(1):67-70
[2]李世杰.綜合灌注法治理路基大型巖溶病害[J].鐵道勘察,2010(1):54-58
[3]謝永堅,劉志輝,曾田勝.工程物探技術在高速公路工程勘察中的應用[J].公路,2006(8):292-294
[4]趙國梁.貴昆線巖溶路基病害勘察與設計[J].路基工程,1995,60(3):51-53
[5]肖劍秋,喬世范.婁新高速公路下伏巖溶塌陷與路基相互作用及治理措施[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09,16(6):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