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梅,史開國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貴陽 550001)
探討中國未來十年的對外經濟貿易政策
馮梅,史開國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貴陽550001)
摘要: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近幾年來,我國實行“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的對外經濟貿易政策,使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發展一直保持著順差的態勢。當前,國際國內環境復雜多變,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充滿著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因素,發展仍不太樂觀,應繼續調整和優化對外經濟貿易政策。本文通過對當前中國對外貿易經濟發展現狀、發展環境進行分析,并對中國未來十年經濟及對外貿易經濟環境進行預測,最后探討出相應的對外經濟貿易政策。
關鍵詞:對外經濟貿易;對外貿易依存度;未來十年;分析與預測;對外貿易政策
對外經濟貿易對我國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企業技術的不斷更新、勞動生產率和產品國際化水平的提高、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等發揮著重大的積極作用。自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制定了符合我國國情、世情的對外貿易政策,努力加強與各國的貿易關系,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經濟迅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經濟受到嚴重沖擊,世界經濟發展進入低迷狀態,我國對外貿易大幅下滑。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余溫還在全球顯現,世界經濟低增長、高風險的態勢并沒有明顯改觀。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既面臨著外需低迷、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升高、融資難、融資貴、人民幣升值、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難,又面臨著發達經濟體進一步下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國際金融商品市場可能持續動蕩、貿易投資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的國際形勢,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依然充滿變數和不確定性。因此,探討并不斷調整和完善我國對外貿易政策、預測未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態勢已成為促進我國貿易發展及平衡的一項亟待研究的重大課題。
1.1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對外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38667.6億美元,增長了206.4倍”[1];2001年我國加入W TO世貿組織后,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更是迅速,2003年進出口、出口、進口的增速達到最大值,分別為37.1%、34.6%、39.9%。2005-2007年保持平穩的增長趨勢。2008年,由于席卷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受到嚴重的限制,進出口、出口、進口的增長速度分別下降到17.8%、17.2%、18.5%。2009年對外貿易增速達到最小值,進出口、出口、進口的增速為負增長,分別為13.9%、16.0%、11.%,對外貿易總額出現拐點,從2008年的25632.6億美元降低到22075.4億元,降低了3557.2億美元。2010年-2012年,對外貿易增速雖有所增加,但增速大幅下滑,從2010年的34.7%下滑到2012年的6.18%,但保持著穩增長的態勢。(如圖表1所示)1.2對外貿易保持順差態勢,貿易差額有所下降

圖表1 2001年-2012年我國對外貿易增速情況表單位:億美元
2001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一直都處于貿易順差態勢,貿易差距呈先增大后下降的趨勢。從圖表2可知,我國的出口貿易規模從2001年的2661.0億美元擴大到2012年的20498.3億美元,擴大了7.7倍;進口規模從2001年的2435.5億美元增大到2012年的18178.3億美元,增大了7.46倍;貿易差額從2001年的225.5億美元擴大到2012年的2311億美元,擴大了10.25倍。貿易差距呈先增大后下降趨勢。如圖表3所示,2001年-2008年,我國的貿易差距不斷擴大,從2001年的225.5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981.2億美元,增長了13.22倍。2009-2012年貿易差距呈縮小趨勢,從2009年的2981.2億美元下降到2311億美元,下降了1.29倍。2011-2012年,貿易差距下降的趨勢有所回暖,從2011年的1549億美元回升到2012年的2311億美元。

圖表2 2001年-2012年我國對外貿易差距情況
1.3對外貿易發展平衡狀況日趨改善
自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的進口和出口規模在不斷擴大,但進口與出口發展增幅不平衡,呈先增大后縮小的趨勢,但發展日趨平衡。從圖表3可以看出,進口與出口的增速幅度不同。2001-2003年,我國的進口增長幅度大于出口的增長幅度,2003年進口的增長率達到最大值,為39.9%,而出口于2004年才達到最大值,為35.4%。2004年-2009年增速幅度降低,進出口分別從2004年的36.0%、35.4%下降到2009年的-11.2%和-16.0%; 2004-2008年,進口的增長率大于出口的增長率;而在2008-2011年,出口增長率反之又大于進口增長率,2011-2012年,進口的增長率又小于出口,2012年進、出口增長率分別為4.27%和7.98%。從進、出口增長幅度的差距來看我國,進、出口增長幅度的差距呈先擴大再縮小的趨勢。2001-2004年,差距從2001年1.4%增長到2003年5.3%,然后從5.3%降到0.6%,到2004年降到最低點,為0.6%;2004年-2008年,進、出口增長幅度的差距從2004年的0.6%增大到2005年的最大值,為10.8%,之后下降到2008年的1.3%;2008年-2012年,進、出口增長幅度的差距從2008年的1.3%增長到2011年的4.55%,之后下降到2012年的3.71%。

圖表3 2001-2012年我國出口和進口增幅差距情況表
1.4對外貿易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迅速下降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我國對外貿易在國際市場的資源配置和利用能力以及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迅速下降。如圖表4所示,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變化趨勢一樣,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趨勢。2001-2009年,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分別從2001年的38.47%、20.09%、18.38%提高到2006年的65.17%、35.87%、29.30%,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達到最高點,之后下降到2009年的44.19%、24.06%、20.13%;2009-2012年,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又從2009年的44.19%、24.06%、20.13%分別上升到50.24%、26.66%、23.58%,之后又下降到2012年的46.81%、24.95%、21.86%,分別下降了3.43%、1.71%、1.72%。

圖表4 2001-2012年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變化趨勢
2.1歐洲主權債務風險上升
歐洲問題國家債務規模絕無空前,當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一方面正從希臘等邊緣國家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國家擴散,另一方面從公共財政領域向銀行體系蔓延,極易引發金融市場的持續大幅震蕩。加之,各成員國債務鏈的相互牽引,債務危機加深可能會加重拖累銀行系統和實體經濟。據相關資料顯示,美國在2013年實行的財政懸崖金額約占GDP的4$.如果處理不好不當,可能為拖累美國經濟重返衰退。隨著部分國家主權債務償還高峰期的相繼進入,有效的救助措施假如不能及時出臺,一旦歐洲銀行業風險集中爆發,勢必會對世界經濟金融體系產生新的重大沖擊。
2.2世界經濟復蘇依然缺乏動力
從目前情況看,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世界經濟低迷狀況有所緩解,但總體而言,傳統增長動力仍較疲弱、新增長動力尚未形成新的格局。主要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居高難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消費投資需求疲軟,以技術創新為代表的新增長點還未形成。加之,財政金融政策空間非常有限,采取財政緊縮政策來應對債務問題會削弱經濟增長動力,有效地擴張貨幣政策受到“流動性陷阱”的制約。新興經濟體面臨通脹上升和經濟增速回落的雙重壓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3.6%,低于金融危機前10年4%的平均水平;世貿組織預計,全球貿易量增長4.5%,明顯低于危機前10年6%的平均水平[1]。
2.3全球性通脹壓力短期內難以緩解
風靡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主要經濟體實行超寬松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嚴重過剩,全球性通脹壓力持續加大。近期,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價格居高不退,發達經濟體通脹水平整體持續走高。2012年9月,越南、印度、巴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分別上漲22.4%、9.7%、7.3%;而美國、英國分別上升3.9%和5.2%,歐元區連續十個月超過歐洲央行設定的2%調控目標。當前,美日歐等發達國家都采取了量化寬松政策,澳大利亞、韓國、印度、巴西等也實行降息措施來刺激經濟,可能引發各國貨幣匯率頻繁動蕩以及國際資本大規??缇沉鲃樱瑥亩鴽_擊全球金融的穩定。美國宣布將低利率水平維持到2013年中期,并推出4000億美元規模的扭曲操作。加之美國、俄羅斯等遭受嚴重的干旱,全球小麥、玉米減產,中東地緣政治緊張容易沖擊石油供應,又因為全球推行寬松貨幣政策,大量投機資本為牟利涌入商品市場炒作,農產品和能源價格較大上漲的壓力并沒有得到改觀。
2.4非經濟因素干擾不斷增多
(1)外需不振。世界經濟復蘇步伐放緩,全球風險依然高企,我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且特別突出。根據商務部對我國1900多家出口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截止2012年9月,制造人采購經理人指數中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4個月低于50的榮枯線,企業出口利潤指數已連續5個月低于100的臨界點;2012年前三季度加工貿易進口累計增長僅僅為1%[1]。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也將抑制需求增長,制約中國企業進一步開拓新市場。2012年前9個月,巴西進口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7個百分點。未來一段時間出口難度大的可能性上升。
(2)融資難度增大加劇外需萎縮風險。歐洲銀行系統由于遭受主權債務危機連累陷入困境,致使各家銀行相繼收縮業務范圍、降低風險忍耐度,導致信貸銀根緊張、融資輸血功能不暢,貿易融資深受影響,外需萎縮風險加大。美國銀行業仍困住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中,經濟增速下滑降低了貸款需求,低利率降低了投資回報,加劇了市場波動,增加了投資風險,加強監管促使經營成本抬高,經營壓力越來越大。金融系統不穩定將是影響未來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變數。
(3)經貿摩擦形勢更加嚴峻。盡管今年以來針對我國的貿易救濟案件數量和案值有所下降,但摩擦強度仍然不減,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頻繁遭濫用,政策性和體制性摩擦更加突出。中國是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最大的受害者。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采取40%的貿易保護措施來針對中國,我國貿易深受其害。2012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產品遭遇國外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達243億美元,增長7倍多。太陽能光伏電池在國外市場多個區域遭遇貿易摩擦,出口嚴重受阻[1]3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我國對外貿易三十五年來的發展,如下圖所示:


圖表5 1978年-2012年我國GDP增長率
從1998年到2008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后,我國的經濟增長增速大幅度下滑,2009年-2010年,國家采取積極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經濟增長快速,從2009年的8.55%上升到2010年的17.8%,上升了8.25個百分點;2010年-2011年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2011年-2012年,我國實行“保增長、控物價”的宏觀調控,經濟增速從2011年的17.78%降低到2012年的9.82%,增速降低了7.96個百分點。從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歷史經驗和事實看到,我國的宏觀經濟調控總體上屬于資本主導型。在目前從分時段的變化來看,資本因素的貢獻在不斷加強;而勞動的因素是遞減的。同時2000年之后,T F P的貢獻也是在遞減的。導致T F P遞減的因素有很多,從技術進步、市場化程度、對外開放程度和其余部分都會發現,進入2008年之后是一個呈現下降的態勢。因此,傳統的增長源泉的確發生了一些變化,也就是體制轉軌帶來的資源配置效應開始衰退;另外就是全球化紅利也步入衰退狀態;第三個就是傳統工業化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也進入衰退期;人口紅利也可能在開始處于拐點;當然,高儲蓄經濟增長拉動的增長方式也可能會出現調整;未來的消費也有可能出現變化。
然后,我們來分析促進未來經濟可能出現新增長的源泉。第一個是消費,第二個就是城市化,第三個服務業,第四個技術進步?,F對這幾個因素進行測算:
(1)消費需要成為第一推動力。據測算得,消費每提高1%,將帶動GDP增速達到1.5%—2.7%[1]。
(2)城市化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載體。測算的結果平均來說,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人均GDP將提高2.25個百分點,這個應該比消費更穩定。測算中很重要的是參照了東亞城市過程中的經濟拉動的一些數據來進行的,從測算可以看到,對投資的變化和消費的變化實際上是很復雜的,尤其是對于消息的變化是呈“倒U型”的變化[1]。
(3)服務業。服務業在增加收入和就業方面有著巨大的拉動作用。未來服務業要真正起到拉動經濟的作用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路徑。為了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措施,我在這對服務業進行了一些簡單的分類,再利用2007年的投入產出進行測算。結果發現,生產類服業是最核心的,尤其是比較美國、日本、德國服務業的生產效率變化和發展變化之間的關系。
我們根據這些情況進行模擬??梢愿鶕闆r分為不同的三種形態,分別從2009年的溫和復蘇且平穩擴張波動形態(正S型)、緩慢復蘇的強勁擴張波動形態(反J型)、迅猛復蘇而又快速回落的波動形態(倒U型)。我們看到,第一個增長確實得放慢,但未來4年并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么慢,再過4年,將來的增長速度更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慢。所看見的是在這個較長時段的次高速經濟增長,每年的平均增長率將會從9%慢慢的回落,直到2020年后的7.5%的水平。
對這些進行結構性分解之后,和對未來次高速經濟增長要素的分解,發現資本因素的作用會有所減弱,然后技術和資源的配置效率的不斷提高對經濟的增長作用將會越來越大。我們也還會發現需求主導型是最核心的,也就是說消費還是最核心的。下表是對未來十年經濟(2013—2022年)的一些預測結果:

圖表6 中國未來十年經濟預測結果(2013—2022年)
最后,對中國現在面臨的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從生產成本角度來看,中國的對外貿易成本正在不斷上升。因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拉動生產要素價格的不斷上升,導致我國進口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外匯儲備等方面的因素和人民幣的被迫升值,導致了以人民幣計價的國內生產成本的大幅度上漲;我國勞動力的工資在不斷提高,土地租金不斷在上漲,還有就是企業的環保成本等這些也在不斷的提高,最終將導致中國制造業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從國孫貿易保護壁壘方面來看,美國次貸危機后,引發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力重新抬頭,使得我國進入了貿易摩擦的高發期。從外貿市場的占有份額競爭因素來看。次貸危機后,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們開始重新看重工業等的生產和出口,并且提出了倍增計劃。還有新興市場的加入,比如東盟、拉美等利用他們的要素稟賦優勢,直接與中國搶奪中低檔技術的勞動密集型和要素稟賦型制造業份額。4中國未來十年的對外貿易政策預測
金融危機進一步暴露了中國外貿質量和效益不高、結構不平衡、貿易方式存在局限、資源環境制約和貿易摩擦加劇等一系列重大矛盾,亟待解決。
要使未來中國的貿易能夠真正的立足于世界,那么我們必須清楚中國的下一步進行預測,包括我們的全球經營生產體系,全球銀行和金融網絡,以及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
第一,我國對外貿易方式構成必須發生很大的變化,必須從原來的加工貿易占據主導地位,一般貿易比重過低的格局,轉變為一般貿易占據首要地位,加工貿易次之的貿易格局。主要是因為:首先,我國要素稟賦受到城鄉結構、勞動力就業結構、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1)城鄉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城鎮人口2000年的占比為36.2%上升到2009年的46.6%,然而農村人口卻從2000年的占比63.8%下降到2009年的53.4%。(2)我國勞動力就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國勞動力就業結構從2000年第一產業就業占比為50%下降為2009年的38.1%;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占比為從2000年的22.5%、27.5%分別上升到2009年的27.8%、34.1%。(3)我國受教育程度也發生了相當大的改變。據2010年的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國大學??萍耙陨衔幕潭鹊娜丝诒壤?.9%,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占14%,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占38.8%,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占26.8%。這個結果與2000年的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大學??萍耙陨衔幕潭鹊娜丝诒壤黾恿?.1個百分點,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增加了2個百分點,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增加了2.3個百分點,而小學文化人口的比例減少了11.4個百分點。因此,這就決定了我國勞動就業結構的改變和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變化,進而也就決定了我國制造業的對外貿易方式的變化。其次,就是國際分工梯度轉移的原因。根據國別或者地區來分實際外商對華的F D I,來自東亞的發達國家日本、韓國還有新加坡在華的F D I分別由2000年的29.2億美元、14.9億美元和21.7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41億美元、27億美元和36億美元。F D I的不斷增加意味著國際分工向我國的在規模梯度轉移,表現為我國持續的、大規模的加工貿易出口及比重。但是,隨著我中資本以及技術的累積,勞動力、土地和環保成本的不斷上升,以前的國際分工投資轉移帶來的對外加工貿易模式的比較優勢將會在中國逐漸喪失。
第二,我國必須改變現有對外貿易出口集中度偏高的局勢,以降低我國的外貿風險;比如我國對美國的外貿出口集中度將近20%。適當控制外貿增長速度和外貿依存度提高,主動調控進出口的基本平衡。長期貿易順差對我國參加雙邊或多邊貿易談判是很不利的,會使貿易條件趨于惡化,并形成人民幣升值壓力,國家應進行反向干預,以扭轉連年貿易順差的記錄。
第三,我國必須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以適應未來全球發展的趨勢,改變中國服務貿易占世界貿易比重較低的局面。大力發展國際旅游業,吸納高中低層次的勞動力就業于旅游業。我國應當變‘?!癁椤畽C’,促進出口產業的結構調整,培育高端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出口新增長點。
第四,為了實現貿易強國目標,中國未來應當持續對外貿政策進行調整與完善,其中包括對關稅和非關稅政策、貿易方式政策、進口政策、服務貿易政策等進行調整。未來中國應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總水平,逐步降低或取消對資源、能源、技術裝備的進口關稅;同時通過稅率結構調整,提高進口關稅的有效保護程度,并盡可能避免和減少對出口產品征稅,適度降低進口環節消費稅率。中國未來還將重點持續擴大進口,以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并改善貿易平衡狀態。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未來我國將重點擴大高新技術與技術裝備、資源能源和國內短缺農產品、部分種類消費品等領域商品的進口額。在現有的中國外貿總額度和國際市場總量大背景下,我國每年外貿順差保持在近千億美元的規模比較適宜。未來應保持出口退稅政策的穩定性,并推動以人民幣跨境結算的出口。中國政府應大力發展綠色環保出口產業,并積極參與國際碳交易,開展環境外交,為本國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
第五,要正確把握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關鍵。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不應該脫離于經濟增長方式,脫離于實際的產業部門,而應該與整個經濟發展方向、產業結構調整相一致。要積極推動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推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首先要調整目前的外貿增長評價指標體系同時要擴大外貿增長方式的視野,大力提倡發展服務貿易和口岸貿易,將服務貿易和口岸貿易的發展作為外貿增長方式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其次,調整外貿增長方式要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
參考文獻:
[1]薛敬孝.國際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陳紅蕾.國際貿易實務[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
[3]韓會師.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研究[D].北京:對外經貿大學,2006.
[4]陳洢然.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轉變[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5]劉軼芳,等.低碳約束下我國貿易結構的合理性研究[J].管理評論.2010,(06).
[6]龔韻秋,陳曉慶.低碳經濟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挑戰分析[J].中國商貿.2010,(14).
[7]閆云鳳,楊來科.金融危機條件下我國出口貿易向低碳經濟轉型[J].當代財經.2010,(01).
[8]劉倩男.淺談我國貿易順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市場.2011,(45).
責任編輯:鄧榮華
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094(2013)04-0010-06
收稿日期:2013-05-20
作者簡介:馮梅(1986-),女,貴州習水人,貴州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學課程與教學論。史開國(1958-),男,貴州黔西人,貴州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
On China's Foveign Economic and Trade Policy in theNextDecade
FENG Mei,SHI Kaiguo
(G uizhouNormal University,G uiyang Guizhou550001)
Abstract:Investment, consumption and exportation are "the troika" that boost China's economicgrowth. The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policy that China has carried out recent years is "steadygrowth, adjusting structure, promoting balance",which makes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maintain a surplus situation.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 iscomplex,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is fraught with many uncertainties and riskyfactors, the development is still not optimistic, we should continue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foreigneconomic and trade polic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trade an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predicts China's economic and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environment in the next decade, and finally discusses on the corresponding foreign economicand trade policy.
Key words: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Foreign Trade Dependence Degree; Next Decade; Analysisand Prediction; Foreign Trad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