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紅,許曉光,石 瑋,馬文元,謝莉娜,鐘 鳴
社區衛生服務是政府為了保障國民享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與基本醫療服務而提出的一項重要舉措,全科醫生作為居民的“健康守門人”的地位已逐步確立,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全科醫生隊伍,但全科醫生人才匱乏,這已成為制約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瓶頸[1]。在了解全科醫生培訓現狀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設計全科醫生培訓體系,對于緩解社區衛生服務對全科醫生的急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于2011年8月借參加全省全科醫生培訓授課之機,對所有學員136人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全省全科醫生培訓的現狀及需求。
1.1 調查對象 本調查采用問卷方式,對參加本次省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學習的學員,進行問卷調查。
1.2 調查方法 在授課前講解調查目的、意義,發放問卷,現場統一填寫,現場收回。共發放問卷120張,回收118張,經過篩查合格問卷83張,有效回收率為69.2%。
1.3 統計學方法 對所有問卷審查后,采用Excel 2007進行數據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
2.1 學員的基本情況 被調查83名學員中,男24人(占28.9%),女59人(占71.1%);年齡20~30歲7人(占8.4%),31~50歲69人(占83.2%),51歲及以上7人(占8.4%);醫師和主治醫師74人(占89.2%),副主任醫師4人(占4.8%),其他5人(占6.0%)。學員所在科室分布見表1。

表1 學員所在科室分布
2.2 全科醫生曾接受培訓的情況 83名學員中,表示自己是全科醫生的有48人(占57.8%),不是全科醫生的35人(占42.2%)。全科醫生中46人具備證書,其中2人由國家頒發,其余44人由省、市頒發。有關培訓時間,23人(占47.9%)表示經過1年培訓,16人(占33.3%)經過1~6個月的培訓,7人(占14.6%)參加10個月的培訓,2人(占4.2%)參加兩年的培訓。該培訓時長可能是學員將以前的多次培訓時間相加計算所致。
2.3 對社區衛生服務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 從理論上講,社區醫生應當知道社區衛生“六位一體”綜合服務項目內容,但調查發現,不知道“六位一體”服務項目的醫生有37人(占44.6%),這其中包括全科醫生22人。疾病篩查是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內容之一,其中不知道社區疾病篩查的有31人(占37.3%)。慢性病管理及家庭治療是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一項重要服務內容,也是所有社區醫生特別是全科醫生應當知道并掌握的知識,但調查中發現仍有不少社區全科醫生對此缺乏認識,其中不知道慢性病管理的有18人(占21.7%),不知道家庭治療的有79人(占95.2%)。
2.4 培訓需求
2.4.1 培訓內容需求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務人員關心國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情況,關心自己服務社區衛生發展的前景,同時有學習、提高業務水平和服務質量的要求。其中提高綜合素質方面,希望定期到大醫院學習和輪流定期到大醫院學習的均達80%以上。見表2。

表2 學員對素質與業務學習提高的需求
2.4.2 培訓師資需求 學員大多為醫學本科畢業多年,有相當的臨床醫療經驗。有的學員有在省內各地多次參加培訓的經歷,他們對授課教師及講授內容都有較高的要求。認為大醫院專家授課水平、教學素質方面是好的有49人(占59.0%),但這些專家沒有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經歷,對社區衛生服務缺乏理論到實際的認識和了解。認為其講課沒有新內容的有42人(占50.6%);如同教科書一樣的有37人(44.6%);對社區衛生服務適用性差的有36人(43.4%)。
2.5 對晉級標準及待遇的看法 65人(78.3%)認為晉升條件不應與大醫院相同,應放寬些或有專門的晉級標準。58人(69.9%)認為待遇問題影響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是目前社區服務處于困難階段的主要原因。
社區人力資源是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保障,由于社區衛生服務是一種對個人、家庭、社區所有居民健康問題負責,人性化、連續性、綜合性和整體性的服務,社區醫務人員必須樹立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觀念,認真開展社區衛生“六位一體”綜合服務。因此,必須有足夠的、合格的社區衛生服務人力資源保障,有較高的社區衛生和全科醫學觀念,有堅實的業務素質和較好的人際溝通能力。
3.1 合理設計全科醫生培訓體系 學員對綜合素質與業務知識的培訓內容都比較感興趣,學習熱情較高,但目前的培訓不能有效滿足需求。調查反映遼寧省全科醫生培訓存在諸多問題,培訓時間較短、內容陳舊、照搬教科書、沒有與社區衛生服務內容很好的結合是影響培訓效果的桎梏,因此急需建立全科醫生的規范化培訓體系。
3.1.1 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基地 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基地是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轉崗培訓和考核考試的主要場所,包括臨床培養基地和實踐基地。根據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工作的指導意見》,臨床培訓基地以三級綜合醫院為主要依托,應當設在有條件的縣及縣以上醫院,基層實踐基地主要設在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省衛生廳對于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基地評審、認定已出臺相應的政策,但還需注重細化實施方案和各項具體措施,并加強督查和評估。
3.1.2 培訓內容與方式 各培訓基地需根據統一的教學計劃組織理論課集中輔導,同時要注重培訓內容以需求為導向,根據學員反饋,及時調整培訓內容的側重點,以便貼近社區實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由于大部分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人員較為緊缺,基層醫生除了進行基本醫療服務外,還從事著公共衛生服務等大量繁雜的工作,而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需更多的時間用于臨床與社區的輪轉[2],因此需考慮在保證培訓質量的前提下,采取靈活的培訓模式,合理安排培訓時間。建議采取導師制形式,可對學員靈活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并注重自學與集中培訓相結合,提高培訓質量。
3.1.3 考核 考核應分為理論考試與社區實踐[3]。建議除省衛生廳統一組織考試外,還應將社區實踐成果作為考核的一部分,增強培訓效果。對理論考試及社區實踐考核合格者,由省衛生廳頒發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合格證書,并作為職稱晉升條件。
3.1.4 評估體系 應建立內部和外部評估機制,加強對培訓評估的力度,提高培訓質量。內部評估是在整個培訓過程中,建立評價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學員對培訓方式及方法的意見、建議,隨時加以改進;外部評估則需從學員的反應層面、知識層面、行為層面及效果層面進行評價[4],建議由衛生廳組織或指定專門機構對培訓進行評估,評估結果作為培訓基地整改或認定的依據。
3.2 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 調查顯示全科醫生應聘人員較少,新人補充困難,難以形成人才梯隊,與社區人才需求相距甚遠,社區后繼乏人現象值得重視。大多數學員反映職稱晉升困難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特殊晉升標準,往往與大醫院為同一職稱晉升系列,大多數社區衛生人員感到晉升困難,工作缺乏動力和積極性,也是許多人不愿意到社區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社區全科醫生不需要能做高精尖技術的手術,也不需要做出多大的科研成果,因此不必要用學歷和科研項目等過高要求晉升的門檻[5],同時對他們的評價及晉升標準、各標準的權重也應該有所差異。此外,要保證一支高質量、穩定的全科醫生的隊伍,需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提高工資待遇、社會地位和崗位吸引力,不斷穩定全科醫生隊伍。
3.3 樹立全科醫療理念 調查發現,參加培訓的學員中全科醫生僅約占一半,且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知識缺乏,甚至連社區衛生“六位一體”服務項目內容、社區診斷、社區疾病篩查、高危人群管理、慢性病管理等都缺乏理解,必然會影響社區衛生服務的進一步發展。當務之急是轉變社區醫務人員的觀念和明確社區衛生服務發展方向,要以為社區居民服務為核心,以社區居民健康為目的,樹立社區衛生服務和全科醫學新的服務理念,以此提高全科醫生學習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提高社區服務質量。此外還應在社區內形成專門的學習小組,營造良好的學習和合作氛圍。同時加強不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特別是與示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科醫生間的經驗交流,創造與國外優秀全科醫生進行學術探討的機會[5],這將更有利于培養全科醫生的服務理念,提高全科醫生隊伍素質。
1 秦懷金.關于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與改革的思考[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2,5(3):1-3.
2 吳濤,黃亞芳,陳銳,等.北京市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學員狀況及培訓需求調查[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2,33(2):246-250.
3 李勤,蔣健敏,高榕.浙江省全科醫師崗位培訓現況調查與發展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4):349-352.
4 尹文強,傅華,安妮,等.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發展階段分析及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4,20(3):18-22.
5 周楊,王碧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引進及穩定全科醫生的現狀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3):69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