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勇,陳元祿,陳慶華,李 翠,韓麗英,徐 薇
室上性心動過速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AVRT)、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AVNRT)、心房內折返性心動過速等多種心動過速,以AVRT和AVNRT為主,二者占全部室上性心動過速的90% 以上。這兩種心動過速發生時頻率較快、節律勻齊,但部分患者有RR間期不齊的現象,給診斷帶來一定困難,甚至被誤診為心房纖顫[1]。本文通過分析6例RR間期明顯不齊的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的心電圖,探討AVRT和AVNRT發生RR間期不齊的幾種機制。
患者1,女,58歲,經食管心房調搏可見房室結雙徑路,在S1S1/S1S2間期為750/360~320 ms時,刺激經慢徑路傳導后反復誘發室上性心動過速,心動過速的食管心電圖顯示RP間期均為70 ms,PR間期長短交替,導致RR間期長短交替,診斷為慢-快型AVNRT。
患者2,男,66歲,經食管心房調搏未見房室傳導跳躍現象,在S1S1/S1S2間期為550/280~220 ms時可重復誘發室上性心動過速,PR間期不齊且無規律,導致RR間期明顯不齊,診斷為順向性AVRT。
患者3,男,20歲,顯性預激綜合征,經食管心房調搏可見房室結雙徑路,并誘發心動過速,食管導聯心電圖可見RR間期長短交替并伴有室內差異性傳導,長RR間期440 ms,短RR間期330 ms,RP間期固定為160 ms,激動經旁道逆傳,PR間期交替改變,分別為170 ms和280 ms,激動分別經快徑路和慢徑路下傳,導致RR間期出現明顯的長短交替現象。
患者4,男,62歲,心電圖示開始為左束支阻滯形態心動過速,RR間期300 ms,室性期前收縮后轉為右束支阻滯和正常QRS交替出現的心動過速,RR間期250 ms。心內電生理診斷為左側旁道,順向型AVRT,術中出現與監護同樣的情況。QRS正常與右束支阻滯時RP間期一致,短于左束支阻滯時的RP間期,說明此時的RR間期不齊是由RP間期改變所致。
患者5,女,57歲,經食管心房調搏220 bpm及300 bpm刺激反復誘發室上性心動過速,RP間期60 ms,診斷為慢-快型AVNRT。心內電生理證實為慢-快型AVNRT。患者心動過速發作時呈周期性RR間期延長(見圖1)。食管導聯可見RR間期延長的P波在QRS之前出現(圖中箭頭所示),與其他規律的逆傳P波相比提前出現,振幅高大,且提前出現的P波PP間期基本一致,頻率48 bpm。診斷為竇性心律與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并行,竇房結具有傳入阻滯,但可以規律的發出激動,奪獲心房,此心房激動可以傳入折返環,拖帶心動過速,但此心房波提前出現,落于房室結慢徑路相對不應期,使房室慢徑路傳導更加緩慢,PR間期延長,導致其后的RR間期延長。

圖1患者5同步體表及單極食管導聯心電圖
Figure1Surface ECG and simoutanous unipolar transesophageal lead ECG in case 5
患者6,男,50歲,經食管心房調搏S1S2刺激反復誘發室上性心動過速,RP間期50 ms,診斷為AVNRT。V1導聯心電圖,顯示S1S2間期230 ms誘發心動過速,開始為右束支阻滯形態,持續2個心搏后出現2∶1下傳;持續約10 s后又轉為1∶1下傳。在由2∶1下傳向1∶1下傳轉換時,開始出現左束支傳導阻滯,提示此2∶1下傳為雙束支傳導阻滯所致。
經食管心房調搏或心內電生理檢查,3例患者確診為AVNRT,3例為AVRT,其RR間期不齊的機制各有不同:患者1由慢徑路相對不應期較長引起,患者2受房室結不應期變化的影響;患者3由快、慢徑路交替下傳引起;患者4是由于正常的折返途徑發生改變;患者5是由于竇性心律干擾了折返激動;患者6是由于折返環路以下的雙側束支發生了傳導阻滯。
本組6例患者均有RR間期不齊,但發生機制各有不同:(1)折返環路中組織不應期的影響:①相對不應期延長,導致激動交替落在相對不應期早期和晚期[2]。如患者1,其慢徑路相對不應期較長,而快徑路逆傳正常,當心動過速周長較短時,激動落在慢徑路相對不應期早期,下傳緩慢,使此次心動過速周長延長,導致下一次激動落在慢徑路相對不應期晚期,下傳加快,心動過速周長縮短,循環往復,形成RR間期長短交替。②相對不應期變化,導致心動過速周長發生變化。折返環路各組織的不應期受自主神經系統的調控,隨自主神經張力的改變而改變[1],交感神經張力增高使其縮短,而迷走神經張力增高使其延長。同時各組織的不應期也受心率的影響,心率增快時心房肌和心室肌的不應期縮短,而房室結的不應期會延長。如患者2,心動過速發作時,房室結不應期受自主神經張力和心率的影響,發生改變,出現PR間期無規律改變,導致RR間期不齊。(2)折返環路的改變:①多個異常通道參與的折返環路改變。部分患者存在多個異常通道,如房室結雙徑路伴房室旁道、房室多旁道、房室結多徑路等。部分患者多個異常通道均參與心動過速的建立與維持,正傳和(或)逆傳由多個通道交替完成,如旁道逆傳與房室結快、慢徑交替下傳(如患者3);房室結下傳與房室多旁道交替逆傳[3];房室結多徑路中一條徑路逆傳與多條徑路下傳[4];甚至AVNRT和AVRT互相轉換[5]。這些通道相互組合,使折返環路發生改變,形成RR間期不齊的復雜的心動過速。②正常傳導通路的傳導異常造成的折返環路改變。如患者4,發生AVRT,折返環路較大,包括心房、房室結、心室和旁道。當旁道同側的束支發生傳導阻滯時,激動只能從旁道對側的束支下傳心室,通過肌性傳導激動旁道同側心室,一方面傳導途徑延長,另一方面肌性傳導速度較束支傳導速度慢,因而使旁道激動延遲,V-A間期延長,導致心動過速周長延長,即Coumel定律[6]。(3)折返環路內、外心律的影響:在AVRT或AVNRT發作時,雖然頻率很快,但仍可發生各種心律失常,包括竇性、房性、交界性、室性心律失常,這些心律失常有些可以終止心動過速,而有些僅干擾心動過速的頻率,造成心律不齊[7](如患者5)。室性期前收縮QRS波寬大,比較容易識別;而室上性心律失常因P波不清常不容易識別,造成診斷困難。(4)折返環路以下部位的傳導異常:發生AVNRT的患者,由于折返環局限于房室結部位,其產生的激動在經希氏束和雙側束支下傳時,部分患者會產生傳導阻滯,心電圖表現為RR間期不齊[8-9](如患者6)。
以上幾種機制僅是列出了導致RR間期不齊的單一因素,導致心動過速RR間期不齊的原因可能是幾種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使心電圖的表現更為復雜,為診斷帶來困難。
1李鼎,李學斌,苑翠珍,等.與房室結傳導特性有關的RR間期明顯不齊的室上性心動過速[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0,24(5):413-416.
2殷躍輝,劉東,余強,等.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時的長短周期交替現象及發生機理[J].重慶醫學,1999,28(1):33.
3李忠杰,屈百鳴,吳立萱,等.雙旁道逆傳的兩種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0,14(1):69.
4吳亞平,席麗麗,彭新民.房室結內折返性心動過速伴逆向阻滯并R-R間期長短交替及QRS波群電交替1例[J].心電學雜志,2004,23(4):228-229.
5張蔚璘,李忠杰.慢-快型房室結內折返性心動過速自行轉變為順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1例[J].心電學雜志,2008,27(4):278-279.
6肖潤平,任永林.Coumel定律結合食管電生理檢查定位隱匿性房室旁路[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18):115-116.
7邸成業,林文華.頻率不規則的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2,26(5):452-455.
8盛富強,金智敏,賀茂榮.心律平致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3∶2傳導一例[J].臨床內科雜志,2012,29(7):500.
9洪浪,陳再華,王洪,等.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并左右交替束支阻滯并2∶1下傳一例[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0,24(4):36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