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香華,張 瀾
原發性高血壓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相關研究顯示,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2個是高血壓患者,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已逾2億[1]。另有研究顯示,新疆35歲以上哈薩克族人群中高血壓的發病率達48.69%[2]。年齡、吸煙、飲酒、體力活動量、高脂血癥、遺傳基因等被認為是高血壓的主要危險因素,已有研究表明,高血壓作為一種心身疾病,對其進行心理因素的研究可以為臨床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心血管反應被認為是預測高血壓發生、發展的重要指標[3],是指在短時期內心率、血壓等指標面對壓力時的反應[4]。應激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特殊反應,本研究采用回憶任務作為心理應激,研究哈薩克族高血壓患者心血管反應與覺察壓力之間的關系,為臨床高血壓的防治提供建議,以期達到一級預防的效果。
1.1 臨床資料 2012年3—9月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選取哈薩克族患者261例,年齡18~75歲。納入標準:病例組為志愿加入的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對照組為非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均無高血壓家族史、心血管疾病病史。受試者在實驗前2 h內避免體力活動,未飲用茶、咖啡。排除標準:繼發性高血壓、冠心病、肺源性心臟病、老年癡呆、認知障礙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實驗儀器 邁瑞牌便攜式多參數監護儀,PM-9000。
1.2.2 調查問卷 參考Cohen等[5]編制的覺察壓力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進行修改,修改后的問卷包括3個維度(第1、4、6個條目為預測感,第2、3個條目為控制感,第5個條目為超載感),條目均采用5級評分法(1分表示從來沒有,5分表示總是有),該量表的Cornbach′s α系數為0.734。
1.3 試驗程序 (1)基線期:記錄受試者在自然狀態下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血氧飽和度(SPO2);(2)任務期:記錄受試者在回憶任務期的SBP、DBP、心率、SPO2;(3)恢復期:記錄受試者在恢復期的SBP、DBP、心率、SPO2;(4)填寫問卷,統一收回。

2.1 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174例,男76例、女95例,平均年齡(63±14)歲;病例組90例,男36例、女54例,平均年齡(61±10)歲;兩組受試者的性別構成和年齡間具有均衡性。
2.2 心血管反應指標比較 兩組受試者基線期、任務期、恢復期的SBP、DBP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受試者任務期、恢復期的SPO2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問卷各維度比較 病例組覺察壓力問卷的〔(16.20±5.44)分〕與對照組〔(17.23±5.48)分〕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預測感、控制感和超載感得分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受試者心血管反應指標比較
注:SBP=收縮壓,DBP=舒張壓,SPO2=血氧飽和度

表2 兩組受試者覺察壓力問卷評分比較分)
2.4 心血管反應與心理問卷得分的關系
2.4.1 控制感與病例組基線期、任務期、恢復期的SBP、DBP均呈正相關(P<0.05,見表3)。預測感、控制感與對照組基線期、任務期、恢復期的SPO2均呈負相關,與基線期-任務期心率波動呈負相關(P<0.05);超載感與對照組基線期、恢復期的心率均呈正相關,與恢復期SPO2、基線期-任務期心率波動均呈負相關(P<0.05,見表4)。

表3 病例組各期心血管反應與覺察壓力問卷得分的相關性分析(r值)
注:P均<0.05
2.4.2 逐步回歸分析 以控制感得分為因變量,以病例組基線期、任務期、恢復期的SBP、DBP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變量選入標準為≤0.05,剔除標準為≥0.01。逐步回歸分析顯示基線期SBP進入回歸方程(R2=0.095,F=9.24,β=0.024,標準化β=0.31,t=3.04,P=0.003)。
分別以預測感、控制感得分為因變量,以對照組基線期、任務期、恢復期的SPO2、基線期-任務期心率為自變量;分別以控制感、超載感得分為因變量,以對照組基線期心率、恢復期心率、恢復期血SPO2、應激后的心率波動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變量選入標準為≤0.05,剔除標準為≥0.01。結果顯示恢復期SPO2均進入了回歸方程(見表5)。

表4 對照組各期心血管反應與覺察壓力問卷得分的相關性分析(r值)
注:*P<0.05

表5 對照組覺察壓力問卷得分影響因素的逐步回歸分析
3.1 哈薩克族高血壓患者心血管反應特點 本研究表明,以回憶性任務為應激源時,病例組的SBP、SPO2的變化較對照組明顯,去除應激后病例組血壓變化也較對照組明顯。說明哈薩克族高血壓患者心血管反應較正常人群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這與宋玉美[6]的研究結果一致。已有研究表明,失衡的心理會使大腦皮質的功能失調,腎上腺素能的活性增加,使全身細小動脈痙攣以及外周阻力增加,最終造成血壓升高[7]。
3.2 哈薩克族高血壓患者心血管反應與覺察壓力的關系 本研究顯示,控制感與病例組基線期、任務期、恢復期的SBP和DBP分別呈正相關;預測感、控制感與對照組基線期、任務期、恢復期的SPO2分別呈負相關,與應激后的心率波動分別呈負相關;超載感與對照組基線期、恢復期的心率分別呈正相關。覺察壓力指的是個體將外部事件覺察為壓力的程度,對個體而言是否產生影響,主要取決于其自身對壓力事件的解釋和覺察[8]。有研究表明,覺察壓力低者具有較高的社會支持和健康行為;預測感得分越高表明個體因對外部事件的預測性差造成的覺察壓力越大,控制感得分越高表明個體因其自身控制能力差而造成的壓力越大,超載感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產生的壓力感越強[9]。控制感與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呈正相關,說明高血壓患者對于壓力事件的預見性差,對血壓的控制能力差;超載感與正常人群的心率呈正相關,說明個體對處理外部事件時產生的無法應對感強,心率的控制能力差。因此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知識的宣教時,尤其應注意對其進行高血壓的危害及預后方面的宣傳,告知高血壓防治的知識,參加體育鍛煉,指導其早日康復,提高高血壓患者對其危險因素的預見性,經常與患者溝通,減輕其無法應對感。
1 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8):701-743.
2 劉芬,馬依彤,楊毅寧,等.新疆不同民族高血壓現況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46):3259-3263.
3 Ratnasingam P,Bishop GD.Social support schemas,trait anger,and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2007,63(3):308-316.
4 Krantz DS,Manuck SB.Acute psychophysiologic reactivity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a review 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6(3):435-464.
5 Cohen S,Kamarck T,Mermelstein RA.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J].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83,24(4):385-396.
6 宋玉美.高血壓患者應激反應特點及行為人格的關系研究[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1,32(9):20-28.
7 洪煒,寒冰,劉軍.心理社會因素對高血壓患者治療效果影響的對照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5):318-320.
8 Cohen S,Kamarck T,Mermelstein RA.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J].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eior,1983,24(4):385-396.
9 張瀾,王偉,雷旋,等.覺察壓力量表在部分中國人群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衛生統計,2009,26(6):62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