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不靠譜的大本營—科幻片有時不科學
◆本刊綜合
嘿,你知道嗎?20年前的恐龍又回來了!由斯皮爾伯格1993年執導的經典科幻大片《侏羅紀公園》被轉制成3D版,重新在大銀幕上亮相。
各種恐龍不停地穿梭、跳躍,那驚險刺激的場面和縈繞耳際的咆哮聲讓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
不過,令人懷疑的是,霸王龍和迅猛龍都屬于侏羅紀時代嗎?一些愛較真的科學達人找出了影片中一些不科學的元素。
其實,除了《侏羅紀公園》,一些科幻大片中有時也存在各種不靠譜的情節,不如我們一起來找找茬吧。
20年前,恐龍主題公園是多少人的最愛,那些性格各異、可愛而兇猛的恐龍不但會呼吸,還會眨眼睛,甚至能跑能跳。20年后,《侏羅紀公園3D》再次帶你親臨恐龍世界。你瞧,恐龍已經沖到你面前了!
雖然恐龍還是那些恐龍,但是我們越看越覺得許多情節設定很離譜呢。
別看影片中的恐龍栩栩如生,你或許以為它們就要吃掉你了,可這些恐龍跟現實中的它們有些差別呢,而且,影片中有些情節根本不可能發生。

霸王龍又名暴龍,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肉食恐龍中出現最晚、最大、最強的物種??粗酝觚堃贿吪苤汾s吉普車一邊渾身扭動,你是不是覺得很滑稽呢?
如果身高約10米、重9噸的霸王龍真的會扭動,那它每跑一步膝蓋就會脫臼兩次。而且,它的腿骨不夠粗,不可能以超過29千米的時速奔跑。
另外,電影中霸王龍只能看見運動的物體,也是錯誤的。霸王龍的視力與其說像青蛙,不如說更像鳥。
2006年,俄勒岡大學的肯特·史蒂文斯教授就曾做過一個實驗來了解霸王龍可能擁有什么樣的雙目視野。他制作了一個霸王龍頭部比例模型,借助一項名為“反轉視野”的技術進行研究。
結果表明,霸王龍的雙目視野范圍大約為55度,比現在的雕和鷹視野范圍更廣,而視野范圍越廣,辨別靜止物體的能力越強。
古生物學家還從化石記錄中了解到,在霸王龍存活的年代,它們的眼睛變得越來越大,鼻子變得更低、更狹窄,這樣,它們的視線越清晰。
迅猛龍,你認識嗎?它們又叫伶盜龍,是一種行動非常迅猛的恐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而非侏羅紀時代。
成年迅猛龍身長約2.07米,臀部高約0.5米,跟火雞差不多大,沒有電影中那么龐大,尾巴也被描述得太短、太靈活,而且它們也沒有那么聰明。電影中的迅猛龍Raptor更像在蒙大拿州發現的較大型近親恐爪龍。
你們還記得這一幕嗎?迅猛龍從鼻孔中呼出的氣體噴在廚房窗戶上,讓玻璃蒙上了一層水霧。這種現象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會發生。
若真如此,迅猛龍的體溫必須要明顯高于周圍環境的溫度,但根據他們的體型大小,體內未必能維持那么高的溫度。
在《侏羅紀公園3D》中,科學家們成功地利用琥珀里面困住的遠古蚊子體內的血液,提取出恐龍的基因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培育繁殖恐龍,在怒布拉島建立了一個恐龍公園。
琥珀中的這只蚊子長著帶毛的觸角,很顯然是一只公蚊子。難道公蚊子也愛上了吸食血液?
才不是呢,只有母蚊子才吸血。因此,你們可別誤會了公蚊子,人家可是良好公民,不是兇狠嗜血的“吸血鬼”哦。
這只公蚊子學名是Toxorhynchites rutilus,俗稱“大象蚊子”,是已知最大的大個頭蚊子,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不吸血的蚊子。
斯皮爾伯格之所以看中了大象蚊子,是因為它個頭大,殊不知它不吸血,即便再大,也裝不了恐龍血。

通過提取DNA讓恐龍起死回生?
電影中的科學家們以為做到了,盡管這種克隆方法看起來說得通,但是根本做不到,即便在以后也很難實現。
完整的克隆過程,是先將含有遺傳物質的供體細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這一新細胞在體外分裂繁殖發育成胚胎,當胚胎發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代孕動物子宮中使動物懷孕。
這樣,如果要復原已經消失了的動物,那么提供卵細胞以及代孕的就只能是相接近的不同物種。而遺憾的是,現在,恐龍已經沒有近親了。
復活恐龍最致命的難點在于它的DNA保存情況。理論上,DNA不可能保存那么長的時間。根據計算,DNA中半數發生衰變的時間約為521年。
即便在零下5℃的最理想條件下,最多經過680萬年,DNA會分解得一個不剩。悲劇的是,恐龍在6500萬年前就滅絕了。
因此,復活恐龍根本沒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