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道坤
我們現行的茶培訓大致屬于“師徒制”的方式,很難實現茶培訓的批量化、大眾化和規范化,有志從事茶培訓的人應該更新觀念,改變思維方式,用現代商業的理念和工業化生產的思維,提高茶培訓的復制能力。
我所說的“茶培訓”指的是以消費者為對象的與喝茶相關的培訓和教育,而不是以茶行業的從業人員為對象的與茶相關的培訓和教育。
我們的生活中,哪些消費類產品在使用前或使用中需要對消費者進行培訓呢?大家馬上會想到機動車(汽車和摩托車等),是的,為了消費者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也為了道路交通的有序,政府通過法律的手段,強制要求駕駛機動車的人接受專門的培訓,并且只有在取得了駕駛資格以后才允許駕駛機動車上路行駛。
我們幾乎再也找不到這樣的消費類產品了,因為消費者具有很強的“自學”能力。他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和常識,或通過產品說明書,或通過家庭成員的傳授,或通過熟人的示范,大都可以學會這些產品的正確使用方法。即使部分消費者沒有能夠完全學會,這些產品的功能和效果也能得到基本的發揮。
茶葉也許是一個例外。其一,對消費者而言,茶葉產品是一個半成品,需要消費者掌握“茶葉儲存”和“茶葉沖泡”兩大關鍵的環節,否則,茶葉的功效大打折扣。其二,中國的茶葉品類豐富多彩,各類茶葉的上述兩個環節的差距較大。其三,茶葉是一種進入人體的健康類食品,如果使用不當,不僅失去健康功效,而且還可能損害消費者的身體。何況,泡茶和喝茶的活動中還涉及風俗、禮儀等因素,而這也是中國人很講究、很注重的,甚至還是很苛刻的,不敢絲毫違反的。
一、茶葉回歸之市場呼喚
一句“柴、米、油、鹽、醬、醋、茶”,充分說明了茶葉與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親密關系,茶葉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大眾生活基礎,才會有“煙、酒、茶”、“茶也醉人何必酒”、“琴棋書畫詩酒茶”和“禪茶一味”,才會有文人、雅士、僧人、道士熱愛茶和皇家、貴族喜歡茶。
但是,近代的中國經歷了百年的戰亂,經濟衰敗,民不聊生,茶,僅僅是老百姓心中的一個符號和概念了,既沒有錢買茶,也沒有心情喝茶。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百廢待興,政府首先解決的是國家獨立和人民“吃飯、穿衣”等基本生存問題,又加上各種政治運動的折騰,“喝茶”還是離老百姓的生活很遙遠。直到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積累了一定的基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加上社會穩定,老百姓的生活才有了“品質”和“品位”的需求,這個時候,茶葉開始回歸了。
雖然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分離,但中國人的心里一直對茶充滿崇拜、滿懷親切,可是當我們真正面對一杯茶的時候,大多數中國人已經茫然而不知所措了!
二、商機乍現之亂象叢生
有需求、有市場就有了商機,當前的“茶培訓”可謂是一片繁榮,但也是亂象叢生。各地已經有了形形色色的茶培訓班,不少茶會所和茶藝館涉足茶培訓,還有的茶葉零售店也不定期招生講茶。總體而言,這些培訓基本不定期、不限人數、沒有教材、茶樣很少(有,也不一定正宗)、沒有收費標準,甚至沒有像樣的聽課教室和固定的講課老師。尤其是那些茶葉零售店舉辦的茶培訓,也許他們是借茶培訓之名,行推銷自家茶葉之實,其培訓內容當然可想而知。亂象叢生之中、利益驅動之下,消費者學茶熱情被利用,誤導消費者的茶培訓就絕不是個別現象了。聽了幾節課、看了兩本書、喝過幾種茶的人就敢辦班講課,還不知道他聽的是誰講的課、看的是誰寫的書、喝的是哪里的茶。
三、積極引導之三大規范
在“茶培訓”需求旺盛、一片繁榮的大好形勢下,我們應該順勢而為,盡快引導茶培訓走向規范的軌道。
首先是要編輯、出版統一的茶培訓教材,給教、學雙方提供權威的資料。其二是要對培訓機構和教課教師進行統一認證,保護學習者的基本權益。其三是嚴格考試標準和過程,嚴格發證程序,阻止販賣證件,避免證件泛濫。
令人費解的是,中國茶培訓的管理機構和發證機構居然是勞動人事部門,這應該是許多年以前的歸口設置了,早已經不適應市場的變化。
我們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因為我們對茶葉的認識還是很不徹底、很不全面的,所以我們的培訓教材必須嚴格尊重科學研究結論和歷史考證報告,而對于未知的,或有爭議、有分歧的,或推斷的地方,應該如實編寫。
四、大眾培訓之三大目的
消費者渴望了解茶、學習茶,他們就會在理論學習和喝茶實踐中反復、交替地提升自己對茶的認識,加深自己對茶的感受,甚至形成對茶的一種情感。我們的茶培訓就應該做好相應的準備,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全面、更優質的學習條件。
消費者通過接受茶培訓,或者說我們的茶培訓,應該實現或達到至少以下三個目的:
1、普及茶科學
茶葉首先是物質的,而在物質層面,我們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比如:茶葉都含有什么成分,含量多大,它們對人體是什么作用等等,這些是最基本的茶葉知識,不允許有夸張,更不允許有謬誤。進一步而言,在茶葉的儲藏和沖泡過程中,茶葉中的物質成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怎樣才是正確的茶葉儲藏和沖泡方法等等。現實中,賣茶的、講課的,還有各種媒體傳播的,很多人自己都沒有系統和全面的學習,甚至是道聽途說、斷章取義、望文生義、自我理解加上自我推測和想象,搞得消費者不知道誰說的對。
我們強調的是最基礎的茶葉科學知識。中國茶葉品類繁多,即使是同一品類的茶葉,其內含物質也受到茶樹品種、生長氣候和土壤、加工工藝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千差萬別,但對于廣大的大眾消費者來說,我們絕不可以,也絕不可能追求精確化的培訓。作為消費者,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感受。
2、倡導茶生活
就連外國人都說,茶是“健康之液,靈魂之飲”,我們中國人更是在泡茶和喝茶的過程中找到了東方人的精神依賴。我們的茶培訓在傳播喝茶的健康知識和健康價值的同時,應該倡導和推動飲茶之風,倡導和培育愛茶之情,倡導和提升喝茶的人文意義,促進茶的生活化,讓茶融于老百姓的生活,讓茶裝扮老百姓的生活,從茶開始,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和生活品位,促進家庭和諧、朋友和諧、團隊和諧、集體和諧和社會和諧。
當今的中國和世界,已經進入到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時代,古老的中國茶應該繼往開來,必須與時俱進,倡導茶生活的時尚化,形成與現代都市生活的完美對接。
3、弘揚茶文化
茶是中國人的,也是全人類的。中國茶,源遠流長五千年,漂洋過海全世界。中國人,從一片樹葉開始,向茶中逐步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內容,讓茶發揮了豐富的精神和社會功用,以茶修身,以茶養性,以茶演藝,以茶示禮,以茶怡情,以茶載道。我們的先人在喝茶的過程中為我們積累了太多的精神財富,包括茶詩、茶歌、茶舞、茶字畫等有形的文化遺產,更有茶俗、茶禮、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無形的精神文化遺產,我們理當學習和傳承,并將之發揚光大。
五、不同需求之分層培訓
消費者學習茶,為的是消費茶。所以,我們的茶培訓就應該是多層次的,消費者不一定想成為專職的茶藝師,更不一定想成為專業的評茶師,他們最基本的需求是希望走進茶、認識茶、親近茶,對茶不再陌生,學習泡茶、喝茶的基本常識。也許,消費者還希望學習中國茶葉的分類知識,學習六大茶類的代表性茶葉品類,以及這些茶葉的產地、工藝、特點、儲存、沖泡等更為深入的知識。當然,還有的消費者希望學習到更多的茶葉品類,學會識別和品鑒它們的品質級別,以及更深入地學習更多的與茶相關的物理知識、人文知識和文化知識。至于想上升為茶葉“發燒友”級別的專業玩家,那恐怕就靠他們尋師訪友、自學自悟了。
那么,對于消費者的多層次需求,我們就應該設置多層次的茶培訓課程,包括相應的培訓教材、講課教師、培訓機構和相應的培訓方式與方法。
六、基礎培訓之產品化
我們現行的茶培訓大致屬于“師徒制”的方式,很難實現茶培訓的批量化、大眾化和規范化,有志從事茶培訓的人應該更新觀念,改變思維方式,用現代商業的理念和工業化生產的思維,將茶培訓的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授課方式和方法、推廣運營等進行模式化、標準化和流程化設計,提高茶培訓的復制能力。
最后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的茶培訓應該著力解決好培訓形式上的喜聞樂見,培訓內容上的通俗易懂,在培訓的生動性、直觀性、互動性方面,善于利用新技術和新手段、使用新方式和新方法、創造新模式。普及茶科學,倡導茶生活,弘揚茶文化,茶培訓必將大有可為,茶培訓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