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市、區)供銷社,省聯社各直屬事業單位、各出資企業:
基層工作是支撐供銷社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體現供銷社社會價值的關鍵所在。為貫徹落實全國供銷總社《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工作的指導意見》,努力開創我省供銷社改革發展新局面,現就進一步加強基層工作制定以下實施意見。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國務院深化供銷社改革發展專題會議精神,牢牢把握當前農業轉型、城鎮化快速發展以及加強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等機遇,按照“改造自我、服務三農”的總要求,緊緊抓住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系這個核心,構筑基層供銷社、村“兩委”、合作社和資金互助組織“四位一體”工作機制,擴大組織和網絡兩個覆蓋,拓展專業合作、城鄉社區和流通網絡三項服務,推進現代農業服務規模化、黨建帶社建社村共建、參與城鎮化建設和社有企業改革發展四項重點工作,努力構建上下一體、覆蓋全面、功能完善、富有活力的供銷社新型基層工作體系,探索全省為農服務“一張網”、“一條龍”、“一個社”的實現形式。
著眼提升完善為農服務功能,著力強化縣級、提升鎮級、覆蓋村級,構建起縣有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和農民合作社聯合社(以下簡稱農合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以下簡稱農合會),鄉有基層供銷社、農合聯和農合會鄉鎮分會,村有綜合服務社(中心)、農民合作社的基層組織體系;構建起縣級有龍頭企業、配送中心,鄉鎮有為農服務中心(直營超市、莊稼醫院),村居有社區服務中心(加盟店、便民店)的基層經營網絡。
到2015年末,全省供銷社系統領辦的農民合作社、農合聯、農合會分別達到10000個、500個、150個,每個基層供銷社至少發展一處資金互助組織。在積極領辦農民合作社的同時,為3萬個以上的農民合作社提供直接有效服務,在2014年實現供銷社基層組織對鄉鎮和涉農街辦全覆蓋的基礎上,2015年涉農村居覆蓋率達到70%以上,實現基層經營網絡對全省涉農村居基本覆蓋。
到2015年末,縣級社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縣及縣以下銷售總額與2012年相比實現翻番;平均每個縣培育出3個以上銷售額過億元、利潤額過百萬元的基層供銷社,每個市培育出5個以上銷售額過3億元、利潤額過300萬元的基層供銷社,80%以上的基層供銷社具備較強的綜合服務功能;規范使用統一標識,“中國供銷社”標識普及率達到100%。
一是堅持為農服務宗旨。緊緊圍繞黨委政府工作大局,以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強化服務中推進發展,在加快發展中提高服務水平。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市場為導向,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內在活力,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堅持合作制原則。建立盈利為民、返利富民的機制,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結,辦成農民普遍認可、廣泛參與的合作經濟組織。四是堅持聯合發展與開放辦社原則。立足系統、推進聯合,面向社會、開展共建,謀求共贏、形成合力。
按照“1234”的工作思路,開創基層工作新局面。
(一)構建一個機制。以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為重點,把供銷社的服務優勢與村“兩委”的組織優勢、合作社的經營優勢和資金互助組織的資本優勢結合起來,努力構建基層供銷社、村“兩委”、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組織“四位一體”的工作新機制,促進農業農村各方力量整合,在制度層面對農業轉型和農村發展形成“魔方”效應,通過推動生產經營、基層組織建設等多角度的變化和組合,迅速集聚各方面力量,加快供銷社組織向涉農村居延伸、經營服務向田間地頭延伸,促進農民和村集體增加收入,助推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提升農業組織化、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二)加快兩個覆蓋。一是加快基層組織覆蓋。采取重建新社、以強帶弱設立分社或由縣級聯社設立中心社等形式,消除基層社空白點,確保2014年實現供銷社基層組織對鄉鎮和涉農街辦的全覆蓋。借助“四位一體”工作機制,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每個基層供銷社領辦的農民合作社不少于5個,使其成為供銷社重要的基層組織形式。積極推進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以現有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業務為基礎,規范發展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及其聯合社。自下而上領辦農合聯,每個縣領辦的農合聯不少于4個。健全縣級農合會,加快組建農合會鄉鎮分會,并不斷完善其服務功能。要為80%以上有實際經營業務的農民合作社提供有效服務,將農業生產服務延伸到田間地頭。二是加快經營網絡覆蓋。以建設縣及以上農資、日用品、農產品加工流通、煙花爆竹、再生資源等龍頭公司和鄉鎮為農服務中心(直營超市)為重點,帶動縣域流通網絡建設。加快推進系統上下聯合,形成以縣域配送中心為龍頭,鄉鎮直營店為骨干,村級綜合服務社(社區服務中心或加盟店)為終端,上下一體、覆蓋鄉村的經營網絡。
(三)強化三大服務。一是大力加強專業合作服務。鼓勵基層供銷社加快領辦各類農民合作社,以合作社為載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依托生產經營合作推進農民信用合作,積極探索安全統籌與農業合作互助保險相結合的新路子。圍繞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開展生產、流通、加工、儲運、技術、信息、信用合作等綜合服務。聯合農業、科技、文化等部門的基層服務站所,積極發展農村莊稼醫院、科技信息服務站,為農民提供測土配方施肥、農業技術推廣、農業信息收集發布等農業社會化服務。不斷完善行業協會服務,充實服務內容,提升行業協會、專業技術協會服務水平。二是全面提升流通網絡服務。創新流通業態,著力提高網絡運營水平,積極推進統一布局、統一配送、統一定價、統一標識、統一規范服務;抓好配送中心和網絡信息化建設,實現商品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暢通統一。發展“一網多用”,逐步將通訊、金融、保險等經營或代理業務納入到網絡之中。加強系統聯合與合作,積極推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推動省、市供銷社經營網絡同基層網絡對接,逐步形成上下貫通、橫向聯合、連鎖經營、城鄉一體的現代流通服務網絡。三是著力深化城鄉社區服務。適應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求,積極主導建設或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在鎮駐地建設以超市、為農服務中心等新型經營業態為基礎,匯聚各類服務“三農”項目的農村經營服務綜合體;在新型農村社區和中心村建設社區服務中心,在自然村建設以農資、日用品、農產品等經營服務項目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服務社,不斷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開展科技咨詢、文體娛樂、養老幼教、物業管理、勞動就業指導等服務,為城鄉居民提供綜合服務。參與推進農村社會管理創新,提高推動城鎮化發展的能力。
(四)抓好四項工作。一是大力推進現代農業服務規模化。認真落實土地托管工作任務,發揮村“兩委”、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土地流轉企業等多方優勢,擴大土地托管服務規模。加快主體培育,提高裝備水平,著力抓好病蟲害統防統治、節水灌溉、糧食烘干貯存等重點環節的服務,解決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難題,努力提高大田作物生產的比較效益。二是深入推進黨建帶社建社村共建。共建村級綜合服務社(中心),依托供銷社村級經營網點,整合有關部門惠農資源,搭建服務平臺,讓農民群眾直接享受到生產、生活、辦事一條龍、全方位服務。共建發展項目,利用基層供銷社、村“兩委”、合作社、資金互助組織各自優勢,組織實施建基地、建合作社、建市場、建超市、建便民店等共建項目,通過多種形式的項目共建,拓展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空間和領域。共建干部隊伍,鼓勵基層供銷社和村級組織的干部交流任職或兼職,交流培養境界高、懂經營、會管理的干部和人才,為服務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三是積極參與城鎮化建設。抓住當前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機遇,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把供銷社納入城鄉規劃建設領導小組,從頂層設計中將供銷社經營服務設施建設納入發展規劃。用好基層供銷社現有土地資源,以盤活存量資產為突破口,以存量換增量,以資產換效益,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城鎮化建設和改造。積極爭取各部門的支持,充分用活、用足政策,利用供銷社閑置房屋、倉庫、貨場和土地,大力開發處于低效運轉或長期閑置的資產,建設經營服務綜合體,加快商業地產的開發利用,在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中不斷發展壯大自己。四是加快推進社有企業改革發展。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以產權多元化為核心,在保持供銷社控制力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開展聯合、兼并、重組等方式,加快社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激發社有企業發展內在動力,探索建立社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不斷壯大社有企業實力,帶動基層工作快速推進。
(一)加強工作指導。強化各級聯社工作責任,成立由各級聯社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基層工作領導小組,實行領導班子成員包片責任制。科學制定基層工作長遠發展規劃,明確年度目標、任務和措施,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具體工作方案。研究把握規律,注重分類指導,著力培育典型,及時總結推廣經驗,鼓勵和指導各地創造性推進基層工作。組織開展全省二十強縣級社和百強基層社、綜合服務社星級社、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并擇優推薦參加全國總社爭先創優活動的評選。
(二)強化激勵推進。利用政府各類扶持資金,重點支持全省二十強縣級社、百強基層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參照全國總社做法,省聯社設立“基層組織發展專項資金”,扶持基層組織發展。加大基層工作在全省系統綜合業績考核中的權重,制定考核獎懲措施,項目資金投放與考核結果掛鉤,向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傾斜。設立“基層工作突出貢獻獎”和“基層工作創新獎”,對工作成效顯著的市、縣社主任進行表彰獎勵;對能夠承擔新時期發展任務的基層供銷社主任,在評選先進和住房、薪酬、社會保障及其它工作條件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
(三)優化發展環境。積極爭取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支持,為供銷合作社基層工作創造良好條件。加強與發改、經信、財政、農業、商務、金融等部門、單位聯系,爭取更多的資金、項目支持。搞好與國土、住建、水利、農發辦等部門的配合,主動承接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任務。建立對外協作機制,聯合組織、宣傳、民政、人社等部門合力推進基層發展。
(四)抓好隊伍建設。認真貫徹落實省聯社《關于加強基層供銷社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魯供字[2013]39號)精神,切實將基層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用市場化的機制選聘人才、激勵人才,形成重視人才的濃厚氛圍和事業引人、待遇留人、情感育人的良好機制,逐步形成梯次合理的干部職工隊伍結構,為供銷合作事業加快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加強職工培訓,努力提升系統職工的職業技能,全面提高基層干部職工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