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在7月18日的《中國青年報》上撰文指出:談到某個社會問題、批評某種社會現象或曝光某個丑聞時,常聽到的一種回應或辯解是:大多數人是好的,違法亂紀的只是極個別現象。說到城管問題時,會聽到辯解說“城管大部分是好的,少數不好現象被放大”;說到腐敗問題時,會聽到有人說“領導干部大部分是好的,極個別貪腐現象影響干部整體形象”;說到教師的失德行為時,立刻會有人說“多數教師都是好人,壞人還是極少數”。大部分是好的,這話錯嗎?從辯證法來看,當然是極辯證、極正確的,但又是典型的正確的廢話。如果不重視出現的體制痼疾。無視暴露出的制度問題,“大多數人是好的”這個道德根基是很靠不住的。不要小瞧那些“極少數人的問題”,就拿司法腐敗來說,即使1%,但落到具體的人身上就是100%的不公正。國產奶粉的問題,即使只有1%不合格,可我們誰也無法保證自己喝的奶粉就不是那1%有問題的。貪腐雖然也是“少數和個別”,違法亂紀也是,可如果找不到治本之策,就很難以“多數是好的”去安慰和引導公眾理性看待。少數城管有問題,應該以體制改革去解決問題;少數官員有問題,應該將害群之馬清除出隊伍,而不是用“多數是好的”來掩飾和回避。各領域的問題都是如此,不要用這種“正確的廢話”去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