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平在7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撰文指出:近日看電視連續劇《尋路》,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從秋收起義到中央蘇區反圍剿這一尋路的歷史階段,黨的力量還比較弱小,但黨內十分民主,打仗的間隙坐下來開會,大家一起總結經驗教訓,有問題擺到桌面上來。無論是前委書記,還是軍長,錯了都要做自我檢查,接受大家的批評,有時甚至拍桌子,很有點“火藥味”。舉手表決時,每個人都是“一票的權力”,少數服從多數,形成決議。正是有了這樣的黨內民主,我們黨才“不斷探索、不斷提問、不斷改正、不斷前進”。政治上人人平等,班子內部平等地參與集體領導,書記和委員一樣,都只有“行使一票的權力”,這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則,也是“黨內生態良好”的具體體現。然而毋庸諱言,當前有些地區和部門黨內民主不夠,黨內“一票的權力”變成了“一把手的權力”。開會討論問題,大都看“一把手”臉色行事,發表意見只是走走形式,大多論“正”,不論“錯”,難以聽到不同的聲音和“保留意見”,難以聽到真話、實話和一針見血的話,“思想上的交鋒”更是少之又少。黨內民主生態被污染、被損傷,是黨的建設的大忌,并由黨內生態影響到經濟社會生態,導致很多地方在批地、減稅、招標、投資、用人等重大事項上,沒有“一把手”點頭就一事難成。如此,極易導致“一把手”權力濫用,越權、擅權、專權直至產生腐敗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