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勇
黨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報告寫得很成熟、很大氣、很厚重,有深度、有新意、有氣勢,體現了黨的智慧、自信、執著、先進。整個大會傳遞出“務實、實干、創新”的新風。通過認真學習,結合工作實際,主要有以下三點感受:
一是抓好黨建工作時不待我: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指出,“全黨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這就要求基層企業黨建工作,要以時不待我的精神,增強抓好黨建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加強四好領導班子建設,全面加強思想、組織、作風、反腐建設,通過規范完善制度建設,提高領導班子執政和科學決策能力;通過抓好思想政治學習、理論教育和形勢教育,扎實開展好創先爭優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時刻保持黨的先進性;切實抓好黨員入黨前教育,從嚴把好黨員入口關,深化黨的純潔性教育活動,不斷強化黨性、黨史、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價值觀、人生觀,堅定政治立場,明辨大是大非,保持黨的純潔性;堅持開展“雙百”訪談和“面、心、實”服務員工在基層活動,經常深入生產一線調查和走訪慰問,傾聽員工呼聲,著力解決員工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夯實黨組織工作的群眾基礎:加強和改進黨支部建設,不斷增強黨支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抓好關鍵部門、關鍵崗位人員的警示教育,規范程序,完善制度,有效預防腐敗事件的發生;同時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形成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大力支持工會、共青團等群眾組織的工作,充分發揮其服務員工、生力軍和助手的橋梁紐帶作用,維護企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是服務企業發展責無旁貸,胡錦濤同志同時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公司各級黨組織和群團組織,要緊緊圍繞企業各階段中心工作,融入管理,服務大局,發揮作用;創新工作思路,開展各類主題實踐活動,充分發揮黨委的政治核心、黨支部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注重溝通協調,定期開展員工談心活動,完善穩定風險評估和矛盾排查化解,保持安全生產和員工隊伍穩定;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宣傳黨的理論、政策和企業的大政方針,營造良好的企業發展環境:大力宣貫企業文化,打造和培育具有企業特色的文化及價值理念,不斷提高全體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知度,實現文化軟實力向生產硬實力的轉化;堅持五個文明一起抓,堅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全面推進企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有力地促進公司安全生產和各項經營工作的順利開展,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提高,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豐收;善于發揮工會民主管理、服務員工的職能,通過落實職代會制度、開展各類勞動競賽和組織各類文體活動,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凝心聚力,促進企業發展:堅持黨建帶團建,引導廣大團員青年,立足企業,立足崗位,發揮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用,服務企業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
三是實施人才強企任重道遠。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加快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形成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但是目前我們距離世界人才強國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所以,企業要順應黨和國家的人才強國戰略,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把人才教育放在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樹立敢用人、善用人和用對人的膽識和氣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人才成長環境,更好地把各類人才凝聚到企業生產經營和發展工作中來:建立健全的人才工作體制,明確相關機構職責權限的劃分,為人才強企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的體制保障。在吸引和利用好人才的同時,還要從人才的實際和需求出發,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制,使人才能夠不斷得到更新知識和提升能力的機會。此外,還要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和激勵體制,切實為各類人才提供包括生活、學習、工作在內的保障和激勵措施;要學習借鑒好的人才培養和開發的方法,借鑒完善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一支德才兼備、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隊伍和通管理、懂專業、高技能的人才隊伍,最終實現“人”有所賞、“才”有所用、“勞”有所得。
赤天化在近年來的發展歷程中遭遇到了諸多瓶頸,究其原因主要是發展規劃不清晰、產業關聯度不足,以及十年的快速擴張所導致的人才儲備、項目管理經驗匱乏。因此,公司提出了深化內部改革,調整發展結構,提升產業關聯度,將金赤煤化工作為下一步企業發展的基石,依托金赤煤化工打造赤天化新基地的戰略思想。圍繞我省到2015年實現“四個翻番”“四個千億”和“五個提升”的總體目標,針對企業競爭優勢所需的要素,結合省委提出的“十破十立”,我們在進一步解放思想,實現煤電化一體化和發展現代煤化工上要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完善煤化工產業規劃
在布局上,要針對各地不同的資源、地理特點和經濟發展階段,根據區域政策和本地產業特征等,分析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優劣勢。并針對現狀和發展條件,提出一體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戰略,按照一體化、基地化、大型化、現代化和集約化的原則,采用先進、潔凈的現代工藝技術,按照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思路,合理配置產業鏈,堅持協調發展、高起點發展、靈活發展、穩妥發展、開放式發展。同時要按一定標準確定優勢(或主導)產業及其戰略。根據現狀產業分布和“發展連片、企業進園”等原則,確定“點、軸、帶、圈、片、區”的總體布局,或提出優勢產業布局意向、明確各區域的產業類型及規模。目的是從根本上擺脫以往小而散局面,最大程度地整合上下游產業資源,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產品,形成上下游配套、最終產品近距離消化、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并樹立循環經濟理念,優化配置生產要素,加速產業規模擴張,實現資源、生態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使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在產業鏈上得到有效放大。
二是培育和扶持本土一體化龍頭企業。我省現代工業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經過近十多年努力,擁有了赤天化、開磷、天福等一批現代煤化工企業,但總體來說都尚處在技術消化階段,還未真正形成上下游一體化,企業的資源保障能力和市場抗風險能力較弱,盈利能力尚未真正形成。因此,亟須培大育強一批在國內乃至世界有一定影響力的本土一體化龍頭企業,從而發揮“火車頭”的帶動引領作用,成為區域經濟的“引擎”,成為本領域先進技術和高精尖人才的孵化器。要真正實現本土企業的崛起,除了企業本身在加強內控和技術創新以外,更加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要鼓勵和支持資源開采企業和資源深加工企業兼并重組,支持大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參股、兼并、重組等方式,大力推進資源整合,大幅度減少資源開采和資源深加工企業的數量,提高產業集中度,并組織具備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進一步增強企業活力。需要地方政府通過統籌規劃、政策引導、市場化運作,兼顧地方和企業利益,并妥善處理好不同區域和上下游產業的關系。另一方面要利用國發2號文件,加大對本土龍頭企業的金融政策性扶持和信貸支持力度,創造寬松金融的環境。在給予本土煤電化一體化龍頭企業在項目審批、稅收、資源保障上給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優惠。
三是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科學配置資源。在政策配套上,首先是在項目的規劃、審批、環評等一系列行政審批手續上給予優先放行,需要國家層面審批的,也應盡量幫助企業爭取。其次是優化資源要素的配置。在堅持“政府掌控資源、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上,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布局,按照“大煤保大化工”的原則,促進優勢礦產資源向本土一體化龍頭企業集中,建成一批資源有保障、要素供給有比較優勢的資源深加工基地。再次是要圍繞一體化產業基地和產業聚集區,在交通物流、電力、水資源等生產要素匹配、人才支撐以及融資保障上給予差別化的產業政策。
由于煤電化一體化產業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只有通過企業強強聯合和合資合作,科學配置資源,聚合省內外乃至國內外生產要素,實現優勢互補和優勢富集,才能掌握發展煤電化的主動權。因此,在煤化工發展中,一方面要充分聚合省內各種優勢資源,科學配置資金、技術、礦產、水等資源,通過上下游一體化,減少中間環節,最終通過煤化工和多聯產模式取得贏利,實現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在推進省內企業強強聯合的同時,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擴大招商引資,聚合國內外資金和先進技術等生產要素,引入戰略投資者參與項目建設。
四是加強人才體系建設現代煤化工產業屬技術密集性產業,煤化工項目的建設、生產、經營、管理以及隨著新裝置的不斷投產、新產品的不斷面市和經營領域的擴展,需要大量多方面的專業人才。鑒此,一是研究建立科學的人才政策,完善勞動用工制度,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二是以高等院校為依托,通過定向培養或建立人才基地等方式,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為煤化工的發展輸送人才:三是通過聘請專家、業務合作等多種方式加強聯系與合作,建立煤化工人才檔案,組建煤化工建設顧問團隊:四是從全省人才隊伍建設的角度出發,建立和完善靈活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