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梅
一、“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礎
解放思想不是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鄧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實質,就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過程,就是實事求是的過程。“實事”指客觀存在的事物,“求”就是研究,“是”指事物內部的規律性。實事求是就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說話辦事做學問。因此,解放思想來源于對客觀實際的洞悉,對本質規律的把握,對發展趨勢的思考和明察,來源于長期的實踐鍛煉和經驗積累。我們只有認識和把握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符合客觀規律,才能真正實現思想的解放。隨著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各項工作的面越來越寬,任務越來越重,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必須始終把握各項工作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才能不斷地解放思想,不斷地推進工作的創新。認識和把握事物的客觀規律,主要途徑就是學習。不學習,我們的思路就會局限在原有的基礎之上,永遠跳不出條條框框的禁錮,跟不上形勢發展要求,就不知道在踐行“十破十立”的實踐中應該“破”什么,怎么“破”:不學習,我們就難以樹立科學發展觀理念,在踐行“十破十立”的實踐中應該“立”什么,怎么“立”,心中沒底,在前進道路上就會迷失方向,就難以應對新挑戰、解決新問題。因此,要善于開渠引水,有了源頭才會有新鮮的、有養分的東西,才會“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一)要勤學習、會學習
堅持勤奮學習,既是一種政治責任,也是一項政治任務。宋朝張孝祥在《衡州新學記》中說,“學者政之出,政者學之施”“政不于學,則無道揆法守”。意思是說:學習,管理國家的學問從此產生:管理國家的學問,是學習的實施。管理國家的人不學習,就無法度可以遵循奉守。我們黨是一個長期執政的黨,堅持勤奮學習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根本途徑,對于每個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來說,能不能做到堅持勤奮學習,不僅是一個學習態度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責任問題,它既關系到黨員干部自身的進步,更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的成敗,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在全球一體化、信息化的飛速發展的今天,科技理論知識日新月異、改革發展中的新情況新事物新動向層出不窮、黨的理論創新不斷涌現,因此,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學習、再學習。
學習,首先要善于學理論。因為,理論上的成熟是一個政黨成熟的標志,也是一個領導干部成熟的標志。政治上的清醒來源于理論上的堅定,工作上的進步來源于理論上的指導。其次是要善于學知識。當今世界發展變化很快,新科學、新技術、新知識不斷涌現。領導干部要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都需要學習和把握。其三,要善于學做人。要做官,首先要做人。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號召全黨同志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作為黨員干部要有崇高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修養,才能贏得人民的尊敬,因此,要切實加強黨性修養,不斷提高境界胸懷,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凈凈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二)要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縱觀人類燦爛光輝的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重大的發現與成就的最初“雛形”都孕育余“思考”。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一次觀察世界地圖,看著看著,覺得地圖上的陸地就如拆開的拼圖。于是他產生了疑問:“會不會是一整塊陸地被分開的痕跡?”這被觸發的火花,終于演化為一門新學說——大陸漂移說。我們試想一下,假如魏格納不懂得在觀察后進一步深入思考,也許,這也偉大的新學說就不會產生了。
同樣,1930年1月,針對林彪的“井岡山紅旗到底能夠打多久”的悲觀情緒,為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并克服黨內存在的對革命前途的悲觀情緒,毛澤東主席撰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澤東主席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囿于條條框框或先入為主,通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代表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表現了毛澤東同志作為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瞻遠矚,點亮了中國革命的燈塔,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我們黨正是憑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堅定信念和“艱難奮戰而不潰散”的艱苦奮斗作風,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最后走上了歷史的最高舞臺。正是人類的善于思考,使一個個燦爛的文明成果不斷涌現,使世界不斷向前、不斷豐富。關鍵
二、“破舊立新”是解放思想的
(一)要敢于“破舊”
“破舊”就是要打破習慣勢力、傳統思維方式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破除影響發展的舊體制、舊機制、舊方法,積極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破舊”就是要與慣性思維決裂,與舊有觀念分離,轉變已經形成的思想和思維模式,打破一些固有的利益格局。這是一個痛苦、陣痛的過程,卻是關鍵所在。因為這意味著“否定自我、自亮家丑、自觸其痛”。這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鍥而不舍的斗爭。敢不敢“揭短”“亮丑”“否定自我”,愿不愿觸動內心深處的一根根神經,是思想解放廣度深度的試金石。溫家寶同志曾在“兩會”時說:思想要得到解放,就要有獨立思考、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就是要敢于批判,敢于追問、反思、評說。只要我們對現實存在的東西(包括政策、法律、決策)經常追問、反思其對與否,是否符合客觀要求,是否有利于發展,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和愿景等,如果不符合應該怎么辦,通過最大限度的努力我們能做到什么程度或者說在做到最好的情況下我們能遇到什么風險,其后果是什么,我們能否承擔住這種后果,如何取舍利益分成等等。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些,我們就會變得睿智,我們的思想就能夠隨時解放,可以隨時跳出習慣的框子,我們的思想、工作、決策就會更加符合客觀規律和時代要求,前瞻性更強、科學性更大、正確性更高、實效更明顯。這就要求各個部門、地區、每一名黨員干部必須結合工作及自身的實際,對照“十破十立”的要求,把自己切實擺進去,認真對照,反觀自身,逐項檢查。要對過去許多思維定式的東西重新思考,對過去已經習以為常的不合時宜的工作方法、機制、體制進行反思、評說,敢于“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才能確保問題看得清、找得準、挖得深,才能真正起到“破舊”的作用。
(二)要善于“立新”
“破”的目的在于“立”,俗話說,“破”之不易,“立新”更難,“破”而不“立”等于零。“立新”就是面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環境、新要求,人民群眾對發展的新期待,在“破舊”的基礎上樹立起促進發展的新意識,用新觀念研究新情況,用新思路破解新難題。
貧困和落后是貴州的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貴州的主要任務。貴州要后發趕超,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就耍丟掉傳統的發展模式和習慣套路,以新的理念和思路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按部就班,亦步亦趨,結果只能是原地踏步。“十破十立”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既有很強的思想性和理論性,又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當前貴州應該“破”什么“立”什么指明了方向。我們必須按照“十破十立”的要求,堅持敢“破”的精神,善“立”的氣魄,以科學的思維和方法攻堅克難,戮力破除阻礙發展的思想障礙,樹立促進發展的新意識,推動建立適合貴州趕超跨越發展的新機制、體制和新方法,敢干前人未干之事,敢走前人未走之路,在破與立之間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以開拓創新推動貴州經濟社會新發展,實現新跨越。
三、推動工作是檢驗解放思想的主要標準
解放思想既是一個意識過程,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解放思想是過程和方法,趕超跨越則是結果。新一輪的思想解放,其成效如何,最根本的評價標準要看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能否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如果只是以少數人的偏好和意愿在那里主導思想解放,與民眾的意愿相去甚遠,這樣的思想解放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解放思想最終必須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表現在具體的工作中,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扎實認真地開展好每一項工作,抓好落實每一項制度,以切實辦好每一件事為基本的行為準則,以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落腳點,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為評判標準,在工作中實實在在地解放思想,真心實意為廣大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真正把解放思想體現在具體工作中,落實到解決問題上。
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都要靠自己。億萬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打破思想僵化的最大動力,來自群眾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是推動思想解放的深厚土壤,只有全省人民都積極投身到解放思想、“十破十立”、推動趕超的實踐中,貴州的發展才會真正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