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才
一、貴州旅游文化建設的機遇和優勢
(一)省域戰略升格為國家戰略帶來的機遇
2012年1月12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將貴州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升格為國家戰略。2月,國家發改委編制、發布的《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中,把黔中經濟區納入西部重點經濟區的經濟布局,明確其目標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為重點的裝備制造基地、煙草工業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同年8月12日,國家發改委批復了《黔中經濟區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黔中經濟區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這一系列對貴州的文件和規劃中,在“三化同步”的貴州發展戰略中,都顯現出一個相同視點——旅游業,其文化背景是生態文明,核心理念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十八大報告中,首次單列論述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并列為“五大建設”,已超越了節能、環保的實踐層次。
(二)國內產業轉移為貴州旅游文化凝聚了人氣
為應對世界經濟處于低谷的國際形勢,我國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東部沿海一些產業向西向貴州轉移,以及本省對內對外開放度的提高,外界對貴州社會歷史的認識更加迫切,與貴州的文化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對貴州旅游文化產業形成不可忽視的“氣場”。
(三)原生態資源和民族民間文化是發展責州旅游文化的依托
貴州旅游具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文化和山地文化特征,并帶有中原文化的烙印。不可替代的原生態資源形成旅游的自然優勢,多元的民族民間文化形成獨特優勢,這是貴州旅游文化的依托。
二、貴州旅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一)旅游文化學科中幾個概念的淺解
“旅游文化”一詞,在今天曝光度不低。就其內涵,一般來說,旅游文化是人類創造的與旅游有關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外延很廣,涉及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民俗、建筑、生態、園藝、公共關系等學科。一般采用“總和說”來定義“旅游文化”,但特點并不鮮明。也有“旅游民族”說的觀點,即認為旅游文化是“某個民族或某個國家在世世代代的旅游實踐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本民族或本國家的文化”。這是從旅游文化的民族特殊性來定義的。
旅游文化歸根結底是適合自身發展的文化形態,是旅游主體文化。旅游文化以旅游客體(以自然景觀、地質地貌、山川等組成的旅游資源)為基礎,旅游主體(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創造者和感受者。筆者更贊同“碰撞說”,即在旅游主體和客體之間有不可缺少的橋梁,就是旅游媒體,連接旅游主體與客體,是旅游文化的發現和傳播者。再好的旅游景觀,沒有人去發現、宣傳、保護,不能真正成為旅游資源(旅游客體)。因此,媒體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在此,媒體不僅指報紙、電視、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更包括從事旅游宣傳、歌贊旅游的人,如詩人、作家、記者、歌者、民俗學者等。如此,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媒體就形成一個完整的旅游文化系統。從基本組成來看,旅游作為一門產業,還涉及旅游管理部門、服務團體和從業人員(旅游局、旅行社、導游等)。
(二)貴州旅游文化的傳承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氣候宜人,風景秀美,從雄奇、神秘到綺麗,不同特點的景致星羅棋布,有“公園省”的美稱。貴州全境生活著苗、彝、侗、水、布依等多個少數民族,占全省人口的37.9%,蘊含多彩多姿的山地村落民族民間文化和人類遺產。其中,世代口口相傳的侗族大歌為世界非物質遺產,水族的水書遐邇聞名。更有大哲學家王陽明、一代經營之神沈萬三等非黔籍名人留下的精神財富,以及安順地戲、屯堡文化的大明遺風與江南遺韻等,還有寶貴的紅色旅游資源。這些,都是貴州旅游文化的根基。
發展貴州旅游文化,要搶救和保護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一是保護好青山綠水的自然生態;二是有組織發掘、整理貴州民族民間文化,如名勝古跡的修繕、民間傳說的梳理和編撰:三是民間技藝、節慶、歷法、醫藥、傳統體育、原生歌舞等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并有傳承人;四是積極推動貴州非物質遺產世界“申遺”:五是在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中注意環境保護。
加大非物質遺產保護并向世界“申遺”,是發展貴州旅游文化的重要基礎。因為非物質遺產具有獨特性、活態性、綜合性、民族性,從民族文化的視角看,具有不可復制的壟斷性。“漢人有字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這樣的話只來自侗族世居的民間。
發展貴州旅游文化,要克服存在的“短板”問題,如旅游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的提高、與此配套的交通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如省內國際航班,只有貴陽到曼谷)。
旅游業要做大做強,必然要與文化結緣。少林寺如果離開了少林文化,不過是普通的寺廟。唐朝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的詩歌,讓寒山寺名揚天下;鄭緒嵐亮開嗓子,一曲《太陽島上》讓哈爾濱松花江北岸不起眼“太陽島”幾乎家喻戶曉:一部電影《廬山戀》,勝過給廬山打專門廣告上萬次。由此可見,旅游業的發展,必以文化內蘊為靈魂。因此旅游文化,除了民俗學家、園藝學家、博物學家等參與,還應有媒體人和詩人、作家、藝術家的參與。
(三)貴州旅游文化的創新
第一,觀念的創新。發展旅游文化不只是旅游服務行業的事情,如前所述,它是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媒體“三位一體”的體系。因此,就需要政府和服務行業、文化新聞界和民間多方努力。
第二,戰略思維的創新。旅游文化要與文學藝術結緣,借文學藝術之光照亮旅游客體。借開展活動的行為文化和影視文化宣傳旅游,已成為宣傳戰略的重要一環。就本省人才資源來說,是做得到的。這類影視劇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第三,與文化創意產業結緣,把創意理念融入旅游文化中,如旅游商品的創意設計與市場運作、特色旅游文化活動的策劃等。
第四,通過精心策劃和包裝,把貴州旅游文化做成品牌,并加大對外推介力度,建立、完善常態化、動態化的“網上貴州旅游”數字化平臺,實現宣傳域面的全覆蓋。
第五,借鑒外省乃至國外好的做法和運作模式,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第六,通過旅游學校、旅游培訓,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三、以旅游文化推動貴州跨越發展的思路
發展貴州旅游文化,不只是打造一張貴州名片,而是通向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事業(產業)的貴州特色的跨越發展之路,是落實國發[2012]2號文件和黔中經濟區規劃,是提升貴州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如何以旅游文化推動貴州跨越發展呢?筆者認為,應考慮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要把旅游文化融入貴州發展的國家戰略,制定旅游文化發展規劃,明確各景點所在地旅游的功能區和特點進行空間布局,如民俗旅游、生態旅游、文化旅游、商務旅游、紅色旅游等;二要創立吸引旅游者“向黔看”的旅游文化品牌,著力打造精品旅游線路:三要加大旅游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旅游環境;四要加大內引外聯力度,精心培育旅游文化產業:五要輔之以新聞戰略,并圍繞建立貴州精神高地,引領貴州旅游文化向更高層次發展;六要加強旅游文化人才隊伍梯次建設,為推動貴州發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