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軍
2013年春天召開的全國“兩會”,因為“中國夢”無比厚重,備受關注。新當選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閉幕會發表重要講話,九次提及“中國夢”。這是繼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復興之路”展覽首提“中國夢”后,對“中國夢”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論述,極大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彰顯了中華民族的鮮明特質。
一、體現了中華民族勇于承擔人類文明歷史發展重任的自覺性
中華民族擁有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早自秦漢就進入盛世,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獨領風騷”1500年之久。直到18世紀末期,中國經濟規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與20世紀末期美國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相當;對外貿易長期出超,當時西方最強國英國對中國的出口總額,還不及從中國進口茶葉這一項;當時全世界5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只有10個,有6個在中國。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半數以上是中國發明的。中華民族為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貢獻,由此可見一斑。
縱觀近代史,中華民族歷盡苦難,但一直在追逐民族復興夢,洪秀全的“天國夢”,奕訴的“洋務夢”,容閎懷的“留洋夢”,康有為的“大同夢”,梁啟超的“啟蒙夢”,孫中山的“共和夢”,一夢接一夢,但都夢不成真或半夢半醒。“五四”運動以來,中華民族先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歷經曲折,找到了“中國夢”夢想成真的密鑰。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近30多年來,中國又創造了人類歷史奇跡,即同期世界大國最快的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對外貿易增長速度,最快的外匯儲備增長速度,最快且人數最多的脫貧致富速度,最大規模的社會保障體系。今天的世界對“中國元素”倍感興趣,今天的中華民族越來越走向世界舞臺的顯著位置,今天的“中國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晰,今天“中華民族應當對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理念深入人心。
歷經曲折的中華民族擯棄了西式民主的負面資產,為世界展示更符合國情的發展模式,豐富了世界發展模式多樣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與中華民族要為人類文明做出更大貢獻的理念一脈相承。中國夢,不是簡單的為中國自身利益實現的強大崛起,而忽略了中華民族要對人類有所貢獻、已經對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正在為人類做著巨大貢獻和未來將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深刻內涵。唯此,自尊自信、理性科學、務實進取、開放寬容的健康國民心態才會根植于中華民族,使中華民族享受到更高、更廣的榮耀和尊嚴。
二、體現了中華民族致力維護世界和平和推動和諧世界建設的主動性
近代西方大國崛起都依賴殖民擴張和掠奪,戰爭是常用手段。當下,一些國家仍持冷戰思維,企圖圍堵、遏制中國。中國與周邊國家沉寂多年的領海糾紛、島嶼爭端近年來日益激烈。基于此,一些西方政客對中國的崛起疑心重重,大唱“中國威脅論”、“中國強硬論”,當然也不乏以“中國崩潰論”唱衰的。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基本文化心理。判斷中華民族的崛起不能機械套用西方歷史觀,而只能基于中國實際,這符合社會發展的基本邏輯。中國夢的實現,基于中華民族友愛和平的優良傳統、美好愿望和堅定意志,以和平發展、科學發展為基本路徑和基本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大國崛起。中華民族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近代中國飽受半殖民和戰亂之苦,“中國夢”的實現絕不會建立在掠奪和侵犯他國利益的基礎上,而是與其他國家和民族攜手發展、和諧發展、共同發展、共享繁榮。
追逐“中國夢”,中華民族將依靠“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履行應盡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繼續攜手各國人民推進人類和平發展與世界和諧。“中國夢”不是復興封建帝國的舊夢,也不是洋味十足的他國夢,而是基于中華民族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現代夢。中國不做美國夢、歐洲夢,不做脫離世界的狹隘民族夢,但不排斥美國夢、歐洲夢,也不干擾印度夢、巴西夢、俄羅斯夢、南非夢,世界也不做排斥中國的“西方中心夢”。中華民族充分尊重他國發展之夢,鼓勵各國去實現民族夢。“中國夢”是特色夢、和諧夢和普世夢,與世界夢完全融合。總之,“中國夢”是一種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和諧與平衡,是復興后的中華民族交給世界人民的滿意答卷。
三、體現了中華民族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性
沒有夢想的民族是可悲的,不能堅持夢想的民族同樣可悲。中華民族具有非凡創造力,從不缺乏堅定、堅韌的基因。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中華民族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各種長期、復雜、嚴峻的考驗將接踵而至。中華民族必須且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發揚真抓實干的作風,才能不斷沖破陳舊觀念的障礙,不斷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應對各種危機和挑戰。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在當代中國,“中國夢”的圓夢之路,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它源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源于新中國60多年的持續探索,源于近代“中國夢”夢不成真的深刻反思,源于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傳承。連續30余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世界第二的經濟總量,13億人口的總體小康,在全球性金融危機中一枝獨秀,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和機遇等方面的作為,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
四、體現了中華民族既重視國家發展又兼顧個人價值的務實性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中國夢”強調個人價值實現和國家發展緊密相連。“中國夢”,對于國家而言,就是使國家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對于個人而言,就是“實現自我,回饋社會,擁抱自然”。個人在追逐“中國夢”和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中,享受內心的平和、平衡、平靜;在與社會的互動回饋中,找尋和諧、和睦、和順的感覺和定位;在與自然環境的共生共存狀態中,尊重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人民是“中國夢”的主體和主角。因此,要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讓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目前,我國人均GDP相當于日本的近10%,即使經濟總量超過美國,但按人均指標,差距不言而喻。近年我國的基尼系數處于0.438的高位線。伴隨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中國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人們的價值追求也越來越趨于多元化。對照“中國夢”的中期和遠景目標,我們在生態環境、教育、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等很多領域,仍存在較多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領導干部不能把自己當成“主角”,把群眾當成“看客”,在重大改革決策的制定過程中,應吸納民眾參與討論,并注意把專家的見解和群眾的首創精神結合起來,使制度的頂層設計有更廣泛的民意基礎。這樣一方面將使阻礙“中國夢”實現的各種危機化“危”為“機”,另一方面將促進個人價值的實現。
(作者單位:湖南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