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抒望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走不出一條自己的道路,照抄照搬人家的一套,走人家的路,它就喪失了歷史主體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總結長期歷史經驗特別是建國60多年來的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我們中華民族用最先進的思想政治成果和智慧所選擇出的強國之路,它包容了幾代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的理想、追求和探索,是中華民族主宰自己的歷史命運、實現偉大復興的根本所在。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毋庸置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澤東。毛澤東將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繼獨立自主地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后,又成功探索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之路。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所覺察,并發表了《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和講話,提出鑒于蘇聯的經驗教訓,“要引以為戒”,“少走彎路”,開始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諸如關于要把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和技術革命上來:關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不能照抄外國的經驗和模式,要從中國“一窮二白”農業大國的國情出發,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關于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擴大國家的民主生活,包括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等等。毛澤東這些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構想,盡管還不夠完善和系統,不夠全面和具體,但其思想的提出和所做探索是極為寶貴的。它畢竟是我國擺脫蘇聯模式,走自己的路的偉大起點,進而為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做了理論引導。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總結我國和借鑒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撥亂反正,果斷地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嚴重錯誤,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做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著名論斷。他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今天的中國,經濟繁榮,政治昌明,思想解放,文化鼎盛,社會和諧,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然持續、西方資本主義面臨重重困難的今天,中國的發展道路愈益顯得光彩奪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受了歷史和實踐的檢驗,得到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只有倍加珍惜、毫不動搖地堅持這條道路,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夢想。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
恩格斯曾經斷言,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深深扎根中國大地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談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時,毛澤東曾十分形象地說,是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當然,實際過程要復雜得多。那是一代人的探索,漂洋過海到處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嚴格地說,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是我們找來的。中國人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就在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我們黨要把從西方尋找來的真理,變成改造東方大國的武器,形成中國革命的理論,引導革命取得勝利,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必然遇到許多特殊和復雜的問題,甚至付出巨大代價。其實,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過程及其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有兩次大的歷史性飛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中國特色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勝利,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就是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經過不斷的探索實踐,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黨開始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其理論成果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判斷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集中全黨智慧,進行理論創新,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得到新的發展。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一系列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一脈相承、發展創新,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深深扎根在中國這塊土地和改革發展實踐中,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我們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是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只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我們就一定能夠不斷取得新勝利。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們國家的性質和國情所決定的。中國近代史表明,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舊式的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其他種種方案,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都不能完成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制度設計建立在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上,建立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上,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與當今世界其他制度體系相比較,具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保障人民權益,保證人民當家做主,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政治優勢,符合我國國情,代表人民利益,順應時代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任務;有利于推進改革開放,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有利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有利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有利于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有利于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水平。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中,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制度化問題是一個歷史范疇,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并加以驗證。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制度完善永無止境。理論的與時俱進催生制度的與時俱進,道路的不斷拓展需要制度的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我們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制度框架與制度體系,但是制度的確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需要我們不懈地努力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要堅持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堅持和完善現有制度,從實際出發,及時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作者單位:中共山東省臨沂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