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宏觀經濟低迷下行的走勢仍在持續,經濟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上升,大大增加了投資客對投資前景的擔憂。2013年,老外創造的一個新詞——“李克強經濟學”由此大熱,英國投行巴克萊在一份報告中稱,“李克強經濟學”有三個重要“支柱”:不出臺刺激措施、去杠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這注定投資客們需要隱忍。
的確,李克強總理上任后多次強調,“長痛不如短痛”,要少管市場多放權,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頂住壓力堅持放權,停止擴張性政策,回歸市場化調控,這一系列舉措贏得了廣泛贊譽。然而問題是,中國經濟局勢的復雜程度遠遠超出想象,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短痛到底有多痛?中國經濟會否因痛而休克還不得而知。
上半年經濟數據已經陸續發布,進一步印證了中國經濟開始走向低迷的判斷。以財政收入為例,2013年上半年中央財政收入增長0.1%,比全年預算目標低6.9個百分點;全國財政收入前5個月累計同比增長6.6%,也低于目標增幅。收入銳減,民生等支出需求剛性增長,加之前幾年形成的巨額債務,壓力可想而知。
2013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逐季下滑,我認為長期以來政府企業都已習慣高增長環境,短期難以完全接受增速下滑,需要切實提高對增速下行的容忍度。目前的增速仍高于“十二五”規劃7%的目標,不僅是可以接受、可以容忍,而且是恰當的增速。如果我們能接受這樣的經濟增速,就意味著不需要通過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來拉動需求。我國已進入增速轉型期,正從前些年“保八”向“穩七”過渡?,F階段既不要隨便“鼓泡沫”,更不能輕易“戳泡沫”,而要千方百計“擠泡沫”,為我國經濟迎來下一輪持續健康高速發展奠定基礎。
面對持續疲弱的經濟數據,我們能夠下定決心放棄短期刺激,容忍一定程度上的經濟下行,同樣也應該容忍經濟下行帶來的一系列后果,包括投資渠道受限,投資收益欠佳。投資客真正做好這樣的準備,尤為重要。
在經濟低迷之時,可持續的增長動力只能來自企業創新。走出低迷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水養魚”,創造一切條件鼓勵企業創新。這是一個涅槃的艱難過程,需要市場的信心和耐心,繁榮和危機都有其必然周期,黑暗后一定是光明,只有看透這些,投資客才知道在經濟低迷期自己該做些什么。
所以,在經濟低迷、投資環境不好的時候,投資客們不妨養養花草、喂喂魚鳥、陪陪家人。如何在逆境中學會隱忍,同樣考驗投資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