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
中國證監會主席在《求是》雜志發表的《監管執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一文,引起市場的強烈關注。資本市場案件查實率只有60%—70%;每年立案調查110件左右,能夠順利作出行政處罰的平均不超過60件。每年平均移送涉刑案件30多件,最終不了了之的超過一半,這些數據與事實,無疑在讓市場感到震驚的同時,更讓我們感到從嚴治市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某些違規行為之所以沒被追究責任,沒有受到嚴懲,與人情世故夾雜其中、監管部門不敢碰硬、不堅持原則有關,也與制度建設存在缺陷、執法體制僵硬有關,當然更與地方保護主義有關。事實上,地方保護主義如一座“大山”般壓迫著A股,自股市誕生以來像幽靈如影隨形。像內幕交易一樣,地方保護主義亦是A股市場的一顆“毒瘤”,其危害性自不待言。
綠大地案無疑最具代表性。云南綠大地案曾被中國證監會認定為“案情重大,性質極為惡劣”。然而該案案發后,上市公司向上級求援、地方行業管理部門的求情以及地方領導進京為綠大地說情等卻忙得“不亦樂乎”。對于其時深陷違法犯罪泥潭的綠大地來說,地方保護可謂無處不在。此外,2011年12月相關法院的一審判決與此后昆明中院的嚴懲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前后兩份不同的判決結果,亦折射出地方保護主義在其中作怪。其實,除了袒護相關違規上市公司之外,并購重組、新股上市等過程中亦不乏地方保護色彩。如為了企業上市,地方相關部門往往通過稅收減免、政府補貼等方式包裝粉飾業績,進而使其順利過會成功躋身于資本市場,而一旦減稅、補貼等被取消,上市公司立即現出原形,最終埋單的只有投資者,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地方保護主義的背后,一般都有公權力的參與,本質上是地方相關部門游走在法律法規的邊緣,與現行法律法規玩“老鼠戲貓”的游戲。地方利益得到了保護,卻損害了廣大投資者與中國資本市場的整體利益。因此, 這顆“毒瘤”必須予以摘除。
定位錯誤是股市背負的另一座“大山”。中國股市是為融資者服務的,因此這個市場更適合融資“圈錢”,而不適合投資。連續四年“熊霸全球”,十年“零”漲幅,眾多投資者紛紛銷戶與股市訣別,這些現象的發生,并不是獨立事件,而是“圈錢市”的必然。盡管監管部門出臺政策以使上市公司回報股東更加積極,但其中不乏為了獲取再融資資格的因素在內。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在A股市場誕生的前21年里,融資總額高達4.3萬億,雖然同期分紅1.8萬億,但考慮到投資者持股比例為30%,其分紅則只有0.54萬億,如果再扣除紅利稅,所得更少。近年來,每年上市公司再融資額大大超過新股IPO融資額,已呈現出異軍突起之勢,而定向增發則成為幕后推手。再融資門檻大幅降低,顯然與對股市的錯誤定位密切相關。
利益集團與權貴資本橫行是股市背負的又一座“大山”。A股不僅是圈錢者的樂園,更是利益集團與權貴資本的游樂場。在這個市場中,利益集團與權貴資本通過不同的方式,大肆竊取市場利益,損害投資者的權益,最終留給市場的只有“一地雞毛”。
如投資者曾經對創業板寄予厚望,希望其能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但最終創業板不僅沒有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反而變成了“三高”發行泛濫的“圈錢板”,成為新的“創富板”,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套現板”。今年以來,創業板表現不俗,但創業板高管、實際控制人等減持套現同樣不俗。今年3月份創業板高管套現11.02億元,5月份高達22.25億元,7月份為9.83億元。創業板高管頻繁套現之后,一旦再遭遇到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撤離,創業板后果不堪設想。
投資者利益保護不力是股市背負了20余年的“大山”。股市的錯誤定位,中小投資者是埋單方;制度建設缺失,市場監管不力,投資者仍然是埋單方。事實上,投資者保護不力亦體現在違規成本低上。即使是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也有像安然、世通等公司財務造假,有嚴格懲罰機制的美國尚且如此,在A股市場出現包裝粉飾業務造假上市等現象實際上太正常不過。
像綠大地、萬福生科這樣造假性質惡劣的公司,居然還能“茍活”于市場中,綠大地原大股東何學葵還能將股份轉讓進而獲取巨大的利益,如此荒唐事也只有在A股市場才會發生。即使在萬福生科案中,平安證券為投資者墊付了賠償資金,這也僅僅只是“個案”而不具有普遍性。即使是監管部門常常將“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掛在嘴邊,對投資者保護不力的格局亦絲毫沒有得到改觀。
幾座“大山”不僅壓得投資者喘不過氣來,也阻礙著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長治久安。這幾座“大山”不搬除,A股會有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