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樂迪
從原鐵道部分拆出來的中國鐵路總公司將被定為正部級的企業,原鐵道部部長盛光祖將成為鐵路總公司的首任董事長。而這家正部級的央企將歸屬國務院直接領導。有人質疑如此調整簡直是換湯不換藥,憑空多出了一個歸國務院領導的正部級企業,唯一的變化或許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的牌子換成了“中國鐵路總公司”。
國資委“管不住”央企
一提到央企,估計大部分人都會條件反射地想到國資委,所以很多人對壟斷企業不滿,就會指責國資委,但這有點打錯了板子。國資委確實負責國有企業的管理,但并不意味著所有國有企業都歸國資委管理。而且,即便是歸國資委管理的企業,在涉及一些重大問題上,也并非國資委自己能說了算。
例如,在人事上,國資委管理的央企有兩個部分,副部級的屬于中管干部(即歸中央管理的干部),這部分國資委是不能管理的。人事方面就要組織部門配合,一般情況是組織部門任命正部級央企老總,副部級的由中組部和國資委一同負責;另一部分廳級及以下的才是國資委管理的。這部分人事歸國資委的企業領導人員管理一局、二局管理。
副部級及以上的央企負責人,具體人事管理由中組部負責。在中組部中,干部五局(企業干部局)就和管理央企干部有關。干部五局直接負責副部級央企一把手的干部任免工作。雖然這些副部級央企的副手歸國資委管理,但也要和干部五局協商一致,才可任命。
而央企所需的項目審批,則歸發改委拍板。所以,這導致一部分國資委管理的企業領導對于自己的領導反而“冷淡”,跟發改委方面倒是頗為熟絡了。
此外還有一部分央企是不歸國資委管的,比如金融企業,如四大國有銀行。去年被提升為副部級的四大保險公司,也不歸國資委管理。
另有一些央企則歸所屬部門管理。譬如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歸屬財政部管理,而另一個壟斷企業中國煙草總公司則歸屬國家煙草專賣局管理。
央企負責人的政治待遇
央企負責人的待遇也可以通過其政治地位看出,譬如觀察央企負責人是否是中央委員。在十七屆中央委員中,只有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央企負責人,這個人便是時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的康日新。不過這位央企一把手在2010年時因受賄被判無期徒刑。
在去年的十八大上,共有5名國企一把手成為中央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馬興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許達哲,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林左鳴,時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的蔣潔敏,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張國清。
由上面的名單不難發現,軍工企業負責人的政治地位普遍較高。5名中央委員中,4名是涉及軍工行業的。唯一非軍工企業的負責人是來自中石油的蔣潔敏,不過他比較特殊。在今次的政府換屆后,蔣潔敏出任國資委主任。十八大上成為中央委員,對于蔣潔敏來說只是一種仕途鋪墊。
此外,在十八大還有一部分央企負責人成為中央候補委員或者中紀委委員。
由此觀之,實際上央企領導的個人仕途和行政層面的組織系統深度綁定。若是從取消行政級別來進行央企改革,難度不小,這牽動了整個干部管理系統的根本。在某種程度上講,央企具有一定行政級別,本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并不值得大驚小怪。
而且,隨著干部管理制度日趨完善,政企交流成為干部仕途發展的一個方向。越來越多的央企一把手借著央企平臺完成仕途跳躍。多位央企的一把手如今已是地方政府的“一把手”或者更高級別的官員。這其中如出身電力企業的李小鵬(山西省省長)、出身石油企業的蘇樹林(福建省省長)以及張慶偉(河北省省長)等。
在這個意義上講,以行政級別來打通企業和仕途的通道,對于央企負責人也是一種激勵,鼓勵他們商而優則仕。
(摘編自《讀天下》,
有較大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