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電腦,一個已注冊的淘寶賬戶,即可在網上輕松完成拍賣事宜——這就是上海馳翰網拍部負責人周權為藝術品收藏者們描繪的誘人現實。
8月31日,弛翰拍賣與淘寶網聯手展開的上海馳翰“《大道》——渡海專場網絡拍賣會”,可以看作是近段時間以來風起云涌的藝術品電商大潮的最新縮影。周權告訴《投資客》記者,這僅僅是上海馳翰搶灘藝術品電商的“熱身賽”,更大的動作在后頭:今年年初,上海馳翰就已開始籌備網上拍賣平臺“弛翰在線”,利用其專業平臺,不僅繼承馳翰拍賣以書畫為主體的“國粹”文化產品的拍賣業務,同時將開拓陶瓷、玉器、古籍等藝術品的收藏和消費市場。據介紹,目前弛翰在線還處于測試升級階段,12月底將開始正式運營。
在周權看來,網絡新平臺的優勢,就在于打破了傳統拍賣地域上的界限。買家無需再為一兩副心愛的作品來回奔波于大江南北,一切只需動動鼠標搞定。據他介紹,馳翰還貼心地推出了現場指導服務,即使不熟悉電腦操作的買家,同樣可以輕松參與網上競拍。
這當然不是上海馳翰一家的看法。文化部文化市場司今年6月份出版發行的《2011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中顯示,2011年中國大大小小在線的、涉及藝術品交易的網站就已經超過了1000家,而一些大的拍賣公司也策劃了一些網上在線的拍賣。報告同時提到,2011年藝術品網上交易額達12億元,藝術品網絡交易漸成共識,將成為突破傳統交易模式的新嘗試。盡管最新的數據尚未出爐,但從發展態勢看,2011年至今,藝術品電商的規模相比于2011年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呈現出突然爆發之勢。
●線上開拍 藝術品拍賣行扎堆“觸網”
逛一下藝術品交易網站就能發現,在線經營藝術品已經漸成氣候,很多網站已經從單純的信息平臺,發展成為分門別類的專業拍賣平臺。嘉德在線、盛世收藏網、博寶網、雅昌、藝術國際……這些專業類藝術網站,都在致力與搭建藝術品線上交易平臺,甚至還有一些團購網站推出了“藝術品團購”的概念。
佳士得七月舉行的“明鏡白雪:高士愛蘭德化白瓷珍藏”專場拍賣于23日落下帷幕,其中的“紐約私人珍藏中國鼻煙壺”及“精選珍罕中國藝術參考書籍”專場拍賣,是佳士得首度嘗試中國工藝精品的在線拍賣。
無獨有偶,2013年5月17日到20日,藝典中國網作為北京保利委托的線上運營方,聯手淘寶網推出了“傅抱石—傅氏書畫作品專場”在線拍賣。作為淘寶涉足拍賣以來與國內知名拍賣公司的首次合作,這次網拍最終成交276萬元。6月,保利再推“齊白石及齊氏家族弟子書畫作品”四大專場,最終成交1779萬元,成績不菲,保利在線拍賣這個全新渠道,影響力依然可觀。
除了老牌拍賣行的觸網,一批新興的藝術品電商平臺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其中,成立于2011年的藝術品電商Hihey上線第一天就達成10萬元的成交額,成為國內藝術品電商領域的一匹黑馬。去年,Hihey交易額達5088萬元,據悉,目前Hihey每天平均交易額為20萬元。此外,今年春拍,上海泓盛首次舉行線上線下同步競拍,全場總成交額約4947萬元,比去年秋拍增長60%,15個專場中,均有網絡用戶出價參與,共有近50名客戶通過趙涌在線藝術頻道參與線上實時競投。
●引發爭議 傳統電商搶灘藝術品網拍
事實上,藝術品交易網站早已有之。國內目前已有上千家網站從事藝術品交易,其中,很多傳統的綜合類電商門戶也開始搶灘在線藝術品交易市場。
據記者了解,走秀網、易趣網均專門開設了藝術品頻道,淘寶網也通過舉辦藝術品拍賣會這一形式進入藝術品線上交易領域。全球電子商務平臺亞馬遜,也在八月初進軍高端藝術品市場。作為一股新興力量,傳統電商進入藝術品市場,加劇了藝術品電商的升溫勢頭。
不過,傳統電商進軍藝術品市場所引發的爭議,遠遠大于專業藝術品交易機構紛紛“上網”。北京保利拍賣執行董事趙旭是支持者的代表,他認為,和拍賣機構自辦藝術品電商平臺不同,傳統電商的客戶群體往往是從未介入過藝術品領域的所謂“圈外人”,通過與專業的藝術品交易機構合作,傳統電商有能力讓更多的新用戶迅速接觸到藝術品市場。而上海泓盛拍賣有限公司CEO趙涌的觀點則與其不同,“絕不與淘寶合作”的言論,代表了他以及一些業內人士對于傳統電商網拍藝術品的消極評價。趙涌認為,當傳統電商將藝術品與其他商品一同放上網絡平臺時,用戶對藝術品只能留下一個形的價值,而文化的內涵則消失殆盡。他還以愛馬仕、LV等奢侈品大牌舉例:“他們都不認可淘寶。”不過,即使評價如此消極,趙涌也承認“大眾電商巨頭涉足藝術界是一種趨勢”。
大部分藝術品經紀人對于亞馬遜進入藝術品在線交易市場的態度,也反映出業界對于傳統電商“狼來了”的糾結:盡管有些經紀人認為這能讓藝術品交易接觸到一個更廣闊的市場,但大部分經紀人對此舉持觀望態度,依然不愿立刻決定是否通過互聯網銷售藝術品。
也有更為冷靜的聲音。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季濤對《投資客》記者表示:“隨著大眾電商與藝術界的合作,尤其是像淘寶和亞馬遜這樣的電商巨頭進軍藝術品市場,肯定會帶動一些其他的大眾電商爭先效仿入侵藝術界,但不可否認,從目前情況來看,藝術品電商的市場空間不會很大,一些新加入的電商平臺還是要理性對待,不能盲目跟從。”季濤認為,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品價值太高,通過互聯網的渠道實現買賣,短期看并不現實。
藏家態度:知道,想參與,但要再看看
作為成都一位老資格的藝術品收藏者,陳鳴躍接觸藝術品電商的時間相當早。2008年的一個下午,陳鳴躍在古玩城淘到一串南紅手串,當時有一些圈內的朋友經常把自己得意的寶貝曬到網上,陳鳴躍就把這串南紅手串拍了照片發到網上,沒想到很快就有網友聯系他要購買這件寶貝。首次“觸電”之后,陳鳴躍便開始經常留意專業網站平臺上的出售信息。
即使在網上競拍熟手陳鳴躍的眼里,近日仿佛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藝術品網上拍賣平臺也讓人有些眼花繚亂。對于大多數收藏者來說,這是一個不可能視而不見的潮流,然而,何時放下競拍牌,拿起鼠標,仍然是一個令他們糾結的問題。
在近日記者專門針對藝術品電商所做的一次本地藏家調查中,幾乎所有人都聽說過藝術品線上交易,八成受訪者更表示“了解”這個平臺。不過,多數受訪者對于藝術品電商都持謹慎觀望態度,選擇“按兵不動”。談及未來,100%的受訪者表示會繼續關注藝術品線上交易,其中有九成人表態愿意嘗試在線競拍藝術品的方式,一成人則明確表示不會考慮。顯然,藝術品電商已初具影響,但還不足以讓人痛快地現在就加入到點擊鼠標的隊伍。
此外,對于藝術品電商,受訪者最關注的門類與線下并無二致:仍是以關注書畫為主流。同時,大多數受訪者對于網拍藝術品價格的期望值在5~10萬這一區間,更傾向于中低價位的藝術品,能夠接受20~30萬以上的藝術品網拍價格的,加起來也只有13%。調查問卷總體釋放出積極的信號,較為準確地體現了收藏者目前對于藝術品電商的“心理圖景”——有前途,有興趣,不適合高價值拍品,還要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