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
自古以來,被誤解得最深的可能是《九歌》中的《國殤》。
《國殤》常被解釋成為楚國陣亡將士的頌辭,在儒家主流文化忠君愛國的大前提下,《國殤》像一篇在陣亡將士紀念碑或忠烈祠中誦讀的冠冕堂皇的祭文。
《九歌》如果是神話,神話并不關心歷史現實,神話可能是比歷史存在得更早,神話的時代可能還沒有完整的“國家”概念。
《國殤》又常常被套用在楚國與秦國在戰國時代的幾次殘酷戰爭的歷史上,楚國屢次大敗,每次都死亡數萬兵士,因此《國殤》就更有了歷史事實的考據。
歷史現實卻往往是閱讀神話的局限。
《國殤》曾經被選入我中學時代的教科書中,那時,《國殤》自然是歌詠在中日戰爭中被日軍殺死的士兵。
戰爭的悲慘其實是沒有贏家的。
換一個角度,美國、日本自然也有他們的《國殤》,但伊拉克不是更應該覺得遍地都是“首身離兮心不懲”的《國殤》嗎?
《國殤》可能是最不容易跳脫歷史現實限制的一篇神話。
神話的美被歷史、現實政治霸占了!
中國古代神話中,最有資格做戰神的應該是“刑天”,據說“刑天”殺到頭都沒有了,還以雙乳為眼,以臍為嘴,舞動干戚刀斧,繼續作戰。
關于戰爭之神的神話,使人意識到殺戮的本質,人類往往不知道為何而戰,戰爭像愛情一樣,沒有任何理由,卻都主宰著人類的禍福吉兇,因此,才有神話的位置。
《國殤》一旦被解讀成歷史現實,便失去了神話的超然位置。
閱讀《國殤》時,最大的悲慘在于沒有戰爭的對象,敵人是誰?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所有的思考都沒有,只是穿起盔甲,拿起武器,拼命廝殺,殺到頭與身體分離,殺到魂魄飛散在荒地,肉體棄置在原野,但仍然不知道自己為誰而死?為何而死?
《國殤》里有對無辜死亡慘遭殺戮生命的本質悲哀,如果有一個主宰戰爭的大神,這大神自己大概也不清楚為何陷在如此天昏地暗的殺戮中吧。
《九歌》的許多篇章中都有期待、渴望、追求、戀慕,唯獨《國殤》所有的章句中都透露著絕對的孤獨,沒有對象,沒有牽掛,沒有戀慕或不舍,只是永無止境飄忽在原野上沒有歸途也沒有前程的魂魄,只是緊緊抓著長劍武器的殘斷的肢體,已經支離破碎,卻還要奮力而戰。
我常常在閱讀《國殤》時想象2000年前楚地祭祀中的場景,會是多么震懾人心的驚心動魄的歌聲嘶吼或迷狂的舞踏。
如同在電視畫面上看到慘絕人寰的越南戰爭、美國與伊拉克的戰爭……我總想起《國殤》,想起年輕生命像中了巫咒一樣,被送上戰場,遭受屠戮蹂躪的悲慘。悲慘到了使人麻木,肉體支離破碎,血肉橫飛,仿佛反而變成一種快感,一種毒癮發作的狂喜。
戰爭之神是嗜血的神,他一直存在,便是告訴我們自己內在也有的嗜血的本質。
我不知道自己被逼在慘烈廝殺中時,會透露什么樣的人性;我不知道鋒利匕首刺在咽喉時,自己會有什么樣的凄厲叫聲與驚恐眼神。
《國殤》或許不是傷悼陣亡將士的頌歌,《國殤》不應該是君王統治者拿來祭奠為他利用、為他死去的亡者的頌歌,《國殤》也不應該是任何國家或政權用來壯大自己軍容聲勢的“頌歌”。
《國殤》是對戰爭最絕望的詛咒、悲憤與唾罵。
若用《國殤》來滿足統治者的悲憫偽裝,是對《國殤》最卑劣的錯置。
《國殤》最終的領悟是他們并沒有“國家”,他們只是荒原上棄置的尸體,他們只是荒原上找不到回家路途的魂魄。
在任何一座“忠烈祠”、“祭拜”的統治者,都只是為了自己權力的陰謀與野心。
《國殤》的魂魄一直在原野荒地,他們從來不會在任何統治者的祭祀中出現。
在《國殤》里,他們只是活著的父母、妻子、兒女同聲一哭的野鬼!
(摘自《九歌:諸神復活》,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