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麗寧
摘要目的:觀察托吡酯與卡馬西平治療腦梗死后繼發癲癇臨床療效。方法:收治腦梗死繼發癲癇患者1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采取卡馬西平和托吡酯治療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5)。結論:托吡酯治療腦梗死后繼發癲癇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控制各種發作類型的癲癇且不良反應少。
關鍵詞托吡酯 卡馬西平 腦梗死后繼發癲癇
腦梗死后繼發癲癇是一種神經系統慢性疾病嚴重影響神經功能的恢復及患者預后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1年月~11年5月收治腦梗死繼發癲癇患者1例比較托吡酯與卡馬西平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年月~11年5月收治腦梗死繼發癲癇患者1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51例男8例女例;年齡5~76歲平均6.5±.56歲;合并高血壓15例冠心病1例糖尿病17例和高血脂癥7例。觀察組51例男6例女5例;年齡5~7歲平均58.79±.7歲;合并高血壓1例冠心病1例糖尿病16例和高血脂癥8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合并癥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5)具有可比較性。
臨床診斷: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指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且經腦顱T、MIR檢查確診根據患者發病時間分為早發性癲癇61例和遲發性癲癇1例;患者排除:癲癇病史患者;嚴重精神疾病、智力障礙及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及心臟功能異常患者。
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腦梗死常規治療對合并疾病給予相應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口服卡馬西平.1g/次次/日觀察組口服托吡酯5mg/次次/日根據患者病情調整用藥劑量觀察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療效判斷標準:①控制:無癲癇發作;②顯效:癲癇發作頻率減少75~99;③有效:癲癇發作頻率減少5~7;④無效:癲癇發作頻率減少<5。總有效率=(控制+顯效+有效)/總例數×1。
統計學處理:將研究所得結果用P17.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檢驗檢驗值P<.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結果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9.1對照組總有效率8.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5)見表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兩組不良反應主要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及嗜睡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5.88明顯高于對照組(15.6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5)。
討論
腦梗死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而腦梗死后繼發癲癇作為腦梗死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病率隨腦梗死患者數量的增加而逐漸上升可發生于腦梗死任何時期以早發性多見5。腦梗死后繼發癲癇反復發作及長期用藥均可加重患者腦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及生活質量。托吡酯作為一種臨床應用的新型廣譜抗癲癇藥物其抗癲癇機制復雜對各種癲癇療效顯著。本研究選取腦梗死后繼發癲癇患者包括早發型癲癇和遲發型癲癇采取托吡酯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可有效控制患者各種發作類型的癲癇癥狀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卡馬西平組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岳勝新.腦梗死后癲癇發作1例臨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9,7:19-19.
何文貞,鄭俊忠.氟桂利嗪輔助治療腦梗死后繼發的早期癲癇[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1.
陸尤,萬繼峰,王麗.托吡酯與卡馬西平治療腦梗死后繼發癲癇臨床療效的對比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1,6(1):81.
毛開顏.針藥結合治療腦梗死繼發癲癇的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5,(6):17.
5潘莉,黃云旗,尹蘇紅.腦梗死后遲發性癲癇患者6例臨床研究[J].疑難病雜志,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