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全偉
摘要目的:研究巴曲酶對短暫腦缺血發作治療的效果。方法:將165例短暫腦缺血發作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8例和對照組8例以上各組均給予復方丹參注射液+生理鹽水5ml靜滴1次/日治療組加用巴曲酶5U加入生理鹽水1ml靜滴連續應用天治療后小時、7小時觀察療效。結果:經巴曲酶治療組較對照組明顯好轉。結論:巴曲酶能有效治療短暫腦缺血發作。
關鍵詞巴曲酶治療腦缺血
8~11年收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患者165例除應用常規治療外還應用巴曲酶靜滴取得良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165例根據詳細病史、神經系統檢查均符合TIA診斷標準。于治療前及病程~8小時后經頭顱T或MRI檢查無異常病灶。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例男58例女例年齡~7歲平均5.±.歲TIA次數每天≤次66例≥次16例;TIA持續時間≤1小時7例>1小時1例;頸內動脈系統6例椎-基底動脈系統18例。除外凝血機制障礙有出血傾向、近期做過大手術或者嚴重外傷、急性胃潰瘍、高血壓血壓≥18/11mmHg和惡性腫瘤患者、以及不能排除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者。對照組8例男6例女例年齡~71歲平均5±歲。TIA發作次數每天≤次65例≥次18例;TIA持續時間≤分鐘69例>分鐘1例;頸內動脈系統66例椎-基底動脈系統17例。
治療方法:①對照組:靜滴生理鹽水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1次/日口服拜阿司匹靈片1g/日阿托伐他汀mg/日尼莫地平片mg次/日1天1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應用巴曲酶5U加入生理鹽水1ml在6分鐘內靜滴1次/日連續應用天其他治療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用藥相同。
輔助檢查:用藥前常規檢查頭顱T或MRI、心電圖、血小板計數、血凝檢查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原比率(PTR)、凝血酶原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凝結時間(TT);血脂、血糖、肝腎功能、血、尿、糞三常規療程結束后復查上述與出凝血有關的化驗指標。
統計學處理:采用檢驗。
結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7小時內TIA控制率分別為878(7/8)和55(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P<1)。療程結束后復查血小板計數與開始時無變化亦未見血尿及大便潛血。見表1。
對照組1例在治療過程中發生腦梗死梗死部位其中頸內動脈系統8例椎-基底動脈系統例。治療組1例于病程第天發生腦梗死為椎-基底動脈系統腦梗死表現為頭暈、行走不穩;另1例于病程第7天發生腦梗死為頸內動脈系統梗死表現為偏癱。
討論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指由于某種因素造成的腦動脈一過性或短暫性供血障礙導致相應供血區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或視網膜功能障礙。TIA病因有多種學說近年來多數學者傾向于微栓子形成學說這一學說是基于短暫性黑矇發作的患者在眼底檢查時可觀察到白色栓子流過。微栓子來源于頸部和顱內大動脈尤其是動脈分叉處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附壁血栓或心臟的微栓子脫落隨血流入腦中引起顱內動脈閉塞產生臨床癥狀當微栓子崩解或向血管遠端移動局部血流恢復癥狀便消失。
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TIA既是一個獨立性疾病又是腦卒中的高危因子TIA患者中在1~5年內有1~9(平均1)發生腦梗死TIA反復發作8小時內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幾率可達5。因此有效防治腦血管病就必須及早治療和處理TIA控制其發作抗凝治療被認為是治療TIA的一種安全有效方法近年來有關TIA應用低分子肝素治療報道較多而應用巴曲酶治療TIA的報道不多。
巴曲酶是一種具有明顯的降低纖維蛋白原和溶栓效應的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新藥臨床上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并獲得令人滿意的療效。巴曲酶治療TIA是利用巴曲酶這一外源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激活劑可使反復形成的微小栓子溶解恢復正常血供。本組病例中應用巴曲酶治療TIA7小時內控制有效率878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無一例出現腦出血。
綜上所述應用巴曲酶可以在腦缺血造成不可逆性神經元損害之前抑制血栓形成阻止腦血流進一步下降又可以通過降低血管阻力等作用而改善微循環增加腦血流量。因此應用巴曲酶是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吳江.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5:155-158.
陳群,曾因明,等.巴曲酶對腦缺血后沙土鼠海馬椎體細胞延遲性壞死的影響.中國藥理學通報,1998,8(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