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妉等
摘要目的:探討肺炎支原體(MP)感染并發腦炎的臨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MP感染并發腦炎患兒8例進行臨床分析。用MP間接血凝集試驗檢測MP抗體滴度>1∶8為陽性。同時檢測血清EBV、ADV、RV、MV特異性IgM抗體及腦脊液、腦電圖、顱T等檢查。結果:8例除均有發熱、咳嗽、肺部有改變外還有頭痛、嗜睡、精神萎靡、煩躁、嘔吐、意識障礙等癥狀其中抽搐例均無腦膜刺激癥。腦脊液檢查細胞數正常5例增高例。腦脊液生化檢查蛋白質輕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腦電圖中度異常例輕度異常5例。顱T檢查8例均正常。全部病例采取紅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療并輔以其他對癥處理如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控制液量及應用腦活素、胞二磷膽堿營養腦神經細胞藥物。結論:MP感染并發腦炎其臨床表現及腦脊液檢查酷似病毒性腦炎和腦病應注意鑒別。使用紅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療預后良好。
關鍵詞肺炎支原體腦炎感染
肺炎支原體(MP)感染及肺外并發癥的報道日趨增多但MP感染并發腦炎的報道不多收治MP感染并發腦炎患兒8例現將臨床特點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收治MP感染患兒56例其中并發腦炎8例(1)其中男5例女例;發病年齡19個月~8歲平均5歲。均符合MP肺炎并發腦炎診斷標準。
檢測方法:采用MP間接血凝集試驗試劑為日本富士株式會社制造MP抗體滴度>1:8為陽性可診斷為MP感染。同時檢測血清EBV、ADV、RV、MV特異性IgM抗體及腦脊液常規和生化檢驗腦電圖、顱T等。
結果
8例血清特異性MP-IgM抗體均陽性血清EBV、ADV、RV、MV特異性IgM抗體均陰性8例線胸片均為支氣管肺炎改變。白細胞(168~89)×19/。-反應蛋白升高例。8例腦脊液常規:細胞數正常5例增高例分別為×16/、18×16/、5×16/細胞分類以淋巴細胞為主。腦脊液生化:蛋白質輕度增高為6~1g/平均7g/糖、氯化物均正常。腦電圖中度異常例輕度異常5例主要表現不規則慢波、棘慢波反復爆發出現。顱T檢查8例均正常。
臨床表現:8例起病均發熱例弛張熱5例不規則熱。同時伴有陣咳肺部聽到不同程度干、濕啰音。接著出現頭痛、嘔吐、精神萎靡、嗜睡其中例出現抽搐(均為幼兒)。從發熱到出現精神癥狀~8天平均5天但均無腦膜刺激征。
治療與轉歸:8例患兒確診MP感染后均采用紅霉素~mg/(kg·日)靜滴一周或阿奇霉素1mg/(kg·日)靜滴5天然后改為口服羅紅霉素或阿奇霉素~周。并輔以其他對癥療法如用甘露醇或地塞米松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控制液體入量及應用腦活素、胞二磷膽堿等營養腦神經細胞藥物。治療~天熱退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住院天數1~1天其中例住院1天因癥狀好轉自動出院。復查腦電圖亦恢復正常例腦脊液異常患兒復查腦脊液細胞數及蛋白均恢復正常。
討論
MP感染在肺外并發癥中以中樞神經系統受累較多見可占MP感染的6~8。亦有報道高達167。本文占住院MP感染肺炎的1年齡以兒童發病者較多本文平均年齡5歲多在呼吸道癥狀出現后平均1天左右發生。本組病例是首先出現呼吸道癥狀平均5天后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在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可發生腦膜腦炎、無菌性腦膜炎、神經根炎等其中以腦炎為多。與本文報道相符。對MP感染并發腦炎目前尚無統一診斷標準有學者提出診斷基本條件:①血清MP-IgM抗體>1:8為首選;②有神經系統受累臨床癥狀和體征;③腦脊液檢查符合病毒性腦炎的改變同時血或腦脊液檢測除外病毒感染。診斷基本條件頭顱T或MRI及腦電圖檢查有助于診斷參考。本組8例均符合診斷基本條件。如果患兒以神經系統癥狀為首發癥狀時往往易造成臨床誤診。有報道MP感染引起腦膜腦炎長期發熱類似急性風濕熱。故對MP感染不典型病例或以神經系統癥狀為首發癥狀時以其他疾病不能完全解釋時應想到MP感染的可能結合臨床進一步做相應實驗室檢測及胸部線片等做出早期診斷以減少病灶遷延及多個臟器損害。
許多研究表明MP感染除MP對組織器官的直接損害外免疫反應的參與也是一個重要的機制。據報道在MP感染而累及神經系統的7例病人中腦脊液分離出支原體但腦組織中未分離出。因而認為病人的神經系統癥狀由病原體直接侵入證據不足。故考慮可能MP抗原與宿主神經細胞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成分感染后可產生相應組織的自身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導致神經系統的免疫損傷循環免疫復合對神經組織的損害。還有人認為與細胞免疫功能紊亂有關。
MP感染并發腦炎的治療與轉歸MP感染并發腦炎本組病例均選用紅霉素或阿奇霉素療程~周。并輔以對癥治療如止驚、降顱內壓、減輕腦水腫、控制液量以及應用腦活素、胞二磷膽堿等營養腦神經細胞藥物綜合治療病情恢復較快其中例復查腦脊液全部復查腦電圖均恢復正常。提示MP感染并發腦炎雖然臨床表現較重但總的預后良好。
參考文獻
1專家座談會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診治.中國實用兒科雜志,8,(8):561.
陳志敏.肺炎支原體肺炎的再認識-從發病機制到臨床治療的探討.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7():5.
王洪通,董宗祈.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肺外表現.實用兒科臨床雜志,,1(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