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柳清
摘要目的:探討社區全科醫師綜合干預措施對糖尿病型患者的干預效果。方法:收治型糖尿病患者9例進行社區綜合干預干預期1年比較干預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控制率。結果:經過1年的綜合干預措施干預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控制率均有明顯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5)。結論:社區全科醫師綜合干預措施是促進糖尿病型患者得到有效防治的理想手段。
關鍵詞糖尿病型全科醫師綜合干預措施效果評價
資料與方法
1年6月~11年6月收治型糖尿病患者9例建立慢性病檔案將患者實行飲食干預、運動干預、生活行為干預、藥物治療及糖尿病教育的綜合干預措施。歷時1年比較干預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控制率(每個月測1次空腹血糖和餐后小時血糖每個月測量1次糖化血紅蛋白)。
綜合干預措施:①飲食干預:合理安排飲食指導患者控制主食一般成年人每天主食量5~g。提倡少食多餐每天進餐5~6次。②運動干預:提倡適量運動根據患者的身高、體重、年齡等個性化地建議運動量以慢跑、走步、跳操、打太極拳等作為運動方式要求每次活動不超過1小時心率不超過1次/分。③生活行為干預:經常提醒患者注意個人衛生預防感染。如勤洗澡、勤換內衣防止皮膚感染。注意保持足部衛生每大用溫水洗腳選擇舒適的鞋襪。足部的水泡、皸裂、外傷要及時進行處理等。④指導藥物治療:根據患者體質、病情、合并癥等情況指導正確使用各種藥物。如對服用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的患者要反復講解藥物的治療原理、作用時間、不良反應以及服藥時間、服藥方法等。同時幫助患者分析藥物的療效。⑤健康教育:對單純血糖高而無合并癥的患者舉辦防治糖尿病知識講座每個月1次對病程較長、病情較重及有合并癥的患者除集中講課外還具體指導治療。
統計學處理:采用P1.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所有計量數據均以(±)表示。P<.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經過一系列的綜合社區干預措施比較所有糖尿病調查對象的BG、PBG、HbAI值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BG=.86tPBG=.81tHbAI=.7P<.5)。見表1。
討論
在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劇增目前全國糖尿病患者總數約萬。糖尿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巨大包括給患者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以及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其并發癥對健康和生命的威脅甚至導致殘廢和早亡以往研究認為肥胖、高血壓、脂質及脂蛋白代謝異常、高血糖、胰島素抵抗等是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如何比較好地干預危險因素減少并發癥就成為當務之急。
糖尿病型是一種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代謝性疾病好發于中老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及人均壽命的延長其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成人患病率已達.。國內外的研究都表明藥物干預和預防糖尿病是有效的但健康的行為方式心理等非藥物干預的療效日益突出。
糖尿病型需要患者堅持長期的綜合治療措施。本干預研究的基本模式是以社區為基礎針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藥物調整又對患者進行各種有關糖尿病健康知識的宣傳并具體指導其行為、運動、飲食、心理及血糖監測糖尿病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動幅度。飲食干預是糖尿病基本治療措施之一合理控制飲食可以有效減少人體對胰島素的需要量減輕胰島庀赴母旱#;も細胞功能其他各種治療都要在飲食控制的基礎上發揮作用。長期合理的運動可以使機體胰島素與胰島素受體結合力增加敏感性增強同時血糖降低糖化血紅蛋白下降。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中有重要作用5心理干預有利于患者控制情緒、鍛煉意志、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可消除心理因素對血糖的影響。在針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藥物調整同時對患者進行各種有關糖尿病健康知識的宣傳并具體指導其行為、運動、飲食、心理及血糖監測。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1年的綜合干預措施干預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控制率均有明顯提高表明社區綜合干預對于控制血糖、提高治療依從性、減少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是行之有效的與林英等的研究結果一致。
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全科醫師主動了解患者病情以多種方式給予患者綜合治療這樣形成的新型醫患關系十分有利于糖尿病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防治。型糖尿病患者社區全科醫師綜合干預措施在實踐中的效果良好具有低投入、高療效、可持續發展等特點是社區醫療中可實施的糖尿病綜合防治工作模式。社區綜合干預措施是促進糖尿病型患者得到有效防治的理想手段值得在社區內積極開展與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立群,趙偉波.型糖尿病患者社區綜合干預效果的評價[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7,6(7):-5.
方桂興.型糖尿病社區綜合干預的效果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11,():557.
楊明功.糖尿病流行現狀及防治對策[J].疾病控制雜志,,():19-197.
巫曉蓉,陳素文,陸曉偉.糖尿病遵醫行為與糖尿病控制率的相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8,1(1):6-61.
5章勇,倪佃芳,于彬,等.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研究[J].實用糖尿病雜志,8,5(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