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孫才新,當年重慶市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中國電氣工程領域的領軍人物;
對于電,他有著比別人更為深刻的認識;
他熱愛科學,治學嚴謹,將一生獻給了高電壓事業,并在該領域做出了卓越成就;
他推進了外絕緣放電理論的發展,曾被國際大電網會議專家工作組作為制定標準的技術支持和國內標準引用,并為西電東送和電力重大裝備研制、電網建設及安全運行做出過重大貢獻;
他還是個言傳身教的嚴師慈父和充滿大愛的民生關注者……
2011年11月25日,帶著對科學、對人間、對學生不舍的愛,孫才新不幸離世,享年67歲。他的逝世,是中國科技界、教育界、電力領域不可彌補的巨大損失,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評價孫才新同志:“一代英才、不幸病逝;大師風范、長存千古”。
與電結緣
一生獻給高電壓事業
出身農村的孫才新自幼便感受到農民因為用不上電,給生產、生活帶來落后和貧困。也就是從那時候起,他就立下志愿:一定要在電力領域中做出一番成就,用知識駕馭電,為國家城市鄉村發展建設貢獻力量。
1969年,孫才新從重慶大學電機系畢業后留校任教。那時的他可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越艱苦的工作越是爭著做;實驗室的焊工活兒親歷親為;絕緣子實驗,他一天能做50個,是別人的兩倍……
在有限的人生歲月里,孫才新以對科學無盡的愛,成為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時僅59歲,是重慶市當時最年輕的院士。
“我們都說孫院士是累死的,他現在終于可以休息了。”他的學生、重慶大學國家“973”首席科學家唐炬教授說。
由于我國國土的2/3屬于高海拔地區,而我國可以開發的水電和煤電資源大約有70%在西部高海拔地區;同時,由空氣污染而導致的酸雨區已達國土面積的1/3以上,因此我們的電網系統長期處于高海拔、覆冰、酸雨(霧)等各種綜合復雜環境中。為研究高海拔、污穢、覆冰(雪)、酸雨(霧)等復雜環境中,高壓和超特高壓輸電的外絕緣特性及放電機理、絕緣配合原則及防止事故的技術措施,孫才新常帶隊到貴州的高海拔山區,采集一手數據。
“冰雪災害一般都在春節前后,大家都往家趕,孫院士卻和我們奔赴現場。”孫才新的學生、重慶大學教授蔣興良記憶猶新,“刺骨的寒風有時吹得你站都站不穩,天氣潮濕得穿在外面的衣服一擠都是水,晚上的風聲讓你無法入睡……”
這樣的環境,一度成為孫才新研究工作的常態。但正是深入一線、嚴肅求實的科學態度,使他在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特別是在高電壓絕緣和故障診斷技術研究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的系統成果推進了外絕緣放電理論的發展,被國際大電網會議專家工作組引用為制定標準的技術支持和國內標準引用,并被西電東送等許多重點工程的設計及運行采用,效益顯著。由于絕緣效果的好壞會直接關系到電網能否正常運作,所以解決這一問題是實現西電東送的南(黔和滇的水、煤電送兩廣)、中(三峽和金沙江干、支流水電送華東)、北(黃河上游水電和陜、晉、蒙的煤電送華北)通道和以三峽電網為中心的全國聯網建設的關鍵之一,而這也是我們普通百姓都能從中受益的技術。
自力更生,
以學養學刻苦攻關
很少有人知道,在上世紀80年代,日后被譽為“中國電氣工程領軍人物”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才新,曾與學生一起用“板板車”撿設備,建起了國內第一個人工模擬氣候電氣實驗室。
1980年,國家開始西電東送戰略,急需高電壓工程人才,重慶大學響應國家號召,白手起家創辦了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專業。孫才新受命組建實驗室,專門研究不同氣候條件下對輸電線路的影響。但重慶大學創辦該專業比其他高校晚了30年,高壓電實驗設備龐大而昂貴,學校最初投入15萬元,還不夠買一套25萬伏的交流電試驗設備。“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干。”在困境面前,孫才新決定變被動為主動,他帶領一批學術骨干,主動外出推銷技術、無償進行技術咨詢、尋找合作企業,將拉來的錢再投入實驗室,然后研究出更好的技術,再找企業合作,如此循環,艱難地進行著科研之路。
“沒有基本的實驗條件,怎么教學?”孫才新找到有關部門、廠家,提出用即將退役的設備或質量稍次的元件組裝設備,同時答應以培養出來的學生優先輸送作為回報。據學生回憶,當年孫老師和學生找了兩架‘板板車頂著烈日,步行兩個小時,去電力公司拉廢棄的高壓設備、調壓器,甚至還有丟棄的鋼材,全部撿回來,廢物利用。僅僅幾個月后,實驗室搭建起來了,三位老師、兩位研究生興奮地開始了科研。
為解決同學們需長途爬涉做各種復雜環境下的電網絕緣效果測試實驗的困難,孫才新倡導創建了多個多功能人工氣候實驗室(該實驗室可以模擬強紫外線、沙塵天氣、高海拔(9000米以上)、酸雨霧等各種復雜氣候),并在云南、貴州二臺山、六盤水等高海拔地區建立試驗站,對在各種綜合復雜環境中電網的絕緣特性等性能進行了長期艱苦的試驗和理論研究。
之后,一臺達到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規定指標的150kV/6A交流污穢實驗電源就這樣誕生了,畢業學生則按約優先選派到了有產、學、研合作的企業。
后來,許多實驗設備都這樣走進重慶大學,再后來,他們系統總結了關于“產、學、研結合提高高電壓專業辦學水平”的教學探索,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經過20多年的積累和耕耘,孫才新和他帶領的團隊不懈努力和忘我工作,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已成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其所在的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實驗室也成為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先后承擔了葛洲壩—上海、貴州—廣東等500kV輸電線路,以及青藏電氣化鐵路等國家重點工程的電氣外絕緣研究,并承擔完成了國家重大技術攻關子課題1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課題8項,獲得了電氣設備在線監測及故障診斷領域的第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信息產業重大發明獎,為西電東送和電力重大裝備研制、電網建設及安全運行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重慶大學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專業的創辦者及學術帶頭人,孫才新院士在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培養了一支以中青年為主的科研隊伍,建成了人才培養與科研緊密結合的有特色的實驗室,為此,孫才新院士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全心全意,
一心為公甘為人梯
如今的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添置設備等重要開支,大部分是實驗室團隊從各項科研課題經費節余中,一點一滴“摳出來”的。這些年,孫才新帶領下的實驗室經過科研攻關、辛苦經營,先后節余了4000多萬元課題費,有人悄悄向孫才新建議:“你們如果把這些科研節余經費分了,那個個就都成百萬富翁了。”面對這些“好心人”,孫才新總是一笑了之,孫才新院士沒有把這些經費用來發獎金,而是用來更好地建設實驗室。
可經濟困難的時候,有些同志不免有抱怨。孫院士就會勸誡,“我們這幫人,從來沒有想過發財。只有把實驗室這個‘飯碗做好了,我們才能吃‘飽飯,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甘為人梯,是一個共產黨員學科帶頭人必備的品德。作為一名有二十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孫才新永遠堅持著自己的黨性。
在學生眼中,孫才新是良師更是益友,是嚴師也是慈父。每次見到學生,即使住院期間,孫才新常問的一句話都是:“進展如何?”
一篇博士論文遞交上來,看完后他將學生叫到跟前:“寫的什么亂七八糟的東西?”嚴厲的訓斥后,他又悄悄寫了張紙條:“博士論文只有一篇,因此,應靜心修改,不宜操之過急,以免造成評閱人對你終身的不良印象。”當孫才新得知這位博士的妻子帶著三個月的小孩到學校和丈夫團聚,因條件艱苦孩子缺少吃的時,他就每天把學校配發給他的一瓶牛奶給孩子補充營養。這位受到嚴苛批評的學生蔣興良,現已成為在高電壓與外絕緣技術領域特別是防覆冰方面在國際上都知名的專家,那張紙條被他珍藏至今。
孫才新的弟子陳偉根老家在江浙一帶,本科在重慶大學就讀。孫才新在他快畢業的那年冬天,曾三次光顧重大7舍305寢室,勸他留下來讀研究生。也正是在孫老師的勸說鼓勵下,陳偉根最終決定放棄回老家發展,就讀本校研究生并最終留校,在孫老師的關懷和指導下,陳偉根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成長起來,很早就評上了教授、博導,當上了長江學者,成為在電氣工程領域卓有成就的優秀青年學者。陳偉根說:“他和孫老師已超越了師生關系,孫老師比父親還親,他不僅是好老師,更是好家長,知道怎樣培養人,教育人。”
因為嚴謹的治學精神、大愛的寬容情懷、創新的科學思維,孫才新培養出獲碩士、博士學位和博士后出站人才102人,其中2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8年他獲得第四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2008年,孫才新被診斷為肺癌晚期。與病魔斗爭3年多時間來,他從未停止工作。“他在工作上非常拼命!”重慶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陳德敏說,“這樣的一位老師、專家值得每個重大人尊敬和懷念。重大師生會想念他,更會銘記他的教導,以他為榜樣,在科學研究道路上不斷前進。”
心懷大愛,電氣工程專家的民生情懷
看似遙不可及的高電壓和電氣工程,實際上孫才新院士的許多科研科技發明已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其研究越來越多地進入民生領域。
日常所見的變電器或大型高壓器每年消耗大量礦物絕緣油,這種油通常從石油提取,孫才新覺得不環保。大概從2000年左右開始,他帶領弟子們經過研究,開展了潲水油的環保利用,就是從中提煉出可供變壓器油,可以減少對石油的消耗,為國家節約能源。但是,因為潲水油回收要接受嚴格的國家監管,在這項研究開展四五年后,孫才新院士為減輕弟子們收取潲水的負擔,決定改用植物油來提取變壓器油,不久這項研究很快取得進展,同時具備了推廣應用的價值。現在,河南省的一些小變壓器,已用上這種油。
孫才新院士還十分關注癌癥的治療,一直致力于研究將高電壓技術與生物醫學工程相結合的技術應用。孫院士率領的課題組在研究中發現,目前癌癥治療中采用的直流法不能徹底清除癌細胞,要想達到治療的效果,必須對這種方法進行改進。
高電壓陡脈沖能否不損傷人體又將癌細胞徹底殺死,讓患者不受化療、放療之苦?1988年左右,孫才新開始與重醫附二院婦產科合作,分析了大量實驗數據后,研究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以高劑量、持續陡脈沖使癌細胞不可逆變化,用電流擊穿將癌細胞徹底殺死”的新思路,并設計出了實驗機器模型。該新思路的論文在國際權威專業學報發表后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和傳統方法相比,這種治療對人體健康組織傷害要小一些。在孫才新的帶領下,重醫大附院在人體臨床之前,已經完成對部分患子宮癌、乳腺癌大白鼠的動物實驗,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仍在繼續實驗。據悉,該項研究在治療宮頸癌、皮膚癌等表皮腫瘤,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當時該治療技術,正準備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申報,進行人體臨床實驗。可惜的是,在這個時候,孫才新教授,恰恰是因為肺癌,去世了。
作為重慶市科協副主席,孫才新愛科學、愛孩子,曾擔任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首席科學顧問、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評委會主任,參加評審15次以上。近三年雖重病在身,但對科協工作從不推辭。
如今這位中國高電壓領域的靈魂人物走了,但在很多人心中,充滿大愛的孫老師,一直就不曾離開,他的精神將一直溫暖和激勵我們,一路前行。
資料來源:《重慶時報》,《孫才新,一個生活在重慶的泰斗級大師走了》,作者劉占良;《重慶日報》,《中國電氣工程領軍人 孫才新院士病逝》,作者楊帆 張亦筑 徐媛;《科學時報》,《孫才新:大愛一生》,作者楊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