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
數日前購買了數字音樂轉盤:享聲Spring D100,經過一段時間的聽音,感到在各方面都非常滿意和理想。
選擇理由
數字音樂播放設備雖興起時間不長,但國產品至少也已經有十幾個品牌數十個型號(產品類型多為自帶DAC的數字音樂播放器,也有數字音樂轉盤或USB界面,其中包括一些介于品牌機和DIY之間的產品。國外品牌的選擇面自然還要多些)。這些品牌中,不乏一些生產中高端產品的傳統音響大牌,例如歐博、昆河等,他們的數字音樂轉盤和解碼器素質很高,但售價也不菲,對很多工薪燒友來說有點可望不可及。也有非常便宜的(售價只有幾百元的)小轉盤小播放器,能達到聽音目的,但素質表現也應該歸屬一般,功能設置也較單一。作為既對音質有較高要求投資能力又有限的多數發燒友來說,關注點往往在兩三千元產品上,這個價格區間帶數字轉盤的主要有景豐、乾龍盛、享聲、世紀格雷、aune、學林、度高、艾詩等,在沒有條件接觸實物進行比較的前提下,本人在對產品外觀、功能設置、用戶評價等方面做較長時間的盡量詳細的了解后,選擇了自認為性價比很高,在各方面都非常理想的一款數字音樂轉盤——享聲Spring D100。
購買任何產品,除了性價比外,就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在確定選擇D100前,曾與另一款價位相當評價也很不錯的乾龍盛QA660之間進行比較且反復猶豫,最后決定取舍的因素有5條:一是外觀與做工我更喜歡D100;二是在聲音特點上從一些對兩者做比較聽音者的介紹中,似乎D100更勝一籌(當然這有評價者的主觀喜好在其中);三是D100顯示屏更大些,便于在稍遠的距離進行操作;四是QA660背板有多種輸出接口,而D100則只有2種(都是同軸),而我目前只需要同軸一種,對于用不到的多組接口,心理上就覺得是占用了成本售價;第五點最主要,是QA660只有一個SD卡接口(機器上雖也有USB接口,但在機內并沒有接通或暫未設相關電路而屬于備用),這導致我無法直接連接自己的2T硬盤,而只能把里邊的音樂拷貝到SD卡上聽音,雖然32G、64G SD卡也能存不少音樂,但比起2T容量來說就小得多了,這意味著我無法隨心所欲選聽硬盤里的音樂。而D100有SD、USB和網絡三種接口,使用起來就要方便多了,在音樂來源上也更廣博(當然對于音樂存儲方式只有SD卡,而解碼設備卻會用到多種接口方式的人來說,就適合購用QA660,正所謂“選擇適合自己的”)。我也曾對內置硬盤的設計很感興趣,因為2T硬盤放進去幾乎一勞永逸不需每次都連接,使用起來自然更方便(經廣泛了解只有度高有一款如此設計的數字轉盤),但又擔心硬盤散熱不理想,加之其它某些因素未做此選擇。
高完成度的D100
Spring D100是采用SOUNDAWARE核心專利技術的高性能數字轉盤,基礎架構為雙晶振硬解數字播放方案(已獲得國家專利),可完美實現SD卡、大硬盤、網絡播放等各種功能,支持24bit 192khz WAV、FLAC、APE音樂格式,CUE列表管理(后續升級可支持更多的功能以及音樂格式)。采用日本定制超低相噪(-145dbc/hz,1khz)雙晶振,全硬解方案,整個解碼過程擁有極低的抖動和穩定性(最高低至1ps)以及極低的延時(10ns左右),定制進口日新鐵A芯繞制的變壓器以及多達6路的二級穩壓電源設計。
Spring D100是一臺體積不算小、重量不算輕且有一定厚度的正方形機器。全鋁機箱(黑色箱體金色按鈕,另有銀色箱體可選),四個邊角做成圓弧狀顯得很有藝術感,四個電鍍支腳顯得很穩固。面板左側為電源指示燈、遙控接收窗和5個功能按鍵,右側是液晶顯示屏。背板設計很簡捷,除電源開關,即插式電源座外,只有RCA同軸與BNC同軸兩個數字音頻信號輸出接口。輸入接口在機器左側,一個SD卡,三組USB(幾個接口可同時接大硬盤),一個網絡接口。
可顯示功能操作和音樂信息的4.3寸LCD顯示屏設計得很到位,如此大屏在3-5米處能夠完成所有的操作;內容豐富完善,主界面菜單分別是音樂播放、設置、關于我們和固件升級,設置內容包括選擇語言,網絡設置,背光時間設置,屏幕亮度選擇。最主要的當然是播放狀態下的音樂信息,屏幕上部為交替變換顯示的目錄、標題、藝術家三種,顯示的前提自然是原始資料中有提供;中間是播放、暫停、停止狀態標示和字體碩大的實時播放時間顯示,雖然沒有倒計時顯示,但下部有播放進度條,可直觀看出時間長短和剩余量。有四種播放模式可選:順序、隨機、循環和單曲循環,還有正在播放音樂的取樣頻率和量化位數顯示。我想這些對于了解、操控音樂播放已經足夠了,涵蓋了所有實用功能。
D100的小遙控器很好用,遠距離操作很靈敏,按鍵雖不多但可全功能操作,操控起來很簡捷很舒服,進入和退出多層菜單一目了然,特別是支持cue列表非常有用,可以隨時選擇某個單曲進行播放。D100的網絡共享音樂播放功能我還未使用,只連接網線試了一下,很快就搜到了相關數據。據說本機NAS功能很強大,音質相當好,有空我一定要細琢磨。機上可顯示音量增減調節,但此功能是為本家帶DAC的一體式播放器A100所設,作為數字轉盤的D100來說自然沒有作用。
設計出色 音質難以挑剔
收到機器幾個小時后,便迫不及待地開始連接信號源和相關器材,隨即進入100個小時以上的煲機過程,中間有幾次聽音,對其表現有了基本判斷。
與Spring D100搭配連接的器材和周邊設備有:LM-DAC3 DAC解碼器,G&W T-2.6F前膽后石甲類耳放,Sennheiser HD650耳機,Marantz PM-14SA功放,WharfedaleOPUS 1音箱,EPIK雙15寸超重低音箱,G&W TW-DB500電源凈化器,Orico硬盤座;電源線、同軸數碼線、音頻線、喇叭線、USB線等為多品牌,材質多為單晶銅和純銅鍍銀,不再詳列;音樂存儲設備一只2T硬盤,4個8-32G SD卡,聽音對比器材:Cayin CDT-17A CD機。
D100開機后約12秒顯示SOUNDAWARE,半分鐘進入音樂播放界面,此時只要已經連接帶有音樂文件的SD卡或硬盤或網絡,就可以聆聽音樂了(若在開機狀態下連接移動硬盤,只需幾秒鐘就可進入聽音)。無論原儲存的音樂文件有多少層,D100都可逐層進入逐層退出,在菜單選擇和音樂播放時,所有的過程都順暢無阻,使用月余從未出現卡停、死機現象,但有一點用戶必須注意,如果是連接硬盤,硬盤盒等移動設備必須是2.0版本,如果是3.0,在這里的兼容性就會有問題,會在音樂播放中不定時出現停機現象。從音質的角度說,理論上使用SD卡比外接硬盤更具穩定性,但兩者的差距微乎其微。外接硬盤使用的USB線,雖然傳輸的只是數字信號,但對音質仍然是有影響的(同軸數碼線也是傳輸數字音頻信號,發燒友不是歷來很講究嗎),所以購用一條幾百元價位的USB優質好線很有必要。
我沒有刻意比較D100沒煲機前和煲機100多個小時后有哪些區別和多大區別,但所有的音響設備經過煲機后必然聲音更好聽是通理,且越是上檔次的機器煲機的時間越應該長些,前后區別也越明顯。煲機后D100的聲音“成熟”而大氣,最為突出的是背景寧靜,聲音純正、干凈,全無可聞的一點點濁音或噪聲。在聲音的質感和音樂味上,以為D100完全達到了很多中檔CD機的表現,特別是在聽小提琴、吉他、鋼琴等器樂時,那種絲絲入扣、聲聲入耳、或陰柔凄婉或激情四溢或雄渾帶有張力的樂音帶給聽音者無限美感,甚至會讓人產生諸多現實生活與美好向往相融的遐想。D100對高中低頻都有很到位的詮釋,高音順滑中音飽滿低頻有充足的量感和彈性,三者很平衡,且在兩端有不錯的延伸。細節的豐富同樣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聽人聲不僅再局限于對美妙歌喉的欣賞,而是隨著歌聲的引導在不經意間去同步體會所唱歌詞內容,以及歌手有著怎樣的齒音和呼吸。圓潤的樂聲讓你覺得音樂在這里是從容的流淌的,它不強加于人但又讓人融入其中。
用D100連接我的耳機系統聽音,如果不是較長時間后耳朵與身體有些酸累,就很想一直聽下去。由于它“報喜不報憂”的特征——太好聽,我甚至分不清它究竟是能夠把音樂的美妙完全展示出來,還是它添加了美化音樂的味精甚至迷藥讓人這般流連忘返,所以我難以讓其擔當試聽器材的重任。相對來說我那套音箱系統就能夠非常客觀地反映出某件組成部分(例如換不同音源、功放、音箱以及唱片)的原貌,好聽與不太好聽,器材在脾性、音色等方面的差異都有體現,所以在聽音箱時是清醒、理智的,而聽耳機則總是沉醉其中。
D100與我的CDT-17A CD機相比(都以同軸數碼輸出信號到同一臺解碼器上),音樂表現力基本上是在同一個檔次上。如果是直接與CDT-17A平衡模擬輸出給同一臺功放相比,檔次就要差一成(大致感受,自然沒有量化依據),主要是密度感稍遜,欠缺了幾分貴氣與輝煌,原因顯而易見,是受DAC解碼器檔次所限。
有一點我深有體會,試聽時一定要選擇錄音上乘的音樂文件,如果音源自身不靚聲,就會給聽音器材在感受和結論上帶來負面影響。現在的數字音樂有很多被冠以母帶的稱呼,但真正的母帶音樂在通常的獲取渠道中可能不多。就取樣頻率和量化位數說,CD為44.1Khz/16bit(APE和WAV等格式音樂即如此),有些音樂文件達到96甚至192khz/24甚至32bit,理論上當然有更好的音質,但影響聲音的因素決不止這一個參數,所以我以為愛樂者不必盯住這一個指標,而是應以自己的實際聽感做結論做選擇。另外,上篇我寫解碼器的拙文,談到“隨帶的升頻板插上后,在切換中未聽出有明顯區別,或許如前所說要更換接收模塊才行,抑或有升頻而只是我的耳朵功力不達而沒有感知”,現在弄明白了是接收模塊的原因,在D100上顯示的192khz/24bit音樂文件,解碼器即處理不了,發不出聲音。
Spring D100給愛樂者交了一份得分很高的答卷,本人作為已有較深體會的用戶毫無保留地推薦。有了這個在此價位帶自認為接近完美的數字轉盤,我的心情又開始“水漲船高”了,我會在近期尋找一臺更高價位有更好表現的解碼器,來感受那種聲音究竟又會給我帶來什么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