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妮
從平面設計到禮品創意
張海雁走到今天,和她的性格興趣有很大關系。
2005年,在一家大型藥業企劃部負責平面設計的她,面臨一個重要選擇。彼時,正值企業要在北京設立分部,她已是領導心中的人選。“去北京繼續搞設計,還是順應內心的呼喚,重新做出選擇?”張海雁為此糾結了好長時間。
其實,工藝美術設計專業出身的張海雁,多年來一直埋藏著一小秘密:如果能讓更多的人知道山西的民間工藝品,那該多好?如果能在這些工藝品中融入自己的想法,豈不更好?
一個偶然的機會,聽朋友談起工藝品、禮品、收藏品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她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的想法是可以付諸實踐的”。于是,她毅然放棄了去北京發展的機會,在即將“奔三”的時候,給了自了自己一個全新的開始。
說起步入一個新的領域,張海雁笑著說:“是朋友帶我入了行,把我從一個平面的小世界,帶到了一個豐富立體的大世界。”
“禮品是內心的一種表達,不像生活必需品,禮品說白了就是人的一片心意,你可以不吃不喝不用它,但是欣賞它,品味它,這樣你也就會滿心歡喜。”所以,不論是禮品設計還是禮品采購,“一定要自己先發自內心地喜歡。”如今張海雁的文化禮品多數走的是創意定制的路子。她說這是大勢所趨,“創意和個性才是一個禮品的命根子。如何讓收到禮物的人長久地收藏它,這就是我們需要花心思的地方。”為此,她下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心思,“能讓收到禮物的人感受到你是花了心思的,這個禮物就有了它存在的價值。”
張海雁在為自己心中的夢想積蓄著力量。
在展會中成長
2007年是張海雁入行后的重要一年。這一年,第一屆中國(太原)國際煤炭與新能源博覽會在山西太原舉辦。也許是自己的勤奮努力,也許是上天的眷顧,她接到了博覽會的禮品訂單。在她看來,這是她實現心中夢想的一個絕佳機會,雖然是一個行業性的博覽會,卻是國際性的大會。兩年來的摸索,她已清楚了山西有著目不暇接的好東西,山西獨有文化資源孕育出了一大批民間工藝品,這些工藝品凝結了千百年來群眾的智慧,代表了一種地方文化特色。更為重要的是,張海雁看到,外地人特別是國外友人,對山西的特色民間工藝品更是情有獨鐘。
從此,她就像挖寶藏一樣,在山西各地淘寶。剪紙、皮影、面塑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讓她包裝成精美的禮品,帶到了博覽會上。這些打著山西文化烙印的禮品,也隨著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走向了四面八方。
不過,張海雁并不滿足于此。她說,“禮品是文化的積淀,更是文化的一種展示。山西民間有這么多好東西,怎么通過禮品這個載體把三晉文化傳播出去,而且要讓他們把這些東西永久收藏?這是個挑戰。”張海雁常常跑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學習經驗,一個月跑一兩次是常事。全國各大工藝禮品廠也是她經常出沒的地方,研究工藝材質、用料幾乎成了張海雁的必修科目。
2011年第六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在太原舉辦的消息發布后,張海雁意識到,屆時必定會有上萬名境內外嘉賓和客商云集太原。在山西省內眾多禮品定制公司和工藝品生產廠家眼里,這個數字意味著一筆不小的政府采購訂單。退一步講,就算最后沒能入圍官方指定禮品供應商,這仍然是一次絕佳的宣傳推廣機會。
“我打算先做出有創意的東西,肯定是山西元素,而且是針對‘中博會主題的。”張海雁說,她為此已做了前期投資,因為跟全國很多廠家都有合作,設計定下來后會找廠家按照自己的思路做出成品。
雖然張海雁的目標是入圍“中博會”指定禮品供應商,但她從沒想過要在這次“中博會”上賺錢。對于最終被選為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收藏冊的供應商,張海雁坦言,“掙錢不掙錢不重要,只要不賠錢就可以。如果能夠入選,那就至少證明我的眼光和思路得到了認可。”她說,“我覺得要做的東西不在數量有多少,而在質量有多高。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宣傳推廣山西文化的平臺,也是一次經驗積累。”
打造山西文化“窗口”
“游客在旅途中購物具有異地性的特點,正是由于產品具有濃厚的本土文化,這才能引起購買欲。”從事禮品銷售推廣多年,張海雁對旅游購物者的心態頗為了解。“旅游紀念品要有其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在每一個細微之處都要有所體現,只有這樣做,才能使其成為傳播特色文化的載體。”談到旅游紀念品的銷售,張海雁如是說。
山西歷史文化內容豐富、底蘊深厚,近年來還打造了“華夏之根”“黃河之魂”“佛教圣地”“晉商家園”“古建瑰寶”“邊塞風情”“關公故里”及“抗戰文化”八大文化品牌。“在旅游紀念品銷售方面,我們根據這些文化品牌有了劃分,讓游客通過不同樣式的旅游紀念品了解山西文化。”張海雁稱,她所銷售的旅游紀念品種類很多,但都以“華夏文明看山西”為主題,濃縮五千年文明,展示山西文化風韻。
作為山西洪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旗下的主力品牌,山西文化禮品館銷售的旅游紀念品,幾乎囊括了山西所有的民間工藝品。關公銅像、應縣木塔、五臺山白塔、廣靈剪紙、稷山漆器、鸛雀樓等等以景區文化特點、山西傳統手工藝為主的旅游紀念品,更是讓游客紛紛贊不絕口。“原先認為山西只有汾酒、小米、老陳醋的土特產食品,沒有想到還有如此多做工精妙的傳統手工藝品。”一位來自四川旅行團的游客提著一瓶汾酒喃喃地說。
這些年來,張海雁在廣泛征集山西民間工藝品、收藏品和藝術品的基礎上,通過對山西歷史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挖掘,匯聚工藝大師的智慧,開發出了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高端文化禮品和旅游紀念品。如今,山西文化禮品館已打造出文化展示+休閑生活+禮品銷售的業態模式,在山西已經頗有名氣。洪鼎旗下也擁有了山西文化禮品館、山西青年記者俱樂部、洪鼎藝術沙龍、洪鼎茶藝館、晉聞網五大品牌。
然而,在銷售過程中,張海雁也常面臨困惑,“去年,一款精致的石雕受到不少外地游客的青睞,便與廠家溝通后希望能增加貨源,但由于雕刻等技藝都是手工藝,費人、費時,廠家很難完成。”
張海雁告訴記者,目前的旅游紀念品市場中,山西的手工藝品堪稱一絕,刺繡、布老虎等一些純手工的產品,在一些展覽會上通常都會獲獎。“但存在的問題是生產和銷售脫節,民間藝人做出來的手工藝品,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大多都是作品而不是產品,形不成規模。”
另外,她從紀念品銷售過程中發現,因做工不同,紀念品所占有的市場也不盡相同。很多產品都不能說是“我們本土的”。她建議,在旅游紀念品的開發上,不僅要加大銷售力度,廠家在工藝上也應有一定的改進。除要加上本土文化元素外,還要委托專家和廠商,設計和制作多種類型、多種質地、多種檔次、富有觀賞和收藏價值的旅游紀念品。這樣就避免了品種單一、檔次較低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特色。
“要盡可能地與大師合作,充分挖掘發揮山西文化品牌的獨特魅力,開發出更多具有山西特色的禮品紀念品,將其作為傳播山西文化的載體。同時,將山西文化禮品館開到北京,開到國外,讓更多的世人通過這一窗口了解山西文化。”談到未來的發展,張海雁信心十足地說。